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貴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感德鎮岐陽小學,福建泉州362413)
三結合提高習作實效
李金貴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感德鎮岐陽小學,福建泉州362413)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二學段習作要求中提出:“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如何達到這樣的要求呢?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習作教學與學生興趣相結合,讓學生樂于書面表達;習作教學與閱讀相結合,讓學生有能力表達;習作教學與學生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有內容表達。
結合;習作;實效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二學段習作要求中提出:“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如何達到這樣的要求呢?我以為:首先,學生的習作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習作動機,喚起學生習作的興趣,點燃學生習作表達的欲望與沖動,讓學生樂于書面表達;其次,學生的習作要遵循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規律,引導學生先觀察感受后自由表達,先說后寫,讓學生有能力表達;最后,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時積累習作素材,讓學生在習作時有內容可以表達。
興趣是學生樂于書面表達的前提。當習作能與學生興趣緊密結合起來,就能高效地激發學生書面表達的興趣。
(一)習作教學與學生喜歡的游戲相結合,讓學生樂于表達
經過觀察,我發現最近大多數學生在課間喜歡玩的游戲“黑白彩色破垃圾”“木頭人”“轉陀螺”“彈紙牌”等,我就布置習作任務:介紹自己喜歡的游戲,可以介紹游戲的玩法,也可以介紹在游戲中發生過的有趣的事,還可以介紹與游戲有關的人。屆時要評出最受歡迎的游戲和最有創意的游戲小作者。因為學生都喜歡玩游戲,也都玩過,心里自然有話說,也樂于說。
(二)習作教學與學生喜歡的話題相結合,讓學生樂于表達
我經常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比如最近在玩什么好玩的,看了哪些有意思的書、有什么感興趣的事等等,讓學生在課前三分鐘進行自由交流分享。從而整合出學生喜歡的話題,設置成習作任務,讓學生樂于參與表達。例如,最近大部分學生對《萌學園》這部動畫片很感興趣,我就讓他們先說一說最感興趣的一個角色或一個片斷,并寫下來與同學交流分享。因為興趣,學生自然樂于表達。
要讓學生寫好習作,關鍵在于讓學生有表達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指導和捕捉意外生成這兩種途徑,引導學生獲取習作的能力。
(一)習作教學與閱讀相結合,讓學生獲取習作方法
閱讀是習作的基礎。教學實踐證明:習作的水平與閱讀的質量成正比。因此,引導學生習作就要重視對學生閱讀的引導。我主要利用課堂閱讀教學與引導學生閱讀一些適合兒童閱讀的書刊報紙,如《作文大王》《快樂作文與閱讀》《快樂日記》及各種童話寓言或優美有趣味性、哲理性的短文等,并請學生邊讀邊想,邊讀邊記。如,想一想:作者是怎樣圍繞主題安排結構,布段謀篇、如何遣詞造句、如何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各種修辭手法使句子更具體、形象、生動的等等。并要求記下其中優美的詞句,積累豐實習作語言詞匯,讓學生在習作時更有能力表達。
(二)習作教學與意外生成相結合,讓學生習得習作能力
有些意外生成也是習作的好素材,是指導學生習得習作能力的良好途徑。習作教學若能與意外生成巧妙結合起來,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時捕捉意外生成事件,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用心感受、精心思考與匠心表達,就能讓學生在習作時有較好的表達能力。
