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彥卿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 外語系,山西 太原 030012)
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語言遷移現象是眾多語言學家及心理語言學家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根據Rod Ellis的觀點,語言遷移是指學習者已經存在的語言(母語)知識影響二語(外語)的習得和發展的現象。[1]在外語學習中,遷移是指人們已掌握的知識在新的學習環境中發揮作用的心理過程,主要是母語及其學習經歷對學習新語言的影響。
任何一個學習者在接觸第二語言之前,已經基本掌握了母語,并且習慣了運用母語進行思考與交流。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母語知識勢必會遷移到目的語中去。由于母語和目的語既有共性也存在差異,因此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即語言遷移就會呈現為兩種方式:正遷移和負遷移。母語正遷移是指由于母語與外語的相似成分即語言的共性對外語習得產生的有益的、積極的影響,它能促進學習者對外語的掌握與運用。母語負遷移是指由于母語與外語的差異對外語習得產生的不利的、消極的影響,是學習者掌握和運用外語的障礙。在語言學的研究領域,關于母語對二語習得的負遷移作用已經被廣大學者認同。不少學者認為母語在很大程度上會干擾人們的外語學習。但是近年來也有不少人注意到,如果利用得當,母語對人們學習外語有很大的幫助,即產生正遷移作用。
Chomsky的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理論認為,所有人類語言之間都存在共性,“普遍語法是一切人類語言必須具有的原則、條件和規則系統,代表了人類語言的最基本東西。每一種語言都要符合普遍語法,只能在其他次要方面有所不同”。[2]語言學家Cook在其論著中寫道:“人們頭腦中內在的語言天賦是由普遍語法構成的,普遍語法不是某一特定語言的特有規則,而是適合于一切語言的一系列普遍規則”。[3]根據這種觀點,每個人在學習母語的同時,必定會掌握語言的共性,換言之,母語的學習使得學習者掌握了世界上所有語言的共同特征。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就會把已掌握的這些語言共性的知識運用到外語的學習中去。同樣,英國語言學家Ellis認為,所有的自然語言都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規則。這表明盡管人類的語言千差萬別,他們之間仍有共同之處。既然不同語言之間有相同的地方,那么已經掌握了母語系統知識的學生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就會有意無意地借助母語的規則。按照Ellis的觀點,當母語和目的語類似的時候,學生就會很快地掌握這些共同之處,已經獲得的極為穩定的母語知識和習慣就會促進目的語的學習。因此,母語知識為二語習得提供了一個學習基礎,能夠加速目的語的學習,促進二語習得。
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中國學習者為例,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漢語與英語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如發音規則、構詞法、語法規則等,這些漢語和英語的共同點可以促進學生對英語的掌握。
漢語拼音和英語音標之間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之處。例如漢語拼音的聲母[p]、[b]、[t]、[d]、[k]、[g]、[m]與英語輔音[p]、[b]、[t]、[d]、[k]、[g]、[m]發音一致。 漢語的韻母[ɑ]、[ei]、[ɑi]、[i]與英語的元音[ɑ:]、[ei]、[ai]、[i]的發音基本相同。 英語學習者可以把母語的語音系統和目標語進行比較,找到他們的相似之處,促進英語的學習。
英語和漢語的構詞法都有下列幾種:合成法、加綴法、重疊法、縮略法。[4]
1.合成法。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組合成新詞的方法叫作合成法。漢語合成詞形式多樣,并且有些在英語中能找到與之對應的合成詞。例如,
a.聯合式:又苦又甜的(bitter-sweet),半死不活的(deadalive),聾啞(deaf-mute)
b. 主 謂 式 :地 震 (earthquake),心 跳 (heartbeat),日 落(sunset)
c. 動賓式:理發(haircut),握手(handshake),計劃生育(birth-control)
d. 偏正式:虐待(ill-treat),低估(underestimate),藍圖(blueprint)
2.加綴法。加綴法是指通過在詞根前加前綴或在其后面加后綴構成新詞的方法。英漢詞語中都有大量前綴和后綴,例如加前綴的詞:老家、小販、阿姨、反封建、非金屬;untrue,disagree,misunderstand,anti-feudal,non-mental。 加后綴的詞 例如:花兒、桌子、木頭、讀者、現代化、深度;cloudy,reader,strengthen, modernization, socialism。
3.重疊法。重疊法是指通過將語素重疊構成新詞的方法。重疊法是漢語中常見的一種構詞手段,許多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等都能按一定的格式重疊,例如:家家戶戶、瞧瞧、干干凈凈、個個。相比之下,英語中的重疊詞數量有限,使用范圍較窄。 例如:bye-bye,dum-dum,yo-yo。
