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吉林建筑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長春130000)
當今時代,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與計算機已經密不可分,人類的各種活動已經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網絡,云計算、云存儲時代已經到來,并成為業內新興的研究和應用領域,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流行。很多企業將數據上傳并存儲到云上,年輕人也將文件、照片、電影儲存在“云盤”。在互聯網上進行數字化存儲比以往更加容易,只要有互聯網,資料可以隨時隨地調取。研究云計算和云存儲,可以為計算機網絡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什么是云計算?目前對云計算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世界各大主流廠商對云計算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IBM的技術白皮書“Cloud Computing”將云計算定義為:該詞用來同時描述一個系統平臺或者一種類型的應用程序。云計算是在并行計算、分布式計算和網絡計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云計算中,客戶的數據并沒有存儲在本地,而是存儲在互聯網這個“超級計算機”中,確切地說,是存在互聯網的數據中心中。數據中心的維護和管理由提供云計算的企業負責,用戶并不需要關心數據存儲在哪里,有沒有足夠大的存儲空間,更不需要擔心自己的計算能力,因為云計算會把各種商業應用程序和計算資源等作為計算服務提供給用戶。
云存儲的概念是在云計算概念的基礎上延伸和發展出來的。指的是運用網絡技術、集群應用、分布式文件系統等功能,通過應用軟件將網絡中大量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集合起來協同工作,共同對外提供業務訪問、數據存儲等功能的一個系統。云存儲也屬于云計算系統,當云計算因為運算和處理的核心是大量數據的存儲和管理時,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儲設備,此時一個云計算系統就轉變成為一個云存儲系統。
云計算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將數據存儲在云端。為了保證數據的高可用、高可靠和經濟性,云計算采用了分布式存儲(又稱冗余存儲)的方式來存儲數據,即為同一份數據同時保存幾個數據副本,并通過應用軟件將網絡中大量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集合起來協同工作。
其一,虛擬性。云計算利用了計算機網絡,采用虛擬化技術進行存儲和數據管理,所請求的數據來自于“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實物,用戶不需要了解運行的具體位置,只需要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就可以在任何位置獲取云服務。其二,價格低廉。云是由價格較低的節點構成的,云計算是將各種計算資源集中起來,通過專門軟件實現自動化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并不需要人為參與,云自身的特質使其具有通用性和公用性,利用率大幅度提高,這些都極大地節約了成本。
云存儲并不是單純的存儲方式,目前只是處于起始階段,發展還不夠成熟,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其一,數據存在安全隱患,云存儲最大的缺點就是安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在云計算模式的管理下,雖然數據可以通過SSL對所存儲的數據進行加密。但是,由于“混搭”式的工作模式影響,并不能嚴密防止某些人通過得到登錄權限,非法訪問用戶置于云存儲服務器上的數據,這對數據的獨立性和安全性是不小的挑戰。其二,信息閱覽權限的失控,當把數據存儲到云服務后,在爭取到可用的存儲空間的同時,用戶就不再擁有絕對的控制權,難以控制閱讀權限。而只要參與存儲工作的終端管理人員都有可能對上傳的數據進行閱覽。其三,數據恢復存在風險,在當前互聯網還沒有完全被合理控制的今天,任何一個人都不敢百分之百地保證信息的安全,一旦云端數據出現全部或部分數據破壞時,這種“母子剝離”式的存儲方式,在信息的安全恢復上能夠發揮多大的效益,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恢復,到底有多少信息能夠在出現問題后完璧歸趙,都具有不確定性。
目前為止,安全性仍然是云計算和云存儲潛在用戶的最大顧慮,如何提高云計算和云存儲的安全性,是目前很多IT工作者關注的問題。安全性包括身份驗證、授權、訪問控制和審計四大因素。云計算和云存儲具有虛擬性,網絡服務不同于以往的服務方式,云計算和云存儲不存在物理界限,無法通過物理控制拒絕非授權用戶的訪問,就需要依靠其他方式限制對信息的訪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加密,用戶通過一定的加密手段限制第三方的訪問,加密密匙用戶自己掌握。除此之外,數據應進行差異性保存,用戶自行保存最關鍵的數據,將通用性的數據進行云存儲,以保證數據的安全性。
云計算是一種新型的計算模式,該模式是把互聯網看作一個超級計算機,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把各種計算資源和商業應用程序等計算服務提供給用戶。云存儲是一個以數據存儲和管理為核心的的云計算系統,采用冗余存儲的方式來保證存儲數據的可靠性。云計算和云存儲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但是云計算和云存儲還處在初步的發展階段,未來還是要從安全性、便攜性及數據訪問等角度進行深入發展。
[1] 鄧小鵬,刑春曉,蔡蓮紅.Web應用測試技術進展[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07,(08):36-45.
[2]赫建營,晏海華,劉超.一種有效的Web性能測試方法及其應用[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0,27(1):25-30.
[3] 陳康,鄭緯民.云計算:系統實例與研究現狀[J].軟件學報,2011,20(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