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偉,謝堂山,徐震震
(郯城縣水利水產局,山東 郯城 276100)
據《2006年臨沂市水土流失遙感資料》統計,郯城縣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為87 km2,其中劇烈水土流失面積為55 km2。馬陵山山區的水土流失面積為52.2 km2,占全縣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0%,屬典型的北方丘陵強度侵蝕區,年均侵蝕模數3 827 t/(km2·a),侵蝕模數最高達4 580 t/(km2·a),主要分部在坡耕地、荒山荒坡。
從調查情況看,馬陵山沿山7條小流域還存在相當多荒山荒坡和坡耕地,林地大部分是疏林、殘林,林陰郁閉度在0.3~0.6之間,森林覆蓋率僅為22%。山丘區水源條件差,地下水尤為貧乏。特殊的地質、地貌等自然因素,加之不合理的人為生產活動致使區內水土流失嚴重,表土沖走,土層變薄,河床抬高,庫塘積淤,生態失調,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梯田田面不整,田間排水設施基本沒有,田埂建設標準低,地埝沒有植物防護,所建工程設施達不到3年一遇標準,梯田建設標準低。小型水保工程設施不健全,在支、毛溝中塘壩、谷坊布設過少,沒有溝頭防護設施,蓄水池沒有以坡面集水而設;生產路標準低,配套過路橋少,且道路寬度不足,不滿足生產生活要求。
林草措施布置過少,森林覆蓋率低,馬陵山山頭數量164座,但僅有23座存有片林,特有的地質、氣候條件造成山體易蝕,山丘絕大部分是荒山荒坡,林草措施布置遠遠不滿足要求。
水保工程治理資金投入不足,地方財力薄弱,缺乏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造成荒山治理建設項目少且不連續,達不到連片集中治理要求。
作為管護主體的基層水利水保站,人員不足,尤其專業人才缺乏,大大削弱了水利技術力量,使水保工程管護不到位。
自1984年以來,郯城縣成立了縣水土保持辦公室后,在各級部門的領導下,馬陵山開展了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建成了青泉寺,馬陵山、九道彎等林場,整修梯田1 129 hm2,栽植水保林2 976 hm2,栽植經濟林1 132 hm2,封育100 hm2,建成水庫11座,建設塘壩63座,開挖截水溝232 km及圍山河30.4 km,閘山溝500余道,山丘區水土流失得到明顯遏制。
2006—2011年,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先后利用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和省財政補助資金完成了團山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4.38 km2,其中:整修梯田 275.3 hm2,栽植水保林79.7 hm2,栽植經濟林84.3 hm2,建設塘壩谷坊6座,修建蓄水池3座,新建明渠620 m,修建生產路11.3 km,配套橋涵63座,完成工程總投資434.9萬元。
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馬陵山山丘區土壤侵蝕模數由 1984 年的 3 954 t/(km2·a)下降到2011 年的 2 381 t/(km2·a)左右,水土流失發生區年減少土壤流失量 32.22萬t,年增加蓄水量220萬m3,年增產糧食1.69萬t,年增經濟效益產值5 419萬元,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明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了很大提高。
水土保持規劃建設應全面嚴格落實領導責任,明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職責,切實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形成政府組織、部門協作、全面推動的強大合力。
制定科學切實可行的規劃。規劃要以水土保持區劃為根據,搞好地塊調查,編制區域水土保持規劃。明確各類地塊的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借鑒原水土保持分區,突出區域特色,加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治理工作,使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1)山下保留現有田地,對低標準的梯田進行整修,完善排水設施,改善生產條件。對于坡度緩、土層較厚且能發展水源條件的坡耕地,通過坡改梯工程擴大基本農田的種植面積,在滿足糧食自給的情況下,擴大高值經濟作物種植比例,發展高效農業,同時注重農田防護林網建設。
2)山體中上部的宜林宜草地加大綠化力度,按照適地適樹原則,喬灌結合營造水土保持防護林,提高區域林草覆蓋率,完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建設;非宜林荒草地及未成林地實施全面封育措施,建立有效的管護制度,嚴格控制人為破壞,促進自然植被盡快恢復。
3)山坡中下部低山區土壤條件較好,采取穴狀整地施工方法,栽植優質果樹品種園區,優先選擇果樹品種,發展優質林果基地,改善微地形地貌,增加徑流入滲量,控制水土流失。
4)加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布置,本著“先坡面后溝道、先支溝后干溝、先上游后下游,工程、生物措施結合,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的布設原則,進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布置,加大谷坊、生產路、生產橋、蓄水池(窖)、集雨坑、截水溝建設力度,同時開展高效節水技術應用推廣,最大限度地攔蓄水量,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需求。
5)貫徹落實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合理調整區域產業結構,控制農業面污染源治理,保證下游水質達標。大力推廣草田帶狀輪作、等高帶狀間作及覆蓋耕作等耕作措施,大量培育有機肥,積極種植綠肥,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確保區域生態安全。
依法加強水土流失預防和監督工作,強化預防保護制度,細化重點區域(如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治理區、生態脆弱區等)的禁止或者限制性的規定內容,突出預防保護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工作中要以法律為準繩,以生產開發性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為重點,實施水土保持預防監督應嚴格落實“三權、一案、三同時”制度,加強區域水土流失預防保護工作,同時注重各部門聯合,密切合作,形成水土保持工作全方位監督的格局。
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水土保持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公益事業,政府成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和政策的支持。二是要采取措施引導社會資金投資水保工程,推行水保產權制度改革,積極發展經營性水保產業。三是要建立以水土保持工作的部門聯動機制,集中投入,整合各方資源,利用相關部門的開發治理資金,規?;卫?,發揮整體效益。通過多種形式的融資渠道,實現山丘區水土保持生態治理資金籌措方式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充分發揮水利、林業、景區管委會、國有林楊等部門的專有管理職能,結合鄉鎮配足、配齊水保員、護林員,明確管護人員、管理任務和管理職責,落實管護經費,建章立制,充分發揮部門技術監督、指導、宣傳教育、培訓的職能,不斷提高基層管理人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