4.縮略法。縮略法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均很常用,但縮略的方法不同。漢語的縮略法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將包含若干個詞的詞組簡縮成盡量少的語素構成新詞。例如:環境保護—環保,建設銀行—建行,人民代表大會—人大,三包—包修、包換、包退。英語的縮略詞主要通過選用一個短語中每一個或主要詞的首字母組合而成。例如: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laser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英語和漢語在句法結構上既有共性也存在差異。英漢句法結構的共性主要體現在,句子主干成分大體相同,主干成分的詞序形成相對固定的對應關系。這一點通過對比英語五種基本句型中主干成分的詞序與漢語句子中的詞序便可表明。[5]
1.主語+動詞
The prices are declining.價格下降。
2.主語+動詞+表語
Unity is power.團結就是力量。
3.主語+動詞+賓語
He cancelled his order.他撤銷了訂單。
4.主語+動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
The firm gave Tom an apartment.公司給了湯姆一套公寓。
5.主語+動詞+賓語+賓語補足語
She felt the house shake.她感覺房子在晃動。
語言與思維是密不可分的,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不可能完全擺脫母語的影響。學習者經常會無意識地把外語知識與母語知識進行對比,這種不自覺的行為是不可避免的。傳統的觀點認為母語知識干擾了外語的學習,因為已有的母語知識和思維方式阻礙了外語知識的獲得和思維的形成。然而,隨著二語習得研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認識到,不應該僅僅看到母語對二語的“干擾”(interference),而應看到在二語習得這一認知過程中母語的影響也是一種“策略”(strategy)。雖然人類的語言各具特點、千差萬別,但語言的共性使得學習者能夠在已有的母語知識和所學的外語知識之間進行轉換。大量的語言研究也表明,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策略性的使用母語能幫助和促進外語的學習。[6]
語言的學習實際上可以看成是一種關于知識的認知模式,學習者已經掌握的母語知識和認知方式可以為外語的學習提供認知基礎。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學習者借助母語知識進行新知識的認知可以促進二語習得,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習者的主要任務不是去克服母語對外語的干擾,而是在學習過程中,采取積極有效的策略,由母語的認知方式過渡到對目的語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在我國的英語課堂中,學生經常會用中國式的英語進行表達,如drink soup被用來指“喝湯”(eat soup);休息室(sitting room)被說成 rest room;Because I was ill yesterday,so I didn’t come to the meeting。這些顯然是漢語式的表達。從表面上看,學生錯誤地將漢語的表達方式和語法運用到英語中去,是漢語干擾了英語的學習,但從實質上看,應該說是學習者借助漢語嘗試性地完成了英語的交際任務。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由于母語的干擾而造成的目的語錯誤,并非都是母語的消極遷移,而是因為學習者錯誤地借用了母語的知識,而這些知識正是母語和目的語的不同之處。當學習者在外語的實際交際中由于外語知識的缺乏而遇到困難時,就會不自覺地借助于母語來彌補外語知識的不足以完成交際任務。學習者借用已有的母語知識,目的是為了彌補認知上的差距。
綜上所述,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母語對外語學習的影響不應該僅僅看作是消極的干擾,而應看作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一個重要的促進因素。外語教師和學習者都應該正確地認識到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積極促進作用,恰當地發揮母語正遷移的作用。策略性地使用母語可以促進目的語的學習。科學地借助母語是輔助外語教學和學習的一個重要策略,其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的共性幫助學習者熟練掌握外語。但是過多的母語介入勢必會阻礙外語知識的獲得,對二語的學習起到消極的作用。因此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既不能完全排斥母語,也不應該過分依賴母語。在外語教學的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外語文化和語境的需要,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正確利用母語來促進外語學習。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97.161-186.
[2]Chomsky N.Reflections on Language[M].London:Fontana,1976.29.
[3]Cook V.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5,(6):2-18.
[4]劉龍根,胡開寶.大學英語翻譯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7-32.
[5]張志鴻.科技英語漢譯敘要[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39-43.
[6]卞樹榮.論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積極作用[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