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鵬 ,石忠偉 ,潘彥燕
(1.煙臺市城市水源工程管理局,山東 煙臺 264009;2.煙臺市水利局,山東 煙臺 264009)
煙臺市在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立足現有水利工程和城市基礎設施現狀,以現代化水網建設為框架,以濱水生態景觀為依托,按照“兩橫七縱庫相連、碧水綠堤金海岸”總體布局,加快打造“兩橫、兩帶、三泉、四景、五庫、六區、七縱、八灘、九廊、十園、百點”的骨干構架,在確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水的供、蓄、排、保、景五位一體功能目標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大幅度提升了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煙臺市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確立了發展現代水利的新思路。即:確立一個理念,就是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保障三大安全,就是確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構建六大體系,就是城鄉一體化的雙水源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安全可靠的防洪抗旱減災保障體系、高效利用的農業用水安全保障體系、人水和諧的水生態安全保障體系、監管有力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系和現代水利信息化體系,積極推動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生態水利跨越發展,促進人水和諧。
煙臺市先后編制完成了《煙臺市現代水網建設規劃》《煙臺市城市給水專項規劃(2012—2020年)》等13項水利專題規劃,明確規劃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總體布局、建設方向和建設項目,為分期逐步實施規劃建設任務,推動現代水利發展發揮了良好引導作用。
目前,煙臺已構建起“兩橫七縱庫相連、碧水綠堤金海岸”現代化水網骨干構架。“兩橫”是貫穿煙臺市東西的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北線工程和南線工程;“七縱”是指五龍河、大沽夾河、黃水河、界河、王河、辛安河、大沽河7條流域面積大于300 km2的主干河道;“庫相連”是指以分布在全市范圍內的28座大中型水庫和3座新規劃的大中型水庫為重要節點實現庫庫相聯、庫河相聯、庫渠相聯;“碧水綠堤金海岸”是指生態水系建設和沿海防潮堤及防護林生態屏障建設。市縣(區)兩級以流域或區域為單元,以河流、渠(管)道為輸水載體,以水庫為調蓄中樞,建設連通工程和控制性樞紐工程,完善配套工程,按照“引得進、蓄得住、排得出、可調控”的要求,構筑起了互聯互通、相互調節、相互補充的水網工程體系。
積極推動省、市、縣三級水網配套連接信息化網絡,提高防汛減災、水資源優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水土保持、水質監測、農村水利水電和水利政務等水利業務中信息技術應用的整體水平。目前,煙臺市縣兩級防汛抗旱決策指揮和水利工程調度系統信息化工程,水文水情自動化測報和信息化傳輸系統基本建成,水行政管理和社會化服務電子化辦公系統也有了很大提高。及時掌握了實時雨情、水情、工情,增強了水利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有力推動了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與機制上的不斷創新。
煙臺市立足于現有水利工程和城市基礎設施,以現代化水網建設為基礎,以濱水生態景觀點為依托,以提升城市防洪、供水能力和生態功能為前提,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體系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為主要目標,按照“兩橫七縱庫河連、碧水綠堤金海岸”總體布局,通過實施水資源合理配置、防洪抗旱減災、雨洪水資源化利用、污水處理回用、農田灌溉節水、水系生態修復、水利信息化建設等措施,促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煙臺、龍口、招遠城市建成區已全面達到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標準。
一是在嚴格用水總量控制方面,規范水資源論證,加強計劃用水管理;二是在限制納污方面,深入開展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安全措施落實和達標建設,進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嚴格水功能區、水源地保護區和排污口的監督管理;三在提高用水效率方面,建設節水型社會,推進水循環利用,加大雨水集蓄、海水淡化、工業廢水再利用、中水回用等項目建設,適當增加生態環境的中水補給量。
按照“上游水源涵養、中游庫河調蓄、下游濕地存蓄”的思路,加強水系生態建設與修復治理,遏制水生態惡化趨勢,構建完整的水生態修復系統。一是加強生態水系建設。重點實施河流水庫和入海河口綜合整治工程,加強引黃調水沿線水生態保護,確保水質長期穩定達標。二是加強地下水保護工作。建立健全地下水監測體系,劃定地下水限采區,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逐步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有效地防治海水入侵。三是加強城鄉水環境綜合整治。積極構建水生態環境安全防控體系,繼續抓好農村污水排放治理和垃圾集中處理,初步形成農村污染防治長效機制。
積極開展沿河開發,建設水利風景區,豐富完善各類近水、親水和涉水休閑設施,形成濱河景觀廊道帶、濱河公園、濕地公園、景觀水域,成為一道道亮麗的水景線,把城市融入在青山綠水之中。目前,全市共有國家水利風景區5處,省級水利風景區9處,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與此同時,依靠獨特的沿海區位優勢,加快推進濱海生態景觀建設,僅煙臺市區就擁有濱海廣場、養馬島景區、東炮臺公園、金沙灘等12處國家AA級以上的主題廣場、景點或特色園區,與水利風景區呼應交匯,成為城市的亮點。
一是完善水法規體系,加強水利執法機構和執法能力建設。二是積極推行水利、公安聯合執法,實現執法巡查常態化,遏制違法取水、盜采河砂、破壞水土等現象,維護正常的水事秩序。三是建立了“河長制”,進一步加強河道及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的工作制度。四是大力推進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加快建立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水利工程維修養護體系和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工程安全運行并長久發揮效益。
全面推行水利政務公開和服務承諾,暢通與群眾交流的渠道,及時掌握社情民意。充分發揮媒體和網絡作用,廣泛宣傳水利法規政策,大力普及水利科普知識,及時提供水利資訊服務,滿足群眾對基本水事信息的需求,提高社會公眾知情率、參與度和滿意度。建立健全水利信息發布制度,暢通公眾對于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水生態環境修復改善意見和建議的反映渠道,完善公眾對于水生態破壞和水環境污染舉報投訴渠道,更有效地打擊水事違法違規行為。
做好水法律法規、水生態意識、水情、水文化等涉水內容的宣傳普及工作,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水資源保護意識,倡導先進的水生態倫理價值觀和適應水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力弘揚和傳播水文化,充分感受和體驗水文化,增加廣大市民親水依賴感和幸福感,自覺傳播水生態理念,引導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