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路
(四川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淺析日語中“假借字①”的發展
——以片假名詞的漢字化為考察對象
劉小路
(四川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在日語中,特別是在明治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有不少類似于“麥(ビー)酒(ル)”這樣的“漢語”(詞形)加上“片假名”(讀音)的特殊標記詞。按照漢字用正的規則,“麥酒”一詞在日語中應另有“ばくしゅ”這一讀音,但一般還是將其讀作“ビール”。本文針對此類不符合漢字正用規則的詞匯屬于特殊標記詞,擬從 "假借字"的概念談起,并通過對片假名詞漢字化現象產生方式的梳理,對這種特殊的詞匯標記方式進行探討。
假借字;熟字訓;片假名詞;漢字化
日語漢字分為“音讀”與“訓讀”兩種讀音方式。比如在兩字詞結構的情況下,根據音訓兩種讀法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 “音讀”(音+音),“訓讀”(訓+訓),“湯桶讀法”(訓+音),“重箱讀法”(音+訓)四種情況。除此之外,還有與音訓表無法對應的“假借字”、“熟字訓”等特殊標記。日語使用的文字有假名、漢字、羅馬字與阿拉伯數字等,這些文字混合在一起使用,構成了現代日語。其中有一部分片假名的外來語,通過 “假借字”、“熟字訓”的標記,“裝扮”成了漢字,曾被大量使用,直到今天,我們也還深受一部分詞匯的影響。本文希望通過對“假借字”與“熟字訓”的考察,分析日語中片假名詞的漢字化現象,對其產生方式、產生原因以及影響略作探考。
關于假借字的定義,日語語言學屆眾說紛紜。較為寬泛的定義有山田忠雄(1955)、酒井憲二(1977),現行的關于“假借字”的定義和分類主要見于以下幾部國語學辭典中關于“當て字”的詞條:(1)國語學會編《國語學辭典》(1955);(2)佐藤喜代治編《國語學研究事典》(1977);(3)國語學會編《國語學大辭典》(1980)等。通觀幾部辭典,大概可以將“假借字”的定義歸納為:漢字標記的一種, 具體指日語中運用漢字對日語所進行的借字標記或者是指這個標記漢字。
《國語學研究事典》還將假借字進行了分類,本文將其歸納為圖1:
其中,“表音的當て字”中的“音訳”原理上同漢字六書中的“假借”,即所謂“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主要指那些用于翻譯外國地名、人名等專有名詞及外來語的借字標記,在這些標記中,漢字只是用來表音;“音借”性質上與“音訳”無本質區別,但這一類包括了不屬于“音訳”的假借字,即日本所特有的文字用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狹義的假借字。“表意的當て字”則是通常所說的熟字訓。其實,關于熟字訓是否算作假借字的一種,學術界莫衷一是。由于戰后官方曾對音訓做了整理,現代日語的字訓多以一字一訓的形式固定下來,因而也有學者認為,熟字訓也屬于假借字的一種。
熟字訓是日語訓讀的一種,它并非像一般訓讀以每個漢字為單位使用訓讀,而是以整個詞語(由兩個或以上的漢字組成的詞匯)為單位共同使用一個讀音。大部份熟字訓的讀音不能分拆并對應個別漢字,必須把整個讀音與整個詞匯對應。例如小豆的日文「あずき」(azuki),寫作漢字「小豆」,但「あずき」這個音與“小”和“豆”這兩個字根本不能對應;“小”的訓讀是「こ」(ko)或「お」(o),“葵”的訓讀是「まめ」(mame),但“小豆”卻要讀成「あずき」,這就是熟字訓。
片假名詞是日語文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在20世紀60年代所進行的“90種現代雜志的用詞用字”調查結果顯示,在當年發行的90種雜志用詞用字中,外來詞(即本文中的片假名詞)占區別詞數的9.8%。片假名本身只是表音的文字符號,在平安時代的初期為了訓讀而發明。16世紀中葉開始,先后有大部分外來語傳入日本,日本人直接采用音譯法根據該外來語的讀音,把它“翻譯成”片假名詞。本文中的片假名詞②主要指明治時期后來源于歐美語系的,用片假名標記的詞語。
本文針對片假名詞的漢字化現象進行考察,在對“假借字“各類別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從“借音型”片假名詞漢字化、“借義型”片假名詞漢字化、“借質型”片假名詞漢字化等三個方面,對片假名詞漢字化這種現象進行分類。
(一)“借音型”片假名詞漢字化
“借音型”片假名詞的漢字化是根據片假名的發音,假借漢字的讀音,確定漢字的寫法。本質上屬于“表音的當て字”。這一類片假名詞,只因為發音與對應漢字的音讀或訓讀相似,從而被寫作該漢字。如日語中關于外國國名的詞匯(Duitch-ドイツ-獨逸-德國;France-フランス-仏蘭西-法國;America-アメリカ-亜米利加-美國),以及關于宗教、花卉等領域的詞匯(missa-ミサ-彌撒;saffraan-サフラン-洎夫藍③)等詞匯。此類片假名詞語的漢字化現象,僅僅借用了對應漢字的讀音,并不考慮漢字的字面意思,比如德國的日語「獨逸」,與漢字“獨”與“逸”都并無關系。此外,日語中同一音讀的漢字數量眾多,在片假名的漢字化中采用哪一個漢字也并無規律可循,僅僅是約定俗成,并不能隨意改變。現在,日本統一使用「仏」、「米」等漢字簡稱代指法國、美國等國家,已是眾所周知、成為常識。
(二)“借義型”片假名詞漢字化
“借義型”片假名詞的漢字化是根據片假名的意義,利用漢字的表意性,確定漢字的寫法。本質上屬于 “表意的當て字”,即熟字訓。同的相應漢字進行標記,其讀音不變,仍采用其原來的片假名標記注音。如(kiss-キッス-接吻;pineapple-パイナップル-鳳梨;dock-ドック-船渠;cream-クリーム-凝乳;shirt-シャツ-高襟)等。在民眾英語水平普遍不高的明治時期,這一類詞語的漢字充分發揮了表意文字的作用,使人能直接通過漢字理解詞語意義,簡潔、明了、易記。
