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廣成
(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漢430079)
2014年11月7-9日,全國學校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暨第七屆全國優秀中青年學校體育工作者研討會在武漢體育學院成功舉行。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校體育分會秘書長王華倬教授主持了本次會議,教育部副總督學楊貴仁教授、潘志琛教授、黃漢升教授、郭建軍教授分別從青少年體育、高等學校體育、體育與運動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具體的報告與討論。另外此次會議的特色是吸收了大量的優秀中青年學校體育工作者,給我國學校體育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增添了活力。通過此次全國性的學校體育學會議,眾多專家學者各抒己見,使得此次會議的氛圍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潘志琛教授依據時代的價值觀,從青少年運動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探討了運動對于青少年身心成長的重要性。當前學校體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傾向于強化 “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解決學生、學校等方面的價值取向問題,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完善學校、家庭、社區相結合的學生體育網絡,使之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個人修養、道德情懷、生活習慣等,注重品格和能力要求融合學校體育改革歷程之中,積極推動學校體育改革,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改革目標。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建國之初毛主席提出來的,號召全民健身。對于當前青少年體質下降這一問題的思考,潘志琛教授特別提出了 “體育運動”,而不是單純的 “體育”。中央巡視組對國家體育總局提出的要求,即:扭轉 “金牌至上”的觀念。因為 “金牌至上”的觀念扭曲了體育精神,一定不能把體育看做只拿金牌的事, “體育”一定要走進千家萬戶。體育,不僅僅是體育,它是體育運動,而體育運動一定要走進千家萬戶,體育運動一定要走進校園,體育運動一定要走進全民健身,一定要讓全國人民真正的運動起來。青少年只有通過運動,才能獲得全面發展。
習總書記高瞻遠矚,看到了中國青少年兒童的體質情況,也站在世界戰略的角度,提出了 “振興三大球 (足球、籃球、排球)”。為什么要 “振興三大球”?因為它們是運動,在世界發展的過程當中,在高水平的競技體育發展當中,在發達國家當中,都是通過這些運動,來凝聚民心,增進交流,來振奮精神,實施優化教育,促進青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所以,讓運動進入學校,進入青少年兒童的生活,現在是站在國家的戰略角度上面來談論的。潘教授談到: “習總書記把足球這個任務交給了教育部,以教育部為主體,來抓足球,今年有兩萬個學校搞足球運動,這是一個戰略轉折,這是我們全體學校體育工作者的機遇和面對的挑戰。”站在國家的職能上面,站在對人民、對青少年兒童素質的提升上面,真的要讓運動回歸教育,真的讓運動進入青少年兒童的生活,需要上層建筑的設計。研究的視角,不僅僅在研究體育課怎么上,教材怎么編、怎么建設,其中一個最主要的責任是通過運動來發揮一線體育工作者的真正作用,讓運動走進青少年兒童,讓青少年兒童動起來,讓全國人民動起來,國家才能充滿活力。
青少年運動的全面發展要以一些具體的運動項目為依托,通過運動項目才能更加直觀地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潘志琛教授在會中說到了教育部針對青少年運動的發展有兩個任務:第一,把足球全面推向校園,用足球帶動青少年體育運動的發展。第二,提高足球水平,不能僅僅搞普及,普及和提高是一體化的,即為普及與提高相結合。那么現在我們的學校體育工作者,怎么真正的讓體育回歸呢?怎么讓體育在教育的大環境下為國爭光和實施高水平競技呢?這都是新的時代命題。今天的中國逐漸向國際水平靠攏,真正和國際接軌,真正實現讓運動進入青少年兒童的生活。在學校體育改革中這顯然成為重要的轉折點。運動與青少年兒童的發展,是體育運動規律的命題,是全球性的人類發展的規律。追尋人類發展的本源,認為:人類是動物,人類的原始本意就是 “玩”, 那么如何來 “玩” 呢? 先是創造了 “玩” 的諸多辦法,稱之為 “game”,繼而創造了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又建立了規則,稱之為 “rule”。進而發展到世界層面,沒有任何一項文化運動能夠像體育運動一樣,是深入到全世界各個領域的,在奧運會中就有200多個國家參與,不分國家、民族、膚色、大小、強弱等,聚在一起。運動就是個載體,通過運動,增進各個民族之間、各個國家之間的友誼、了解和團結。另外運動是和平時代的戰爭,通過運動,讓國家的人民有歸屬感,有集體主義感,有愛國主義精神,去宣泄和釋放情感,這都是運動的價值體現。
