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清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手機依賴癥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1]。隨著手機的快速普及,手機依賴現象在高校學生中也迅速蔓延。手機依賴癥逐漸演變成嚴重的非藥物依賴,成為新型的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患。
國內外學者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關注手機依賴問題。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主要涉及如下方面:
(1)手機依賴現象調查,啟文(2006)研究得出臺灣多數學生有“手機依賴癥”征兆[2]。袁緣(2006)調查韓國75%的學生不隨身攜帶手機就會感到不安[3]。
(2)手機依賴原因探索,徐成芳,顧林(2011)指出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從眾心理、心理訴求、特殊的人格特質和不穩定的情緒四個方面[4]。Mizukoito 等人認為年輕人手機依賴是因為缺乏正常社會交往的方式和途徑[5]。
(3)手機依賴量表制定。澳大利亞 Bianchi設計了“手機問題使用量表”[6]。
通過文獻梳理,目前尚沒有學者專門對“90后”高職生手機依賴現狀進行調查研究。“90后”高職生更加追求自我、缺乏自制力,不少的高職生整日沉迷于手機,嚴重影響了他們生活、學習。本文擬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90后”高職生手機依賴程度,探索他們對手機依賴的根源,進而為教育引導“90”后高職生正確使用手機。
本文選取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株洲汽車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三所高職院校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92份,有效率達到97.3%。
1.文獻法:查閱報刊、雜志、著作、網絡等相關資料,了解國內外手機依賴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展開進一步研究。
2.問卷法:本研究參考鄭毅編制的《大學生手機依賴調查問卷》,根據高職生的實際情況,編制了高職生手機依賴狀況調查問卷。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情況及手機使用情況,包括性別、年級、成長地、手機使用時間等問題;第二部分為手機依賴狀況調查。運用SPSS 17.0對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統計,采用 5 點計分法,平均分大于等于 3 分即判定有手機依賴傾向,平均分大于等于4分即判定為有手機依賴癥。
3.訪談法:配合問卷調查,與被調者進行訪談,探索高職生的手機依賴的根源。

表1 “90后”高職生手機使用情況表
1.手機話費偏高
從表1中可以看出28.76%的“90后”高職生手機月消費低于 50元錢;71.84%的學生手機月消費高于 50元;24.14%的學生手機月消費高于100元,這對于還沒有經濟收入的高職學生是較大的支出。
2.手機使用時間較長
表1顯示僅有5.75%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低于2個小時,94.25%的被調查學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超過2小時,有36.78%的學生手機使用時間超過6個小時,尤其是大三學生使用手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都超過了2個小時。長時間的使用手機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業,更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總均分超過3分的高職生有99人,占 33.91%的比重,這說明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高職生有手機依賴傾向;被調查者中總均分超過4分有8人,占有效被試樣本的 2.87%,這些高職生出現明顯手機依賴癥。“90后”高職生手機依賴均分是2.892,這說明高職生的手機依賴水平尚未達到較為凸顯的程度,但已經相當接近依賴傾向水平,尤其耐受性維度均分為3.036。

表2 “90后”高職生手機依賴情況表
1.不同性別的高職生手機依賴情況
表2顯示,在總體依賴方面,女生的依賴傾向明顯高于男生。且各個維度的均值女生都高于男生,尤其是生理反應方面,女生的生理反應是2.707遠高于男生的2.292,這說明手機使用對女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更大,更明顯。
2.不同年級高職生手機依賴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大三學生的手機依賴最為凸顯,均值為3.348,已經超過手機依賴臨界值3分。通過訪談發現,學業輕松時間寬裕,但是就業壓力較大,使得很多大三的學生選擇通過長時間手機上網來打發時間或者逃避就業壓力。大一學生的手機依賴均值為2.751,高于大二學生的2.451,這是因為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在自我管理方面較弱。處于大學核心階段的大二學生,學習任務較多,自我管理較好,沒有出現手機依賴傾向。
3.不同成長地高職生手機依賴情況
通過表2很容易看出:城鎮長大的高職生手機依賴總體均分為3.015,有明顯的手機依賴傾向,而農村長大的高職生手機依賴總體均分為 2.583,尚未達到手機依賴臨界值 3分。從各個維度看,農村長大的高職生均分都要低于成長在城鎮的高職生。
綜上所述,女生、大三學生、城鎮長大的高職生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問題。通過進一步訪談發現:處于青春期的高職女生內向、敏感,為規避人際交往沖突,而轉向虛擬世界;大三的學生過多依賴手機的原因是因為學業任務輕,空余時間較多,但是就業壓力下他們對前途的有著種種困惑和迷茫,導致通過過度使用手機來打發時間、緩解壓力;成長在城鎮的學生由于自小經濟條件較好,過早、過多地接觸網絡,導致手機依賴。
環境影響人的行為。通過研究調查統計 66.09%高職生尚未達到手機依賴的程度,但存在手機使用時間較長,手機費用較高等問題,針對這個群體的學生,高職院校可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將手機依賴的危害,及如何正確使用手機等內容納入日常教育范疇,通過晨會、班會、廣播、報刊、校園文化主題活動等多種渠道宣傳手機依賴的危害,倡導同學們:(1)在課堂上不使用手機,專心聽講;(2)在圖書館用心讀書,不使用手機;(3)踴躍參與豐富多彩的課余校園活動,盡量避免課余時間過度依賴手機;(4)用餐時間、休息時間不與手機為伴。通過宣傳、引導、同學相互督促等方式引導高職生的主動拒絕沉迷于手機,營造健康的學習氛圍,降低“90后”高職生手機依賴發生的概率。
雖然“90后”高職生手機依賴總均分未達到手機依賴程度,但是有 33.91%的學生已經出現手機依賴傾向,有2.87%的學生出現手機依賴癥。針對這些學生應該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對出現手機依賴癥的學生應進行個體咨詢。對出現手機依賴傾向的同學可以通過開展針對性的、豐富多彩團體輔導進行疏導。以此緩解“90”后高職學生對手機過度的依賴,并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
[1]師建國.手機依賴綜合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2).
[2]啟文.臺灣七成學生機不離手——出現手機依賴征兆[EB/OL].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6 - 06/03/contnt 2107293.htm.
[3]袁緣.調查研究表明韓國學生普遍有手機依賴癥[EB/OL].http://www.china- korea.org/news/2006/06/10/93574457025332.html,2006-06-10.
[4]徐成芳,顧林.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對策[J].教育理論研究,2011,(32).
[5]Mizuko Ito,eta1.Mobile phones: Japanese youth and the replacement of social contact[EB/OL].www.emarkets.grm.hia.no/semco/.
[6]Bianchi.Mobile phone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EB/OL].http://www.bianchi.id.au/mobile/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