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銀成 秦小永 王智猛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475000)
腦卒中后常出現患側肢體(如頭頸、肩背、腰腿等)疼痛,直接影響患者的整體功能康復和生存質量。近一年來,我們采用平衡針技術治療腦卒中后患肢疼痛23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全部46例病人均來自我院住院病人,男20例,女26例;年齡最小43歲,最大72歲;病程最短7d,最長9個月。所有患者均經頭顱影像學(CT或MRI)證實,并經神經肌電圖及神經傳導檢查無神經肌肉病變,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 alogue seale,VAS)評分≥6分。所有病例按照住院號編號隨機分為平衡針治療組和卡馬西平對照組。兩組病例的年齡、性別、病程、病變性質、嚴重程度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除常規藥物和康復治療,所有受試者入組后停用一切止痛鎮靜劑,腦梗死患者可在疼痛出現時即開始入組治療,腦出血患者可在頭顱CT顯示血腫吸收或不再出血后1周開始入組治療。
1.平衡針治療組:主穴:升提穴、偏癱穴。配穴:頭痛穴、頸痛穴、肩背穴、肩痛穴、肘痛穴、腕痛穴、指麻穴、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操作:升提穴,針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左右,一只手向前進針,另一只手可摸著針尖不要露出體外,待針體達到一定深度時,采用順時針捻轉6圈,然后再按逆時針捻轉6圈,以局部出現麻脹緊沉針感為主,留針30min后再順時針捻轉6圈,逆時針捻轉6圈強化局部麻脹緊沉針感,出針。偏癱穴(病灶側),針尖沿皮下骨膜外向下平刺4cm左右,順時針方向捻轉產生滯針,再逆時針方向捻轉,至局部出現強化性酸麻脹緊沉針感,留針30min后再順時針方向捻轉滯針,復逆時針方向捻轉(強化針感),退回針體出針。
頭痛者配對側頭痛穴;頸肩背痛、肘腕指痛者加對側頸痛穴、肩背穴、肩痛穴、肘痛穴、腕痛穴、指麻穴;腰腿痛者配腰痛穴和對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針刺配穴出現強化針感后即出針。針刺每日1次,連續治療2周。
2.卡馬西平對照組:服用卡馬西平片,開始劑量200mg/d,分2次服;第3天后,無特殊不適,增加劑量至300mg/d,分3次服;第5天加量至400 ml/d,分2次服;第7天可加量至600mg/d,分3次服。連續治療2周。
臨床觀察指標:VAS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立即評分及治療后1、2周進行評分。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VAS評分減少90%~100%,疼痛感消失;顯效:VAS評分減少80%~89%,疼痛感明顯減弱;有效:VAS評分減少20%~79%;無效:VAS評分減少或增加在20%以內;惡化:VAS評分增加20%以上。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治療組與對照組VAS疼痛改善比較(,分)

表1 治療前后治療組與對照組VAS疼痛改善比較(,分)
注:經檢驗: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23例,痊愈2例,顯效6例,有效10例,無效4例,惡化1例,總有效率78.3%;對照組23例,痊愈0例,顯效5例,有效11例,無效5例,惡化2例,總有效率69.6%。
本研究表明,平衡針可以改善腦卒中后患側肢體的疼痛癥狀,減輕疼痛感受,尤其是即時效應比較明顯,與對照組療效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由于醫療技術的提高,腦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腦卒中后各種疼痛癥狀的患者卻增多。康復治療主要針對腦卒中功能障礙等進行,常有意或無意識地忽視了疼痛的處理。腦卒中后患側肢體的疼痛常使病人內心對疼痛感到害怕,乃至恐懼,進而加重肢體的不適感和精神或情志異常,直接影響患者的整體功能康復和生存質量。
中樞性疼痛是中樞性神經系統病變或功能失調引起的疼痛,其原發病位在腦內或脊髓[1]。平衡針法是王文遠教授創立的一門以中醫陰陽整體學說為理論基礎,以西醫神經調控學說為物質基礎的針灸與心理-生理-社會-自然相適應的整體醫學調控模式[2]。其治療定位于人的大腦高級中樞指揮系統,病因定位于人的大腦高級中樞的調控系統和心理適應系統。一般采用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的取穴原則。其治療特點主要是利用人體自我平衡系統的整體調節原理,通過針刺中樞神經反應在體表神經上的靶穴(傳入神經),將指令性信息反饋于大腦高級中樞而調整大腦高級中樞,實施對子中樞、子系統的調節和修復,恢復、重建機體平衡,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3]。即通過針刺外周神經,啟動神經系統傳導通路,使大腦中樞調控指揮系統進行應激性調整,調動體內貯存的中樞遞質,再通過神經指揮系統對失調與病變部位的子系統進行對癥性調控,釋放大量的能量質,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鎮痛效應,增強機體抗炎和代謝作用等,對原來失調的病理狀態和物質代謝紊亂過程進行間接干預,通過自我修復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狀態,從而間接地依靠患者自身來治療疾病。實驗研究也證實,平衡針可通過啟動內源性鎮痛系統,激發機體痛反射及外周、中樞機制而實現針灸針刺鎮痛作用[4]。平衡針技術因綠色安全、簡便效捷,臨床上廣泛應用于各種疼痛的治療,特別是針對頸、肩、腰、腿痛等臨床常見癥狀的治療中體現出了明顯的優勢[5~7]。但在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疼痛方面報道不多,目前我們采用平衡針治療這方面的病例也不多,時間亦短,尚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1]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疼痛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45-248.
[2]王文遠.平衡針灸學最新理論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4,2(12):21-23.
[3]王文遠.平衡針中樞調控的理論研究[C].第四次全國民間傳統診療技術與驗方整理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2011:4-7.
[4]袁紅,陳榕,王文遠,等.平衡針對大鼠鎮痛作用的實驗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55-57.
[5]張藝萌,王文遠,馬文珠.平衡針治療頸、肩、腰、腿痛的臨床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8):67-70.
[6]柏強.平衡針治療腦卒中后肩痛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10,30(11):921-923.
[7]韓笑,馬文珠.平衡針的臨床研究概況[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2,19(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