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芳
(望奎縣衛星鎮中心小學,黑龍江望奎 152184)
如今,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政府、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一個話題,那是因為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更是農村一個龐大的兒童群體。
在我所任教的班級就有十多名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大都有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代為照顧,從這些孩子平時的表現上來看,他們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留守兒童性格倔強,逆反心理偏重,不合群,有攻擊欲望,常與同學發生摩擦;一類留守兒童則恰恰與之相反,性格內向,比較自閉,課堂或課間表現均不活躍,話語極少;而還有一類學生則有“小公主、小皇帝”傾向,唯我獨尊,嬌里嬌氣。從我對這些孩子的了解發現,第一二類學生家里多有變故,或為父母離異,或為喪父(母)的單親家庭;而第三類學生則是父母外出打工,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嬌慣所致。
對于這些性格“另類”的留守兒童,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另眼相待”,而應給予特殊的關照,讓他們體味到教師陽光般溫暖的愛意。
我們班的孫同學就是典型的“攻擊型”留守兒童,常與同學發生糾紛,不是把誰的本撕了,就是把人家的臉抓破了,每天向我告狀的同學少則一二個,多則四五個。為他的這種不良表現,我真是頭疼了好一陣子,后來經過了解得知,孫同學一年前爸爸因盜竊入獄,媽媽扔下年幼的他和年邁的奶奶,離家出走了。自此,孫同學的性格大變,對母親的離去懷恨在心,便把這怨氣發在了同學的身上。了解到這一情況,讓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多么不幸的孩子啊,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父母的疼愛。從此以后,他再惹禍,我沒有像往常一樣一味地訓斥他,而是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勸他改掉愛打架的壞毛病。在生活上,我發揮女性教師的優勢,每周都為他洗一次臟衣服,還不時給他買一些學習用品,讓他重新體味到媽媽的關愛。在班級里,我還讓他擔任勞動委員,發揮他人高力大的優點,讓他重新找回自信,我還做班級同學的工作,讓大家默默地幫助他,讓著他,既保留了他的自尊,又使他與同學的關系逐漸融洽起來。
經過半年多的悉心教育,孫同學變得陽光了許多,再沒有與同學打過一次架,還經常主動幫助同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大家漸漸地又喜歡上了這個大力氣的小伙伴。
而我們班的陳同學卻與孫野的言行完全相反,天壤之別。她整天坐在座位里一動不動,下課了也不去和同學玩,更不和誰說話。上課時,也是一言不發,只是默默地聽講、寫字。她把自己封閉在了一個人的孤單世界里。看著她憂郁呆滯的眼神和寫滿哀愁的小臉,我的心像被馬蜂蟄了一般無比疼痛,要知道她可曾是我們班出了名的“百靈鳥”啊,她在一年級時的“六·一”文藝匯演上,以一首《鄉間的小路》博得了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那時的她像個小燕子一樣,整日里歡聲笑語,歌不離口,特別討大家的歡喜。
一個天使般快樂的孩子是如何變成今天這樣的呢?陳同學原來有一個幸福祥和的家庭,父母親都很疼愛她,把她視若掌上明珠。然而去年的夏天,她的母親在外打工時不幸遭遇車禍永遠地離開了她,爸爸因媽媽的亡故精神崩潰住進了醫院。如此巨大悲慘的家庭變故,她猶如天塌了下來一般,整日以淚洗面。一個不滿10歲的小女孩怎么能夠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呢?更何況是最最疼愛自己的媽媽啊!
如今的“小百靈”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爸爸病好后獨自一人去外地打工了。她整日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和任何人交流。怎么辦呢?怎樣才能讓她走出心里的陰霾,重現當年的快樂影子呢?
