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亮
(沾化縣水務局,山東 沾化 256800)
思源湖原名毛家洼水庫,位于沾化縣中部,地處黃河三角洲沿海地區。毛家洼水庫始建于1995年,原設計庫容1 700萬m3,1999年水庫經過增容襯砌,庫容增至4 260萬m3,為全縣城鄉生活用水、工農業用水的最大水源地。
思源湖提水泵站自胡營河中提取黃河水,原泵站為排架式濕室型泵房,配套3臺900ZLB型軸流泵,設計流量6.8 m3/s,總裝機容量590 kW。原泵站建設標準較低,經多年運行,樁基礎排架出現沉降現象,泵房、配電室破陋嚴重,水泵、電機、變電設備老化,存在運轉不正常等問題。原泵站已難以保障增容后水庫正常的運行調蓄要求,影響了水庫供水安全,進行泵站改建刻不容緩。
思源湖泵站改建期間,需利用現有泵站提水調蓄,保障水庫的正常運行。經論證分析,確定了利用現有泵站的進水閘、節制閘、穿壩涵洞、樁基等基礎設施,改建高標準提水泵站1座的建設方案。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在現有泵房(進水池)位置東側15.0 m處建設泵房(進水池)、前池,在原進水閘南側新增加進水閘1座,按出水方向依次布置出水池、豎井,新增穿壩涵管,改建變電站1座,配套更新水泵電機5臺套,周圍環境美化等。
根據水庫的蓄水量和允許充庫天數,確定泵站設計流量Q=12 m3/s。
參照胡營河引黃時水位統計資料,確定進水池設計水位為2.5 m(黃海高程,以下同),最高運行水位為2.8 m,最低運行水位為1.0 m,平均水位為 2.0 m。
由水庫特征水位推求出水池設計水位為8.0 m,最高運行水位為8.5 m,最低運行水位為6.5 m,平均水位為7.0 m。
泵站特征揚程根據進、出水池特征水位差,并計入水力損失確定。經計算,泵站設計揚程為6.6 m,最高揚程為9.0 m,最低揚程為4.4 m,平均揚程為6.0 m。
按照水泵選型的原則,泵站選擇900ZLB型軸流泵5臺,其中2臺900ZLB-2.8-6.8型水泵,總裝機流量 10.985~14.378 m3/s,總裝機功率1 025 kW。
為改善泵站前池進水條件,在原進水閘南側新增加進水閘1座,進水閘橫軸與胡營河水流方向夾角30°,進水閘設計標準同原進水標準,保證新舊建筑物美觀和諧。進水閘結構型式為開敞式,閘孔凈寬2.5 m,新增3孔,共6孔,閘底高程0.0 m,閘墩頂高程3.5 m,閘門為鋼筋混凝土閘門,平面尺寸 270 cm(寬)×250 cm(高),配套啟閉力5 t啟閉機。閘墩上游設置攔污柵,閘墩頂設置人行便橋。
前池形式為側向進水前池,水流方向與進水池水流方向斜交,受地形和建筑物位置所限,前池呈五邊形,連接進水閘和進水池。
泵站建在思源湖和胡營河之間,地下水位較高。前池底板采用40 cm厚鋼筋混凝土底板,為防止滲透變形,在前池底板上設置無砂混凝土塊排水,間距下鋪設反濾層。前池兩側采用直立式擋土墻,擋土墻頂高程為3.5 m。擋土墻采用鋼筋混凝土與砌石復合結構,擋土墻內設排水管,排水管后設反濾層,以排除地下水。
泵房采用濕室型泵房,進水池與泵房合并建筑,進水池設于泵房下部,為保證泵房穩定,濕室改用井柱基礎箱式結構。
根據900ZLB型軸流泵樣本參數,進水池尺寸按照避免有害渦旋產生,能量損失小,水泵裝置效率高,工程量節省且便于安裝和管理維修的原則,根據水泵技術參數計算確定:進水池池寬20.6 m,池長7.0 m。進水池作為泵房的下部承重結構,其結構與泵房統一考慮。
進水池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底部樁基礎梁格底板,3面直墻,設6組排架支撐水泵梁、電機梁、泵房基礎梁,分5個連通的泵室。進水池基礎采用Φ80混凝土灌注樁基礎,共6排,每排2根,樁長25.4 m,進水池直墻頂高程3.5 m,與前池擋土墻銜接。進水池底板、直墻同前池一樣設置排水結構。排架立柱共12根,其中4根立于池中,其余立柱均嵌在3面直墻中,排架頂高程5.3 m,帶牛腿結構,中間架設水泵梁,頂部架設電機梁,牛腿上架設泵房基礎梁,排架與梁澆筑成一體。電機層其余部分采用20 cm厚鋼筋混凝土預制板鋪裝,以便于水泵的安裝和檢修。水泵梁與電機層板之間安裝鋼制檢修橋,用于水泵運行維護。
泵房為磚混框架結構,共5間,屋面采用彩鋼復合板,結構輕盈。為便于檢修,泵房內設標準型電動單梁起重機,起重量5 t。
出水池采用正向出水池,平面呈矩形加梯形布置,水泵出水管道平行布置,出水管中心距4.2 m,為傾斜淹沒出流。經計算,出水池寬度取20.6 m,出水池底板高程4.5 m,墻頂高程9.0 m。
出水池在原泵房(進水池)位置,必須回填土方,為保證地基穩定,回填土采用2∶8水泥土碾壓密實。出水池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底部樁基礎梁格底板,5面直墻。出水池直墻下采用Φ80混凝土灌注樁基礎,樁基礎布置結合原泵房樁基結構,對原泵房樁基充分利用,承托池底梁格底板。直墻頂部設人行道板挑檐,上部安裝不銹鋼欄桿,進水側直墻底部設DN200排水鋼管2根通向進水池,并安裝閘閥,用于提水后出水池的排空,便于觀測水情和檢修,并防止冬季冰凍破壞。出水池矩形段與梯形段之間設沉陷縫,采用通長651橡膠止水帶連接,防止地基變形和漏水。
建設豎井、新增穿壩涵管實現出水池與原穿壩涵管的連接。豎井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安裝平面鑄鐵弧形閘門,配套啟閉力8 t啟閉機,與原穿壩涵閘結合對水庫安全起到雙重保護的作用。豎井井口安裝鋼篦子,確保運行安全。新增穿壩涵管采用Φ260鋼筋混凝土管與原穿壩涵管連接。
新變電站在泵房北側建設,設計容量1 600kVA,滿足泵站改建后水泵機組用電以及庫區其他電器設備用電的要求。配電室為磚混結構,共5間。
思源湖提水泵站改建工程在設計上結合施工,在施工組織上結合水庫運行調度,針對改建工程存在實際問題,在設計和施工組織上進行科學合理地優化,確保了水庫安全和正常運行,圓滿完成了工程改建任務。泵站改建后運行效率提高了1倍以上,縮短了充庫提水時間,充分利用和節約了引黃水資源,保障了思源湖水庫的正常蓄水和供水安全,實現了全縣水資源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