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新
(吉林省醫藥中等職業學校,長春130000)
蘇聯學者在“終身教育”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終身體育”這一概念。美國體育研究者提出了要研究出有益身心和身體素質提高的娛樂體育理念。英國的體育教育專家認為,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利用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來度過業余時間的生活觀念。德國的學者也在尋求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并努力實現將體育鍛煉終身進行的觀念融入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日本和韓國的學者則更明確地提出了培養和樹立學生一生能夠繼續參加運動實踐的能力和態度的這樣的觀點。國外各國學者都秉持同樣的觀點,就是要將“終身體育”這一觀點根置于學生心田,并采用積極、有效的方法,培養他們堅持這一觀點最終達到提高國民體質素質,服務于社會,終身受益的良好效果[1]。
我國是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國度,體育鍛煉研究與實施的歷史也相當久遠。但是,由于中國文化傳承和中庸思想的禁錮,傳統體育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終身體育”理念的提出,無疑是對傳統體育思想觀念的一種挑戰,這個巨大的震動,不僅在體育界引起了轟動,而且在學術界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個理論與實踐方法的研究在體育教育研究領域,也引起了深遠的影響。該研究在體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成為體育科學領域中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國體育教育研究,在“終身教育”、“終身體育”理念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終身受益”這個新的要求,并把這個要求作為體育教育的任務和目標。國內眾多研究學者認為,學校體育要促進學生身體發展,增強學生體育鍛煉意識,養成學生的體育鍛煉堅持不懈的能力,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信念,最終達到學生終身受益目的。但是,國內的研究,在經歷這么多年的研究過程中,并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只是膚淺地停留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調整和改變上,并沒有深入研究新時代、新思潮、新形勢下的當今體育教育。面對現代學生思想追求新潮,行事崇尚時尚,業余生活沉浸于電子產品世界的現狀,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體育教育中來,已經成為體育教育責任實施與目的達成的主要屏障。迄今為止,在“終身體育”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其意義、作用、途徑、形式、內容等方面,根本沒有將“終身體育”教育的內涵與外延進行研究與剖析,這種狀況將嚴重影響體育教育轉型期的教學改革質量,是體育教育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社會大眾對教育的不斷重視,科教興國、終身體育的理念已經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規章與規定。國家與教育的主管部門、教育者經過理性思辨,對國家綜合國力、國民素質與終身體育教育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與研究,并提出了大力倡導體育教育要向終身體育教育轉變的重要決定,提出要在體育教育進行中奠定終身體育的目標與基礎,也是實現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和增強國家綜合國力的有力措施與保障。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國家體育總局根據這一精神制訂了《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倡導啟動“全民健身計劃”,大力支持社會體育健身場所建設,推進體育健身器材設備進駐社區和居民集中的活動區域,推動了“終身體育”計劃的實施。
導學是充分調動廣大體育教師主觀能動性,積極發揮教師專業特長,深刻體會體育教育內涵與外延,將校園體育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啟示和激勵學生制定體育鍛煉的自主選擇意識,激發與培養中職的自我設計、主動參與和自我教育意識與能力的教學活動過程。導評則是教師根據中職教育為“終身教育”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理念,根據體育教學與中職自身的特點,結合時代的特征,改革教育評價內容與手段,逐漸建立激勵教學與教育的培養機制,進行的評價導向育人的過程。這種“導學育才”和“導評育人”精神的有機結合,成為中職終身體育教育的重要指導性方針。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要想充分提升國民整體素質,實現“終身體育”理念,有效的為社會發展服務,建立可持續發展,可大力推廣,可全民參與,可終身受益的體育教育模式。體育教育階段是對未來高素質人才實施終身體育教育的十分重要時期,中職體育教育也應該為這樣理念的實施,建立具備完成中職終身體育教育目標的條件與能力。
[1] 戴建波.試論中職終身體育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及其影響因素[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05):66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