愛是所有心病的一劑良藥。我發揮女教師的性別優勢,時刻給予她母親般的關愛。課堂上,我總是投以她溫馨的眼神,傳遞愛的信息。對她偶爾一次的發言,報以暖暖的微笑,鼓勵她,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課間活動時,她不出去,我就坐在她的身邊,默默地陪著她,間或幫她梳理一下凌亂的頭發。漸漸地,我從她的眼神里發現了一絲變化,她不再像以前一樣拒人于千里之外了,我抓住機會與她進行了一次長談。我告訴她:“每一個人總有一天都會失去自己的親人,只是有早有晚而已,但失去媽媽的痛苦卻是一樣的,老師就是在幾年前失去了心愛的母親,我們都是沒有媽媽的孩子啊,老師知道你還小,失去媽媽會更痛苦,但在天堂里的媽媽一定不喜歡看到現在的你,媽媽更希望看到一個充滿快樂,每天哼著歌的你啊!你想讓在天堂里的媽媽為你擔心嗎?”
聽到這兒,她的眼睛濕潤了。“老師很喜歡你,你可以把我當做自己的媽媽嗎?”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哇”的一聲撲在我的懷里大哭了起來……
陳同學逐漸變得開朗起來,有心里話也會悄悄地說給我聽,我也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時常為她梳頭,洗衣服,讓她重新體味到媽媽的溫暖。一個愛唱歌的“小百靈”又飛回來了。
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嬌生慣養,說一不二,儼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劉同學在這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他的爸爸是村里的泥瓦匠,每年都和媽媽到外地打工,家庭生活條件富裕,也十分嬌慣他。劉同學從小就染上了蠻橫不講理的“小皇帝”的壞毛病。父母每年外出打工,便把他留在外公外婆家里,外公外婆對他更是嬌寵有加,百依百順,要星星不敢給月亮。劉同學在班級里與同學相處也是矛盾不斷,經常有同學告狀說他搶人家的筆和本,老師找他談話,他也是小臉一揚,滿不服氣,還強詞奪理狡辯說是小伙伴還他的。
這種“小皇帝”脾氣如果任由其發展,必然使其形成人格障礙,將來會影響他的社會交往能力。為此,我打電話給他的父母,如實告訴了劉同學在校的不良表現。他的爸媽一致表示是他們沒有教育好孩子,從小把孩子嬌慣壞了,希望老師悉心管教。在得到他家長的支持后,我開始了對他的管教計劃。
首先,改掉他亂發脾氣的壞習慣。他在和同學相處時,如果占不到別人的便宜就會大發脾氣,又喊又叫,或是耍潑哭嚎,同學們受不了他的撒潑耍賴就只好依著他了。我私下里告訴同學們不要任何事都順著他了,特別是亂發脾氣,撒潑時更是不能滿足他的無理要求。大家明白了我的用心,都配合我,不再什么事都依著他。他打電話到父母那里告狀,想得到父母的袒護,但他的爸媽也勸他改掉自己的壞脾氣。在失去了父母的袒護、同學的逆來順受后,他的撒潑耍賴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漸漸地他發脾氣耍潑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其次,改掉他說一不二任性刁蠻的壞習性。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外公外婆總怕他受了委屈,所以對他百依百順,他也就對外公外婆吆來喝去,毫無羞愧之感。對待同學,他更是擺出一副“小皇帝”的做派,指使別人替他做這做那,不是幫他拿書包,就是幫他買小食品,一不順心就要抬手打人。
對他的這種惡劣行徑我可是煞費苦心,不斷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從內心深處讓他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給他講古代賢人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故事感染他,引用身邊同學的好人好事教育他,漸漸的他的心理有了變化。看到他下課時主動幫老師擦黑板,我就及時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讓他體味到做好事的成就感。后來,他看到地面有垃圾就隨手撿起來;看到小同學拎水費力氣,他就幫著拎……一個愛發脾氣、嬌氣蠻橫的“小皇帝”不見了,變成了一個愛助人為樂的陽光少年了。
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成長歷程,但他們的特點就是父或母不在身邊,缺少父母的管教與關愛,這就需要我們,特別是班主任付出更多的愛,給予這些孩子生活上、學習上的特殊關照,讓他們在班級中無時無刻不體驗到集體的溫暖。班主任慈母般的體貼,為他們撐起一片愛的藍天,每天都沐浴在愛的陽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