黃瀏展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高職院校不同于學術型大學,它以培養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企業生產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這就決定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其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秶鴦赵宏P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中就指出“:職業教育要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目前,國內高職院?;蚨嗷蛏俣己推髽I有合作關系,但很多僅停留在淺層合作層面,甚至只在“紙上談兵”,沒有實質性合作。因此,很難達到目的,實現雙贏的更是鳳毛麟角。《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教職成[2006]4號)中指出“要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找準企業與學校的利益共同點,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續發展機制,建立學校和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組織聯系制度,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一語道破天機,要有效推進校企合作的關鍵點在于校企之間利益均衡問題。
1984年弗里曼 (Freeman,R.Edward) 出版了經典著作《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方法》,弗里曼在書中給出的利益相關者的經典定義是 “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其目標過程影響的所有個體和群體”。[1]并明確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是指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為綜合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而進行的管理活動。與傳統的股東至上主義相比較,該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公司的發展都離不開各利益相關者的投入或參與,企業追求的是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而不僅僅是某些主體的利益。[2]
高職院校是一種非盈利性組織,其組織活動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盈利,并且沒有企業性質的股東。他是由利益相關者共同控制。學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責,但沒有一個人可以獨立承擔所有責任。因此,可以認為學校是一種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根據弗里曼的相關者定義,可以給高職院校的利益相關者如下定義:高職院校的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影響高職院校的發展和目標實現,或者受高職院校發展和目標實現影響的個人和集體。寧波大學學者胡赤弟、田玉梅認為:“利益相關者”是由“利益”和“相關者”兩個概念構成?!袄妗贝砝嫦嚓P者的質規定性,而“相關性”代表利益相關者的量或程度規定性,兩者缺一不可。此外,沒有無緣無故的利益,有投入才有利益,不管是經濟的還是非經濟的。所以說,利益相關者一定是建立在投入基礎上,并能夠獲得一定利益,并由此建立起來的密切聯系的人群。也就是說,高等教育的利益相關者,是指對大學有一定“投入”的基礎上,能從大學獲得一定利益并產生一定影響的各類主體(個人或群體)。[3]高等職業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一種,筆者認為以上理論同樣適用于高職院校。與學校相關的教師、學生、政府、學校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員、捐資者、合作者等等都是利益相關者。他們在學校的整個運作過程中都有“投入”,因此,也應該能在學校的運作過程受益。
通常而言廣義上的校企合作包括“校企合作辦學,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就業,校企合作發展”四個涵義,[4]但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主要停留在校企合作育人這一層面,這直接導致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也以校企合作育人和校企合作就業為主。所以嚴格來說,國內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只能稱之為“校企合作教育”。其具備實質性操作的合作模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第一、訂單式培養。這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實現比較早的一種模式,通過學校和企業簽訂就業協議,并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進行招生和人才培養,學生畢業后可進企業就業或優先被企業錄用。這種模式比較典型的是校企合辦開設企業冠名訂單班。第二、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這種模式通常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利用學校場地開辦工廠,保障學生的實習實訓?;蛘邔W校出場地,企業提供設備或部分資金共建實習實訓場地,企業項目帶入實訓基地,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第三、合作辦學模式。選擇與學校專業相關的企業簽訂合作辦學合同, 學校將企業作為頂崗實習基地,教師負責理論課程的講授,企業專家負責指導學生實踐實習,使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有機結合起來;企業亦把學校作為員工的培訓基地,由學校負責對企業員工進行理論培訓,讓員工接受再教育再培訓。
雖然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已經開展多年,但是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首先,很多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僅僅停留在解決部分學生實習或就業這種淺層次的合作,沒有把校企深度合作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戰略。甚至有部分院校還只是做的表面文章,與企業搞“掛牌”合作,為了應付檢查,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但實際并沒有按協議真正操作,或者為了宣傳學校,在企業或學校掛個名義上的“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牌匾;其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僅僅只是通過提供畢業生來吸引企業合作,不能通過教師的科研和技術創新來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也不能依托自身的優勢為企業賺取利潤,從而失去了吸引企業的魅力。還有些高職院校因為自身管理水平落后,人才培養模式陳舊,專業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等問題,導致培養的人才都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第三、學校不能很好的打動企業,敲開校企合作之門。目前,國內校企合作的現狀是“校熱企冷”,企業對校企深度合作積極性不高,認為勞動力市場是“需方”市場,無需花大氣力去培養所需人才,看不到合作給企業帶來的是長期的人才和技術上的支持。國家雖然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但企業并不了解,有一些企業擔心合作培養的人才不能為自己所用。所有這些讓企業感受不到校企合作的好處,自然也不會有合作的熱情。