潘志琛教授結合人類社會學理論談到了像奧運會這樣的都是以運動為載體,實際上向人類社會揭示了三個大規律:第一,公正、公平和公開。它建立了一個規則體系,運動的規則體系是人類社會法律道德的依據和精神,很多東西是依據規則建立的,包括現在的依法治國,包括我們平時的建章立制。它教會人們遵守規則,遵守紀律,遵守秩序,文明舉止,這都是通過奧運會來展示的;第二,揭示人類社會不斷向上的更高、更快、更強。人到底有多大的潛力?有什么樣的功能?醫學通過解剖來探索,體育通過挖掘人的巨大潛力和挑戰極限來詮釋人類到底有多大的潛力和功能,它是社會積極向上精神的一種載體;第三,文化的融合。文化是關系、語言、情感等的集合,通過運動奠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運動是世界的語言,也是國際化的語言。另外,通過運動,讓更多的國家和人民走上運動場,彰顯著健康、朝氣、精神向上。運動是載體,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體育運動,是一個國家和人民的事業,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追求的事業,是國家人民進步的標志,是國家文化綜合實力的體現,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人類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
會議中潘教授認為: “08年奧運會后,中央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之前國家一直強調體育運動要為國增光,以少數人在奧運會上的勝利來振奮民族精神,但隨著國家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老百姓對體育文化的需求增加,中國人要走向國際,要通過運動來彰顯自己的精神和活力,這個時候,中央要求,開始抓全民運動,抓全民運動的核心是抓好學校體育,它的完整的詮釋是學校體育運動,它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和載體。”通過運動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主要的是發展特色的運動項目,不論籃球還是足球、排球,只要參加一項運動,青少年就可以通過該項目獲得身心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第一,青少年身體的發展。常年累月堅持打籃球,籃球中是有累計和競爭的,通過打籃球,身體獲得發展,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協調、柔韌,體格健壯,發育健全,個人展現出的精神和活力,就是籃球運動對身體發展的影響。第二,促進青少年心理的發展。意志、個性、情感、注意力的控制,情緒的把握,學習、生活等的態度積極向上,具有競爭拼搏的勇敢精神,及其他精神狀態可以得到蛻變。運動員的精神是積極向上、永不言敗、敢于拼搏、勇于堅持、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個性鮮明等等,這都是通過運動獲得的心理發展。第三,社會發展。每個團隊就是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每人有分工,有角色,有責任,通過社會分工獲得一個社會關系,在這個社會關系里獲得自己的社會角色,個人通過拼搏達到成功,都是在這個社會關系里的個人價值所在,實力提高了,就會獲得尊重,這樣的話,個人就會在團隊中積極進取獲得良好的社會關系,團結、友誼、集體主義、合作精神、團隊意識都是通過集體獲得。在獲得社會關系和社會運動的發展當中,學會將來走向社會后,怎么明確自己的定位,自己的分工,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責任,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第四,運動促進智力的發展。人體兩個地方:神經和肌肉是基礎。神經是支配所有器官的基礎,神經不發達,人就悟性慢,就會愚鈍,肌肉不發達,身體就不協調。通過神經和肌肉的發展,促進智力的發展,認知能力、反應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這都是運動發展學。例如在加拿大和日本,都很提倡運動發展學,提倡通過運動發展智力。智力是發展的核心和基礎,是個人在社會上能得到更好發展的前提。但是,我們不運動,結果就會導致身體系統和肌肉平衡不健全。第五,道德的發展。我們提倡德智體全面發展,德是社會進步的程度,是個人進步的程度,是社會秩序規則的遵守程度。這里的德是指在運動中獲得的德,尊重領導、尊重老師、尊重裁判,服從指揮,堅守規則,遵守紀律,運動中有規則,必須堅持,要用運動來進行德育的教育。第六,文化的發展。文化是一種歸屬感,是情感的變遷,是語言的交流。結合日常生活,在英國,看足球、說足球、踢足球成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在國外,競選總統的候選者如果不會運動,他很難得到人們的選票。所以,運動,是人的一生必須遵循的,也是青少年發展所必須遵循的。當前中央提出了老百姓的運動, “衣食住行”后要加個 “動”,構成了新時代人們生活五大要素,運動和吃飯穿衣一樣重要,這也是運動的文化屬性和目的。
本次會議的主題:讓運動回歸學校體育,讓運動走進青少年兒童,讓運動成為青少年兒童全面發展的手段和載體,讓學校體育真的通過運動而發展起來,真正通過運動改善我們國家青少年兒童的人種弱化、人格弱化。潘志琛教授認為: “青少年發展的現狀表現為嬌生慣養,營養過剩,懶惰、自私等,具體概括為 ‘軟、硬、僵、鈍、挺、高、殘’,即為肌肉是軟的,骨骼是硬的,忍耐是僵的,動作是鈍的,肚子是挺的,身體指標是高的,身體協調是殘疾的,我們已經淪落到人種弱化的地步。”所以通過時代精神來考量青少年運動的全面發展是有必要的,在學校體育的體制建設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體系等方面協調統一,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去淬煉精神和民族的氣魄,實現體育與運動的一體化,運動是核心,在學校體育中要真正實現讓孩子進入運動場 “動起來”,讓運動成為民族教育、素質教育和青少年兒童教育的載體,實現青少年運動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