例如,某生在一篇習作中寫到:今天上午第二節課,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師立即讓我們走出教室,看一看,聽一聽,外面有什么變化。于是,我們紛紛走出了教室。只見一片豆粒大的雨滴像一支支利箭鋪天蓋地從天而降,似乎要把大地刺幾個窟窿似的。校園里幾株垂柳隨著利箭的刺射,不停地擺動著腰肢,好像要躲開似的,一頭碧綠的秀發在雨水洗滌下,顯得更綠了,難道這是一場具有魔法的雨?我正想著,突然發現操場上不知什么時候已變成一片汪洋,水匆匆地流向四周。“好久沒下過這么大的雨了,春天下這么大的雨,真是一個奇跡啊!”有一個同學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嘆。“看,桂花開了。”又不知誰叫了一聲,這時,我才注意到操場東邊的一株高大的桂花樹開花了,一朵朵金黃色、米粒般大小的桂花冒著大雨盡情地舞蹈。難道這真的是一場不尋常的雨,不然,為什么連桂花也匆匆忙忙地趕來看熱鬧呢?路上已沒有行人,只有偶爾一兩輛汽車飛馳而過。對面也有不少人站在自己的樓臺上看著,議論著這場大雨。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習作的教學也應緊密聯系生活,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時觀察感受并做好記錄,以便在習作時有內容可表達。
(一)習作教學與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積累素材
我們可以利用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為契機,或有意識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觀察一種植物或動物;在爸爸媽媽生日的時,做一張賀卡送給爸爸媽媽;周末幫家人做一件家務事;自己制作一件手工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因為有親身感受,學生就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我們再引導學生把這些內容有取舍地記錄下來,作為習作的素材。
某生在《我學會煮雞蛋》這樣寫到:今天,媽媽又上班了,很晚了還沒回來,我的肚子已經餓得“咕咕”直唱“空城計”了,怎么辦?突然,我的腦際閃過一個大膽的念頭——自己煮雞蛋。說干就干,我學著媽媽平時煮雞蛋的樣子,先圍上圍裙,再從冰箱里拿出了一個雞蛋。怎么敲破呢?對了,媽媽平時總是拿著雞蛋往灶沿上磕,我暗暗為自己的小聰明感到高興。于是,我把雞蛋往灶沿上磕,一次、二次、三次,我一連磕了好幾次,這個雞蛋好像跟我作對似的,總是磕不破。看著毫發未損的雞蛋,我又有了主意,用菜刀刀跟尖刺了一下雞蛋,終于破了一個小口,我再順著小口的四周往下剝。一會兒,就開了一大口子,看著里面依稀可見的蛋清,我知道我成功了。接著,我把蛋殼里蛋清和蛋黃放在一個橢圓形的碟子里,放上一些鹽,再用筷子快速攪拌起來,直到分不清哪里是蛋清,哪里是蛋黃,還冒起了一個個小小的雞眼才停了下來。然后,開動電磁爐,加入菜油。油一下鍋就開花了,在鍋底歡蹦亂跳的,我急忙把攪拌好的雞蛋倒入鍋中,頓時,冒起一股白煙,糟了,油放太少了,可已經太遲了,雞蛋被烤焦了一大片,我急中生智,關掉電源,又倒入許多油,還好,沒有“全軍覆滅”,我暫時把它鏟起來,放在碟子里。準備再戰,還是用刀跟尖刺破蛋殼,接著攪拌,這次我吸取上次的教訓,多加入些油,直鋪滿了鍋底,還給它翻了兩次身,不久,一股熟悉的煮雞蛋香味撲鼻而來,哈哈,終于大功告成了……
(二)習作教學與日記相結合,引導學生積累素材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是捕獲習作素材的良好途徑。兒童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就像一個個五光十色的彩色筒,充滿著兒童的所有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有人說:“兒童的生活就是一首首奇妙的詩,充滿著童真童趣;兒童的生活也像一本本故事書,有著說不完的故事。”此話一點也不假,如果我們能及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生活點滴捕獲下來,并用自己充滿童真童趣的言語記錄下來,那將會是一首首奇妙的詩,是一本本寫不完的故事。我經常布置學生觀察自己的生活、捕捉生活中精彩的鏡頭,如觀察一種小動物、幫家人做一件家務事,生日那天、爸爸笑了、考試那天等,讓學生先觀察再記錄,先交流分享再寫成周記。
總而言之,引導學生習作首先要善于與生活嫁接,以學生為主體,密切聯系生活,激發學生興趣;其次,要引導學生閱讀積累,習得各種習作方法;最后,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捕捉習作資源,豐富習作積累。這樣,讓學生在習作時樂于表達,有內容表達及有能力表達。
編輯∕岳 鳳
李金貴(1981-),女,小學高級教師,語文教研組長。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