(三)“借質型”片假名詞漢字化
此類片假名詞的漢字化現象較為特殊,是根據物體的本質特性,確定漢字的寫法。不屬于圖1中關于假借字分類的任何一種情況。通過這種方式被漢字化的片假名詞較少。如「メリヤス」的另一種寫法「莫大小」,乍一看來這種寫法不明所以,既與片假名「メリヤス」的發音無關,「莫大小」這詞在日語中本來也無明確的意義。但是通過考察「メリヤス」的意義便可得知其寫法的由來。「メリヤス」一詞意指一種富有伸縮性的針織品。其編織方法為用一根紗線構成線圈,再把線圈相互串套織成的平織或桶狀的布基體,因此富有良好的伸縮性與柔軟性,常常用于襪子與貼身內衣的制作④。因此,與其他一般的針織品相比,可以說是「大小の區別は莫い(ナイ)」(沒有大小的區別),即「莫大小」。此類片假名詞的漢字化現象雖看似不明所以,但了解其實質之后,便可發現其中趣味。
可以認為,片假名詞的漢字化是日本人對外來語與漢字的一種折衷表現。在深受西方文化浸染的同時,日本人也不愿意放棄漢字在日語中的重要地位。此類詞語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豐富了日語的詞匯和表現力,在日語發展史上也值得被提出進行探討。
究查片假名詞漢字化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受福澤諭吉“和魂洋才”精神的影響,鼓勵學習西洋文化的同時,保留日本文化傳統。漢字雖傳自中國,但在日本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淵源;二是在二戰期間,日本政府歧視英語,將英語視為敵國語言,下令禁止使用英語,并強制將來自英語的片假名詞改為和語詞或漢字詞; 三是片假名詞一般來說長度比較長,不便于普及大眾。在民眾英語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漢字詞更易被大眾接受。
在被漢字化的過程中,因為漢字具有表意性,所以相對于抽象的片假名符號,更易于被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人接受與理解,對于學習日語的人來說,也更容易被記憶與使用。此外,在表達同一個詞語時,漢字較之片假名,使用的字數更少,言簡意賅,利于溝通。可以說,從日語發展史來看,日語的這種對漢字表意性的依賴、倚重的傾向貫穿始終,綿綿不絕。
但是,由于片假名詞一般是從印歐語系的英語、荷蘭語轉變而來,與漢字的語言系屬不同,歷史文化不同,所以其語義與語感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加上概念分化的程度、早晚不同,對客觀世界事物的把握就不盡相同。此外,隨著日本國際化、全球化的進程加快,日本同歐美國家的交流日益頻繁,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新詞匯進入日本。因此,片假名詞的漢字化現象雖然曾得到廣泛的使用,但在戰后,片假名語的漢字化受到了限制。現在,在法令、公文、教科書、報紙等一般社會生活中,除列入《常用漢字附表》的110個(其前身《當用漢字表附表》中為106個)熟字訓與假借字以外,都改用片假名書寫。
「背広」(せびろ),⑤「煙草」(たばこ)等詞也屬于片假名詞的漢字化現象,但由于幾乎已經完全被日語話,所以一般采用漢字書寫,用平假名標記注音。
片假名詞的漢字化是日語發展史中的一個里程,它記錄著漢字在日本被納入、融合和不斷活用的歷史。它表明了,漢字并非是簡單消極的被借用,而是被日本人積極地、具有創造性的使用著。從日語的發展史來看,在每一個時代中,漢字被如何活用,都是彼時文化的產物。比如江戶時期的“世話字”在俳諧中的廣泛使用、井原西鶴作品等戲作文學中假借字的使用、夏目漱石作品中熟字訓的使用等,都帶著相應時代文化的烙印。這些將作為今后的課題,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
注 釋:
① 本文所指“假借字”為日語“當て字”的中文翻譯。“當て字”一般被譯為“假借字”“借用字”。
② 由于片假名詞的來源廣、使用泛濫,因此要給所有的日語片假名作解釋可以說是一件極其艱辛和困難的事,甚至可以說它是不可能的。
③ Saffraan一詞源自荷蘭語,意為番紅花。「洎」字的音讀本為「ギ」,此處被認為是「咱」(サ)的誤用。
④ 新世紀日漢雙解詞典大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⑤ 一般認為「背広」(せびろ)來自英語的civil clothes。
[1]李公緯.日語的特點[J].外語教學,1980,(2):2.
[2]潘鈞.日語中“あて字”的定義和性質問題[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4).
[3]新世紀日漢雙解詞典大辭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日本語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王銳.日本語縱橫:兼與漢語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6]翟東娜.日語語言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山田忠雄(1955)『國語學辭典』.國語學會編.東京堂.
[8]酒井憲二(1977)『國語學研究事典』.佐藤喜代治編.明治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