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紅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思政教研室,福建 廈門 361021)
《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教學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貼近學生實際,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學習特點,提倡啟發式、研究式教學”。[1]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成為真正的教育。”體驗式教學即充分尊重90后大學生學習特點和人格需要,理解他們的人生追求,通過生活的體驗來實現教育的目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教學的宗旨就是讓步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實踐證明,缺乏體驗只采用傳統灌輸教學方法的基礎課,是達不到道德成長的實效的,甚至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體驗式教學活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或創設或模擬或在實際生活中,通過學生個體主動參與、親身體驗,思考總結,把知識規范內化成為個體的情感經驗及素養品格,最終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效果。體驗式教學顯著特點是體現時代性,符合90后大學生學習特點;突出實效性,把實踐體驗與“基礎課”教學有機結合,尋求高質量的運作方案;富含生活性,探索適合學生的富含生活意義的教育理念,實踐方式,構建有益實效的體驗方式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體驗式教學的基本理路是: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指明,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踐出真知。因而,社會、生活的實踐是人獲得真知,獲得生活閱歷與技能,培養人的道德品格、使人養成良好的道德和法律素養的重要途徑。基礎課的體驗式教學即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礎上,擺脫過分強調意識形態功能和道德規范的教條傳授的傳統方法,注重人文認知感悟功能的發揮,“在學生主動參與中建構學生精神世界”[2]也是對學生有目標有系統施加教育影響和人格陶冶的過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表現。當前我國各個領域都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為思政教育課程重要內容之一的基礎課教學,探索教學方法的創新,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決定著培養的基本立場、培養目標、培養方法和內容。
體驗式教學的方法、途徑和載體應緊緊圍繞著“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對象變化和客觀形勢的變化要求,在體驗式教學方法、途徑和載體方面不斷豐富、創新和完善,以提升體驗式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
充分挖掘城市公共資源,利用城市醫院、公園等公共平臺,積極構建青年學生公益義工活動等道德培養的社會實踐平臺,積極吸納德育實踐活動為陣地,以自我體驗為出發點,完善一體化的體驗系統。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就是經驗不斷改造積累的過程,是教育對象與人、自然、社會環境不斷相互作用的結果;經驗不只是一種認識,更是人對周遭的體驗、喜悅、崇拜、憂慮、探究、反思的整合,即形成對環境的體驗過程。加強城市、學校、個人三位一體的體驗系統建設,是長期開展基礎課體驗教學的基礎保障。
基礎課包括對自我、社會、職業、家庭、道德的認知和理解,以及法律意識的提高和法律思維的培養。“一個人是通過共同生活的過程來教育自己,而不是被別人所教育”。[3]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的培養與切身的體驗相結合融入是達到教育的實效的最佳途徑。在課上和課外運用適當的體驗方式對學生加以引導,讓體驗的內容融入學生的生命意識,化為生命給養,在體驗中使學生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共同成長。體驗的設計分為非介入式體驗模式和介入式體驗模式。
非介入性體驗,即并不介入實際認知客體,而是通過各種間接的方法模擬實際生活,通過構象的形式建構認識的方式,如訪談、角色扮演教學法、游戲等虛擬情境體驗的方法。具體設計如下:
1.緒論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第一章節: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
展開“人物訪談”模式的非介入式體驗。學生五至六人為一小組,訪談對象為本校畢業的優秀畢業生、高校所在地區優秀人才或優秀職場人士等談談他們大學的經歷,規劃及過程,學生從尋找采訪對象到采訪過程到采訪總結都親歷親為,體驗他人的大學經歷和成功過程。
2.第四章節:學習道德理論、注重道德實踐,第五章節:領會法律精神、理解法律體系
展開“道德、法律情景劇”模式體驗道德、法律實踐生活。情景劇模式,讓學生以五至六人為一小組,利用視頻等多媒體技術,扮演劇中角色,演繹社會現象,親身體驗他人在各中情景下的行為態度、情感表達,從中感受他人道德選擇,接著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社會問題的根源、解決方式。如在提升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時,可挑選合適的案例在課堂上舉辦模擬法庭,讓學生分別扮演法官、律師、原告、被告等角色,扮演結束后讓學生說出各自角色的體會,這樣讓學生親自感受法律的權威、公民道德等。最后教師提升理論層次并總結反思的教學過程。
