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勝,張 玉
(蚌埠學院 人文社科部,安徽 蚌埠 233030)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今天我們已經走進“微”時代。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較2012年底增加2656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較2012年底提升了2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較2012年底增加437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手機成新增網民第一來源。在各種職業的網民中,學生所占比重位列第一,高達26.8%,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網民占20.3%,大學生群體中的互聯網使用率在2011年就已達96.1%,今后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1]
今天的大學生們利益訴求的途徑日趨多元化,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喜歡通過網絡平臺來發表評論、表達訴求、尋求聲援乃至發起行動,QQ、MSN、飛信、微博、微信、論壇、空間等新興媒體因為其傳播速度快、受眾數量龐大等特點越來越受到高校大學生的青睞與追捧,許多涉及大學生自身利益的校內外網絡輿論往往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直接導致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產生。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不僅對校園正常的教學秩序有較大的沖擊,還會演化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給校園和社會穩定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大學思政課教師要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就像“微”時代的到來一樣,只有跟上新事物的發展步伐,擁有高度的敏銳性、預感性,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我們在此提出“微思政”的理念,所謂“微”不是“微小”,而是指思政教育要以一種更加靈活、細微、細膩、親近、與時俱進的方式貼近當下的高校大學生,即以網絡、微博、微信、QQ等為媒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信息受眾即高校大學生施加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價值信念、人生態度、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等多方面的影響,發布主流、健康的言論,幫助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微思政”是一種“隱性教育”,所謂“隱性教育”指的是在宏觀主導下通過隱目的、無計劃、間接、內隱的社會活動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的教育過程,滲透教育于日常大學校園的學習和生活中,達到“潛移默化”和“潤物于無聲”的教育目的。“微思政”教育的理念是以一種“碎片化”和“微言大義”的方式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價值、道德、態度、情感等產生“正影響”,避免那種枯燥乏味的說教。教育者把教育目的隱蔽起來,做到含而不露,以受教者朋友或知心人的身份,對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狀況及其根源進行深入了解,并指導其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2]
構建“微思政”的新平臺,可以全面、準確、及時地收集信息,在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預警和應對中提供第一手資料,用主流、健康、符合道德規范的信息占領網絡陣地,有力地進行網絡輿情的引導,把握輿論導向,凈化網絡空間,可以有效防止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展態勢進一步惡化,促進校園的和諧穩定。
我們在教學和研究中發現,針對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特點,與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相比,“微思政”在應對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中具有以下明顯的優勢:
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育大都局限于課堂教學,老師面對的學生是相對固定的,講授的內容也是按教學計劃進行的,同樣是相對固定的。但是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參與主體卻是開放的和隨機的。由于網絡信息平臺具有交互功能,大學生們可以毫不保留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觀點,渴望自己的訴求,他們可以不受監管地通過直接參與到校內外熱點問題中去,這種開放性的特性,使得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事件的參與主體可以來自于本校內部,也可以是來自其他院校的學生。“微思政”同樣也是搭建于各種網絡平臺,充分利用了信息網絡平臺的開放性,內容面向校內外的大學生群體,教育面涉及較廣,讓更多的潛在的可能參與到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大學生受到思政教育。
群體性事件一般從觸點到爆發有一個能量聚集和爆發的過程,存在一個必要的條件和環境。而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突發性較強,呈現爆發瞬間化的特點,因為網絡信息是以光速傳遞的,在極短的時間內,在網上會形成一個強大的關注、質疑、評判群體,并且可以跨越現實社會中存在的時間和地域的障礙,讓信息傳播到網絡世界的每個角落。今天的高校學生大都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及網絡基本知識,在一個簡單的 “復制”和“粘貼”之間的轉換就能完成信息的傳遞,為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爆瞬間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傳統的思政課教育模式都是按照課程表的安排,每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上課,對于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而言,帶有明顯的滯后性。“微思政”可以在網絡群體性事件爆發的第一時間進行干預。
