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君
(山西省原平市中醫醫院,0341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針灸科常見病、多發病,也是頸椎病最常見的類型,約占頸椎病的60%~70%[1],多為單側。常見于30~60歲者。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性質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有逐年增高以及發病低齡化的趨勢。筆者在多年的治療中采用針刺經外奇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120例患者均為2009年4月~2011年10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患者,隨機分為針灸組和藥物組各60例。其中針灸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19~66歲,平均(54.70±19.30)歲。藥物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18~67歲,平均(55.58±9.42)歲。兩組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36個月,平均(19.52±16.52)個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1992年10月在青島舉行的《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2]的頸椎病診斷標準。①具有典型的臂叢神經根性麻木和疼痛癥狀,且范圍和頸椎節段病變神經根支配區相一致。②壓頂試驗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③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④手臂肌肉萎縮,握力減弱,精細動作不靈活。⑤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做此試驗)。⑥排除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針灸組:采用0.35×(50~75)mm杏林牌一次性針灸針,患者取坐位,暴露患側肩部和上肢,常規消毒后依次針頸臂穴(在鎖骨內1/3與外2/3交點向上1寸,當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后緣處),針尖向頸椎方向斜刺,勿向下深刺,免傷肺尖,采用雀啄手法,有觸電感向手指端放射即可;肩前穴(位于肩關節內側喙突處,垂臂在肩前腋前紋端與肩髃穴連線中點),針尖向后直刺,采用雀啄手法,有觸電感向手指端放射即可;臂中穴(在前臂內側,當腕掌橫紋與肘橫紋中點,掌長肌與橈側腕屈肌之間),采用直刺,雀啄手法,有觸電感向手指端放射即可。
藥物組:口服頸復康顆粒(承德頸復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主要成分:羌活、川芎、葛根、秦艽、威靈仙、蒼術、丹參、白芍、地龍(酒炙)、紅花、乳香(制)、黃芪、黨參、地黃、石決明、花蕊石(煅)、黃柏、王不留行(炒)、桃仁(去皮)、沒藥(制)、土鱉蟲(酒炙)。每袋裝5g,每次2袋,每日2次。
兩組均10d為1個療程,間隔5d,繼續下一療程,共觀察3個療程。
觀察指標: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變化。方法如下:取畫有10cm長直線的白紙,在線的左端點標0,為無痛和疼痛完全緩解,在線的右端點標10,為無法忍受的痛和疼痛無緩解。囑患者治療前目測,將自己感受的疼痛強度以從左向右標記在直線相應的某點上。經過治療后,將自己感受到疼痛緩解從右向左標記在直線相應的某點上。每次均進行測量,療程結束后再進行綜合積分計算(每1cm計1分)。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勞動和工作,隨訪1年無復發。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僅在勞累情況下出現輕度癥狀,功能恢復不影響工作。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肢體功能改善。無效:癥狀無變化。
針灸組60例,治愈28例,顯效24例,有效8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藥物組60例,治愈14例,顯效26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6.67%。兩組治愈率比較,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總有效率比較,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提示針灸組療效優于藥物組。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針灸組與藥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積分比較()

表1 針灸組與藥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疼痛積分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VAS疼痛積分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P<0.01,提示兩組均能很好地緩解臨床癥狀。針灸組治療后VAS疼痛積分低于藥物組,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提示針灸組能更好地減輕疼痛,臨床療效優于藥物組。
患者,女,42歲,2010年6月18日初診。主訴:頸項部活動受限,右手呈放射性疼痛伴有麻木1個月,加重2d。現病史:患者5年前因頸部不適,右側肩部及右上肢酸痛,以頸椎病在多家醫院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近1個月無明顯誘因出現頸部疼痛伴活動受限,右側肩部及上肢酸脹、疼痛,夜間不得安睡,頸后伸、向右側彎時加重,伴右上肢無力,無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查體:頸項僵硬,活動受限,右側肌肉呈痙攣狀態,右C5~7椎旁、C5橫突壓痛(+),后仰、向右側彎活動受限,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叩頂試驗(+),右上肢握力減弱。X線攝片示:頸椎曲度變直,C4~6椎體后緣增生,C4~5、C5~6椎間隙狹窄。診斷:頸椎病(神經根型)。治療:取右側頸臂穴、肩前穴、臂中穴,均采用直刺、雀啄手法,三穴均有觸電感向手指端放射即可。每日針灸1次,留針30min,10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患者右上肢疼痛、麻木癥狀基本消失,無力癥狀得到明顯改善,15d后痊愈,隨訪1年無復發。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中醫學“痹證”范疇。頸椎病多由勞損或肝腎不足,精血不能濡養筋骨致局部脈絡空虛,復感風寒濕邪或跌打閃挫,慢性勞損,使營衛氣血不和,以致脈絡閉阻,“不通則痛”。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榮,故麻木不仁。針刺應依其“通則不痛”原理,著重于疏經通絡,調和陰陽。西醫學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明顯退變突出、頸椎椎體退行性變以及關節、韌帶等組織的退行性改變,刺激或壓迫了神經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經和其周圍組織而引起的綜合癥候群。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的出現與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局部循環障礙,組織出現充血、水腫產生無菌性炎癥及化學性刺激等反應有關。治療的關鍵在于消除神經根的水腫,恢復神經的生理功能。臨床研究顯示,針刺能夠明顯改善神經根及病變組織的微循環,促進炎性物質吸收,緩解肌痙攣,恢復脊柱力學平衡,促進神經損傷的修復[4]。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在點按到頸臂穴、肩前穴、臂中穴時患者疼痛和酸脹感會很快緩解,同時聯想到《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于是大膽創新,提出新的治療方法和思路,改用針刺,發現針刺過程中出現針感向手指放射后疼痛會慢慢消失。有研究[5]表明,針刺可刺激局部穴位感受器,反射性地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頸肌或血管痙攣,修復局部軟組織粘連,糾正椎間關節紊亂等,從而恢復頸椎正常解剖關系和生物力學平衡。由于臨床上C5~7神經根受累最為常見,因此針刺頸臂穴(下面為臂叢神經,由C5~8及T1脊神經前支組成)、肩前穴(下面為橈神經、尺神經、正中神經)、臂中穴(下面為正中神經)時,更容易使氣至病所,有利于促進病變部位炎性滲出的吸收。在行針的過程中,發現患者上肢有時會出現發熱的感覺,這與古籍中“氣主煦之”相一致。針刺頸臂穴、肩前穴、臂中穴,均采用直刺、雀啄手法,上肢出現放射感即可。針感不明顯時調整角度,不可一味追求針感而強刺激導致氣胸和血腫的發生。
從兩組療效對照看,針刺經外奇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高于藥物組,說明針刺經外奇穴具有止痛快、療效好、取穴簡單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1]周秉文.頸肩痛[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29-233.
[2]孫宇,陳琪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476.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89.
[4]許志勇,吳煥淦,周麗斌,等.神經根痛及針灸治療的機理探析[J].現代康復,2000,4(12):1890-1891.
[5]蔣振亞,李常度.杵針大椎八陣穴為主治療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1,21(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