為什么國家倡導校企合作多年,眾多高職院校仍然停留在局部領域的合作,或者說淺層次的合作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學校的因素,也有企業的因素,究其根源,都離不開“利益”二字。這也是為什么本文開篇就拋出“利益相關者”理論。筆者以為校企之間之所以沒能有實質性的合作,均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對于企業而言,傳統的管理理論都認為“利益最大化”或者說“賺取更多利潤”是其終極目標,事實上很多企業管理者在經營企業過程中也是這么做的,對于不能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的或者短期看不到利潤的事情,是不會去做的。而對于學校而言,往往也只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對于學校發展有利的或者短期能給學校工作帶來好處的才會去做。實際上不管對于企業還是學校而言,都是一個利益綜合體,涉及多方利益相關者,在處理事情過程中,不能只關注顯性的“利益”,而忽略那些隱形的能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事情或利益相關者。因此,學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不能只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而應該充分考慮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不僅要考慮企業的利益,也就是企業在合作中要能獲得他所需要的資源,而且還要考慮諸如校企合作中所涉及的教師、學生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他們都是校企合作的參與者或者對象,應該將其視為一個整體,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損都有可能影響到整個合作。就拿學生來說,理論上來說,他們才是學校校企合作的核心,學校從合作中受益了,最終也就是學生受益,學生能成人成才,學校才能可持續發展,企業才能招到合格的高素質人才。但實際上往往并非如此,不論從學校還是企業而言在合作之初都不會兼顧到學生,從企業角度來說,考慮的是能否招到廉價的實用的學生為我所用。從學校方面來看,為了安排學生實習或就業,有時會以犧牲學生的利益為代價。這實際是一個惡性循環,學生不能通過校企合作掌握更多技能,或者企業開出的工資水平很低,在企業不會有歸宿感,也不會長做。同時,學生如果在企業沒能掌握更多的技能,也滿足不了工作的需要,再就業也得不到其它企業的認可。這于學校和企業都不利。對于其他的利益相關者同樣如此,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必須充分考慮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找到一個平衡點。校企合作要達到的目的是長期的發展,而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在利益相關者理論基礎下,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關者的互動關系如下:學校和企業是合作的主體,學校通過培養的人才質量影響校企合作及其利益相關者,學校會因為能提供高素質人才而受到企業青睞,企業能在學校招聘到合適的人才為企業服務,提高企業利潤。企業為學校提供資金、設備等,建設實訓基地,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學校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技術服務,降低研發和人才培養成本。學校教師為企業技術服務,企業為教師提供科研項目,教師獲得報酬。學生通過在學校的理論學習和企業的實踐,獲得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成為高素質人才,學校因為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壯大社會聲譽,獲得更好的生源,企業因為招聘到合適的人才擴大業務,提高利潤,從而可持續發展。企業員工受學校和企業聘請,指導學生,提升自身價值。政府通過提供資金和政策,引導或促進學校和企業合作,最終使學校和企業共同發展,學校和企業都辦好了,政府的服務和管理職能受到社會認可,聲譽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者也可獲得良好的政績,同時企業的發展也能提供更多的稅收,能更好的服務社會。
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一種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校企之間能否合作成功并長期合作下去,取決于“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能否均衡,而其中最關鍵的在于企業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是不可能主動讓出利益而與學校合作的,這也是為什么目前的校企合作處于“校熱企冷”的局面。學校要想促成校企合作就必須讓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獲得更多利益,目前學校能做的,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學校出場地,合作辦企業,或自行創建校辦企業;第二,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幫助企業創新獲得更高的利潤;第三,提供優質畢業生或廉價勞動力。但是從目前現狀來看,這三個方面學校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場地有限,教師的能力有限,培養出來的優質畢業生數量有限,而提供廉價勞動力則會損害到了學生的利益,也會形成惡性循環。當然學校也在極力提升自身的優勢,如通過培訓、引進等機制提高教師的整體專業素質,通過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等。但這些措施并非能一蹴而就。因此,校企之間還得有第三方力量來促成其合作關系。這個“外力”就是政府。實際上,政府也是校企合作的利益相關者,其兼具服務與管理職能,如果能由政府來主導或者引導校企合作,必定會事半功倍。首先,可以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保障校企雙方的利益,甚至是校企合作各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其次,利用稅收和信貸政策,對校企合作有特殊貢獻的企業減免稅收、信貸優先。第三,針對校企雙方利益,出臺其它的優惠政策。如對校企合作好、服務社會能力強的學校,提供更多財政支持和更好的招生政策。為好的校企合作項目提供專項資金。最后一點是要加大宣傳,充分引導。實際上,國家和地方政府已有相關政策出臺,但是一些政策并沒有落到實處,一方面是政府宣傳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學校對政策不了解,學習、宣傳不夠,在校企接洽中自然不會利用政策來主導合作。校企雙方如果都能掌握和運用校企合作政策,將有助于提升校企合作深度和廣度,促進高職教育辦學模式轉變和內涵建設,并進一步提高高職教育服務社會經濟建設能力。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課題,之所以不能得以有效推進,關鍵在于各方利益相關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將自身游離于“校企合作組織”之外考慮各自利益。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政府如果能充分發揮作用,找到各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平衡點,必將打破校企合作的僵局,有效促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向前發展。
[1]林曦.弗里曼利益相關者理論評述[J].商業研究,2010,(8):67-70.
[2]江若玫,靳云匯.企業利益相關者理論與應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0,(6):15-19.
[4]李璐.試論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論基礎[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3,(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