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梅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130024)
中學語文教師是一個既普通又特殊的的職業。普通是因為他的定位是教師,特殊是因為限制定位為語文教師。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大職責,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起到引導、教育學生的作用。因此,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和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的發展。在眾多學科中語文涉及面最為廣泛,因而“大語文”教育從提出起就被給予了高度重視。基于此,要想成功駕馭中學語文課堂,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以下三方面素養不可或缺。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書得一手好字或寫得一手好文章亦或擁有一副好嗓子,本不算稀奇,人人都知道這是語文教師的必備素養。即便是三方面能力都具備的教師也不算稀有,但隨著教育的發展、語文課程的改革,語文教師的素養也不斷提高,“好”字評判的標準也不一。對于語文教師應具備的這些基本素養而言,能符合課堂要求、適應教育發展、滿足自身需要便可以稱為“好”。一些語文教師不滿于現階段,他們渴望精益求精,將自身的基本素養“打造”成金光閃閃的教學“法寶”。
想到曾經聽過的一堂公開課,教師執教《游褒禪山記》,上課初始,便在黑板上寫下課題、作者。幾個大字結構勻稱、筆鋒盡顯,宛如一幅書法。真是對他肅然起敬,上課伊始就為大家展示了不一般的才華。教師經常教導學生字要好好寫,因為字是人的第二張臉,對于教師而言亦是如此。這位執教者不只是位語文教師,還是一位書法家,學生很樂于在他的語文課堂上學習語文知識、欣賞書法、練習書法。這樣的語文課、語文教師,學生也自然是頗為向往的。
許多語文教師同樣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教師又是作家。不難理解,語文這一學科注定要與文字打交道,語文教師的寫作才華也是長期教學的積累與學習的積淀。作家的稱呼總是給人“內涵深遠”的感覺,自己的語文教師是作家或在寫作方面很出色,學生自然將其立為榜樣,進而努力向老師學習,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自然提升。再加之教師自身素質高,寫作教得好,何愁學生寫作水平無法提高。
能寫得好也能讀得好是語文教師的另一個閃光點。朗誦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門藝術,許多語文教師在執教語文課時都會選用朗誦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作品情感的領悟。教師執教散文、詩詞時免不了范讀或讓學生齊讀。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通過朗誦抓住作者內心的情感方向,作為課堂引領者的教師,通過朗誦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聽過的公開課中不乏有執教古詩詞的,多數教師都會選擇朗誦詩詞。這些教師中有的親自范讀,有的會與學生合作范讀。教師的理解要深于學生,對文本的把握也會更為準確,因此教師范讀不僅可以帶動課堂氣氛,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不難發現,一些教師的朗誦能力很強,一首詞讀出了蕩氣回腸,一首詞讀出了婉約柔美,一首詞讀出了思鄉難耐。《陳情表》的公開課至今難忘,教師完美的朗誦使我不禁閉眼傾聽,仿佛也置身于盡忠盡孝的兩難選擇中,久久不能自拔……
“雙重身份”不僅可以為語文課堂教學帶來益處,同樣可以豐富教師工作之余的生活,以陶冶自我,抒發性情。這些素養本是語文教師必備的,但如能將這些必備素養打造成金光閃閃的“法寶”,相信教師發展會更好,課堂效率會更高、學生認可度也會大大提升。與此同時,教師的基本素養變成了特長,既羨煞旁人又使得自身素質得到更好的提升。
語文課程的特點要求語文教師“飽讀詩書”。語文這一學科所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語文也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語文外延和生活外延相同的特點。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較為豐富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延、引領學中學語文課堂。
語文課程的地位需要語文教師“飽讀詩書”。如果說基礎教育階段所有的科目都是基礎課程,那么語文課程則可以被視做基礎的基礎。語文是學習其它各學科的基礎,也是包含其它學科的科目,因此對語文教師知識素養的要求就更為嚴格。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廣泛涉獵,飽讀詩書,才可以巧妙地設計出語文課堂的教學環節、恰到好處地將知識點引入課堂并傳授給學生;適當的課外延伸、拓寬學生的視野;靈活準確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并解決語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