對于在網絡環境包圍下成長起來的“90”后大學生來說,他們更愿意在網絡世界中敞開自己的心扉,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更喜歡通過網絡的途徑和網絡語言與周圍的老師和同學交流。傳統的課堂式的思政教育,雖然老師和學生在教師里面對面的開展教學活動,但是,大多數的同學和老師之間都存在一種明顯的“距離感”,難以聽到學生內心世界真實的想法。也有的同學可能比較內向,不愿意當著許多同學的面前,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老師往往不能準確的了解同學們的思想狀態。“微思政”本著“走近學生,走進心聲”的理念,暢通互動的渠道,這樣既方便了師生之間的通訊聯系,同時又拉近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增加了學生對老師的認同感,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親和力,消除代溝,尋找到更多的共同語言,老師的話對于大學生來說也更具有說服力。例如,老師在微信平臺里對某些熱點問題的討論,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正向地分析和看待問題,同時教師在與同學們的互動中可以洞察到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到大多數學生正在關心的校園內外的熱點問題,對大家集中關注的問題加以特別地留意,及時疏導和化解大學生在網絡上發泄的不滿情緒,避免“小事變大,大事失控”的局面發生,及時地把網絡輿論引導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
在自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途徑表達多層次的訴求,微博、微信、論壇等平臺可以快速直觀地反映學生動態、社會熱點問題,我們傳統的思政教育可能把重點放在對課本理論知識的講解上,往往容易忽視大學生們在課堂和書本之外的關注和利益焦點。“微思政”主張思想政治工作應該疏導結合,更多地拓寬利益訴求的渠道,尊重學生表達的意愿,合理地給學生減壓,不斷完善“安全閥”機制,打破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霸權,還話語權給學生。一方面,通過各種形式廣開言路、讓學生們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把各種情緒充分釋放,合理解壓;另一方面通過合理的方式,在可控的范圍內,了解學生的訴求、意見,從而有的放矢地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搭建多層次寬領域的輿情反饋平臺,通過了解到的信息及時通過現實、網絡兩個途徑對大學生進行引導,充分發揮“微思政”的預防優勢,將可能爆發的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狀態。
大學思政課教師要適應微時代的發展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構建“微思政”的新平臺,這樣可以全面、準確、及時地收集信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之外,還要不斷提高網絡輿情分析意識,加強洞察和分析能力,做到“由點到面、由小到大”,善于把大量、零散、孤立、細微的網絡信息整合起來,找出共性、傾向性、苗頭性的東西,防患于未然。例如,校園的信息網絡平臺上,經常會出現學生們對學校教師授課、后勤服務等不滿的話語,他們通過網絡發泄不良情緒,難免會夸大性描述事件,這樣極易引起其他學生的共鳴和跟風反應,有了“微思政”的平臺,我們可以將這些負面信息高度重視,注意觀察,科學分析,對于那些敏感話題或者已經引起廣泛反應的討論留言,要根據事件的具體情況及時地向學校的相關管理職能部門反映,以便采取相應措施,化解矛盾,消除隱患。
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可以看作是一把“雙刃劍”,就像網絡謠言可以引起網絡群體性起哄一樣,惡性事件可以引發校園的不穩定、不和諧;但是,良性事件可以促進校園與社會的“雙和諧”,一些微博上的愛心傳遞,QQ群體的愛心救助活動卻可以在大學生群體之中傳遞正能量。例如,童欣是河南理工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2013年2月17日,她在反復感冒后,被焦作市人民醫院確診患了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而童欣的爸爸2009年突患腦出血,昂貴的治療費用讓家庭不堪重負,50到70萬元的醫療費,對于這個家庭來說無疑更是雪上加霜。童欣患病的消息出來后,她的同學首先通過微博發出倡議,隨后,河南理工大學學生會、河南理工大學新聞中心等微博先后發出募捐信息,眾多熱心網友紛紛轉發,很多同學及時地通過校園內的論壇、微博、微信、QQ群等多個渠道向周圍的老師和同學呼吁大家盡一份力,學校內外的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群體積極加入到愛心募捐的隊伍中來,獻出一份愛,溫暖一個家,讓溫暖的網絡傳遞正能量,大家集聚愛心和力量,愛心接力充滿這個校園。這場溫暖的“愛心接力”為脆弱的生命一次又一次注入力量,讓童欣和家人在病魔面前重新燃起希望。
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少大學生都認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被動,甚至是帶有某種的強迫性。傳統的思政教育的老師經常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一種填充的思想灌輸,使得思政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思政政治教育缺少一種“吸引力”。“微思政”認為我們可以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教師和學生骨干為主體、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參與,思想覺悟高、政治立場堅定的網絡思政團隊,這些團隊可以通過師生交流、學生間交流兩個層面,以貼近大學生心理的方式,用鮮活的語言,以平等開放的態度,在網絡上與大學生暢所欲言,或發布新聞、或了解情況、或噓寒問暖、亦或交流心得,在看似平常而簡單的互動中,讓“微思政”團隊牢牢占領網絡陣地,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和同學們就在自己的身邊,與自己“零距離”,就像鄰家長輩和小伙伴一樣,自己有什么困難和困惑,可以向老師求助,讓學生自己領悟到需要向老師靠攏,可以向老師靠攏,學生自愿地接受老師的教導,讓思政教育彰顯自己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預防和處理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成為了高校維穩的一項重要工作,對于維護高校穩定,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保障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以及構建和諧校園,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高校教學和管理面臨新的課題,高校思政教育要轉變理念,適應時代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掌控”著思政政治教育的內容,而且還要“掌控”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實施過程。[3]“微思政”與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較比,從一種線性路徑轉換到非線性路徑,使得觀念得以更新,時空得以擴展,手段得以豐富,效果得以提高。
[1]http://www.cnnic.net.cn.
[2]宋元林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
[3]王虹,劉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