介入性體驗,指認識主體實際面對認知客體,通過主客體互動而獲得知識的方式,主要包括以實踐教學法為主的真實情境體驗方法。
1.第二章節:繼承愛國傳統、弘揚中國精神
展開“學生家鄉”介紹,PPT制作、講解。介紹學生家鄉風土人情,文化習俗,讓學生們共享祖國大地的大好河山、燦爛文化、風土人情。實踐證明,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在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家鄉時飽含愛鄉之情,這種情感體驗由教師理論升華,能取得較好的教學實效。
2.第三章節: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
展開“公益助學”“義工服務”體驗式教學模式。我國臺灣地區,志愿者服務制度起步早、發展快,其中高校的志愿者培訓體系發展尤為突出。我國大學所在地區與城市相對地理位置較好,義工服務的發展也在逐步提升與完善,很多城市都有義工協會、義工組織等等,在公園、醫院、公交系統均有義工實踐基地,各大高校的可以此作為資源平臺,長期堅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義工服務,讓學生真正意義上體會到奉獻的快樂,感受到人生價值。
3.第六章節:樹立法治理念 維護法律權威
旁聽真實法庭庭審活動。大學生旁聽真實的庭審過程,是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的有效途徑,是對社會主義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和尊嚴的更直觀更生動的體驗。
4.遵守行為規范 錘煉高尚品格
展開社會調研類體驗活動。學生以五至六人為一小組分工合作,調研所在城市文明狀況、不文明現象、公共服務、所在城市職場職業道德、大學生戀愛觀,大學生行為規范等等,調研現象,獲得第一手體驗數據,形成方案,解決問題。
通過搭建體驗平臺的非介入式、介入式體驗,學生在體驗活動中的知識獲取尊重了學生獨特的生命感受、知識經驗、它是“以自己需要、認知結構、價值取向、情感因素等已有的自我經歷去感受、建構,生成自己對事物的個體的情感感受、領悟及意義”。[4]從而使學生從高層次、多維度及真實的社會角色身份上去認知、感受、判斷、領悟、思考道德和規則,從而提升其行為的道德性,真正內化為道德自覺。
體驗式教學在基礎課教學中展開,對基礎課教學隊伍建設提出了綜合要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所謂教育就是心靈對心靈的感受、心靈對心靈的理解、心靈對心靈的耕耘、心靈對心靈的創造。”體驗式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師豐富的情感、豐富的專業知識、以一種平等、尊重的態度激發學生的熱忱。教師要精心創設符合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的良好教學情境,“提供實踐的場所和機會”,[5]幫助學生在社會、學校的實踐平臺上積極投身體驗活動,加強對學生正確引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思考,總結反思,教師既要發揮主導作用,又要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參與。這其中的過程都需要教師綜合素質的運用,需要教師專業而又豐富的知識基礎的指導。因而在基礎課中開展體驗式教學的前提是要建設一支綜合素質高的體驗式教學隊伍,才能保障體驗式教學的有效展開。
學生在課堂完成知識體系的課堂學習任務之外,在體驗式教學設計中擇其一二展開體驗式活動。基礎課體驗式教學的評價應綜合運用各種評價方法。教師在指導學生展開體驗過程中,應堅持過程跟蹤和用心觀察、關心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個體的關注。體驗式教學評價目的不是區分出學生的好壞,而是讓學生都體驗到道德素養與法律素養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受到體驗的快樂、道德法律內化成為素養外化為行為的愉悅。這是體驗式教學評價的關鍵。體驗的成績作為基礎課課程學習成績的一部分計入成績。
基礎課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身體驗,達到情感的升華,道德和法律素養的內化。但強調體驗式教學并不是不需要教師的講授,恰恰相反教師的講授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環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中庸》里認為學習是自我反思與提升的過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習是學、問、思、辨、行的統一,每個階段是對前一階段的反省與提升,通過“思、辨”的組織與開展,最后上升到“行”,隨后內化為個體素養,外化為行為。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體驗式學習的過程后,教師組織學生對體驗過程進行“思、辨”分析,幫助學生知識的梳理、鋪層、總結,提升理論層次,建構好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最終將所學的道德規范與法律基礎付之實踐,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知行統一。
[1]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 (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佘雙好.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教學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4):54.
[3]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81.
[4]陳亮.體驗式教學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5]王麗娟.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應用的探討[J].理論高地,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