語文課程的性質需要語文教師“飽讀詩書”。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它的教學不同于理科教學,有定理公式可循,語文學科豐富多彩的人文性、必要實用的工具性使得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教師對知識的廣泛涉獵、牢固掌握,對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
語文學科的知識遷移性需要語文教師“飽讀詩書”。語文教學中多會涉及知識的拓展與遷移。執教《釵頭鳳》不免要講述陸游與唐婉的凄美愛情故事;執教《菩薩蠻》不免要提到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往事;執教《中國建筑的特征》不免要對中國建筑進行些舉例拓展;執教《聲聲慢》不免要講李清照一生的坎坷經歷……這些知識應成為語文教師身體中的一部分,隨時取用。較多的知識積累可以提升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使教師更好地應對課堂中出現的種種“狀況”。全面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課堂預設的基礎上多些生成,將語文課上活、上好、上得精彩連連。
一位語文名師執教《鴻門宴》,這一課極為精彩,亮點頻出。第一個亮點:他將世界傳記之王普魯塔克和中國的司馬遷進行對比,從兩人的出生時間以及傳記數量上分析得出結論:傳記之王應該是司馬遷而非國外一直認為的普魯塔克。于是同學們帶著對司馬遷的崇敬走進課文,這樣一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瞬間拉近,課文的引入可謂是別具匠心;第二個亮點:教師播放一部影片的片段,影片中長者稱呼“由”為“子路”。教師通過對“者”字進行分析,從“者”字的釋義中引出一個知識點:名比字更顯低微。由此,同學們明白影片中的“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長者直呼名字就可以。由此可見這位教師不愧為名師,知識信手拈來,引入又恰到好處。學生的知識面拓寬了,文本中涉及的字的釋義也了然于心;第三個亮點:文本中涉及到一件飾物——玉。教師講有缺口的玉稱為“玦”并出示“玦”的圖片,解釋“玦”的諧音是斷絕,文中范增舉起玦意味著請項羽下定決心除掉劉邦。而完整無缺口的玉稱做“璧”,文中張良敬獻白璧給大王表示的是劉邦是清白的被誣告的。由此一來,學生們不但完整準確地掌握了文本的主要情節,更對中國傳統的玉文化有了些許了解。知識與能力的結合,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如若不是平日的積累,想必也不會運用得如此精準、巧妙。足以見得這位名師學富五車、內涵豐富。更可見“飽讀詩書”對于語文教師的重要性、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語文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傳遞情感、講述道理、提高學生的素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的素養,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素養。成功的語文教師往往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他們懂得把握課堂情感、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并適時創新。
優秀的語文教師知道該如何與學生更好溝通,運用靈活創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的、“高效課堂”的目標。經驗豐富的語文教師知道如何用自己的人文素養駕馭課堂,使語文課真正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隨著時代發展,語文課承擔了更為重要的任務,發展也趨向了多元。語文教師也面臨著巨大壓力,如果仍缺少創新,恐怕語文課堂會永遠停滯不前。語文要發展、語文課堂要發展就需要語文教師具有創造力。創造力可以使語文教學更具靈活性,更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因材施教,更能追趕上語文課程改革的步伐,從而提高語文課堂、語文教學的效率。
基本素養、知識素養、人文素養是語文教師必備的三素養,這些素養是語文教師駕馭課堂不可或缺的“武器”,是語文教師不斷革新教學方法、提高自身能力,增強自身素養,提升自身內涵的前提。語文教師的發展任重道遠,需要教師在這“三素養”的基礎上繼續實踐,不斷充實自己,以期達到更高遠的目標。
[1]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中華人民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辛繼湘,教師技能性知識:含義、特征及獲得途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