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鴻
(河池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當今世界,文化的重要性突顯。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導致對以文化藝術為主要內容的精神需求不斷增長,而且這種新的需求已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即文化經濟。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甚至成為了許多發達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撐點,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一個文化經濟的時代正在到來。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革命加快了文化產品的傳播速度,文化對公眾的影響空前,西方國家也轉變“侵略”方式,加大文化領域的控制,妄圖從思想上改變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不戰而勝”的控制他國。
作為一個人口較少的民族,仫佬族有極為豐富而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很多具有可開發利用的價值,能很好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迄今為止,尚有許多文化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開發。文化的財富性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本文擬從對文化的屬性進行分析入手,從理論的角度對文化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對仫佬族獨特的文化資源及其蘊含的寶貴財富進行分析,并對如何開發和利用這些文化資源提出一些建議。
文化到底是什么?不同專家學者因研究或分析視角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回答。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較有一定影響的“文化”定義超過270種。對于文化的屬性,說法也是眾多。歸納起來,文化具有以下一些屬性。
1.文化的教育性
文化在古漢語中是“人文教化”的意思,指的是文治與教化,所以《周禮》中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指的是語言的或文字的,是“化”的基礎;“化”則是關鍵,既是指人們的行為規范,更是指各種規范產生、認同、傳遞等的過程。具體而言,文化主要包含了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方面的內容,都有教育人們認識社會,修養心性,遵守制度與規范等含義,賦予了“教育性”內涵。
2.文化的實踐性
文化的實踐性,也就在于“文化”實質上也就是“人化”,即是人類通過勞動,改造自然,使其烙上人的有意識和目的的歷史印記。人作為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是文化整個歷史活動過程的主體,文化的本質是人的實踐性的本質。
3.文化的社會性
首先,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具有社會歷史性,器物、制度和觀念等文化內容不是某一個體的,而是社會性的,是群體或集體性的;其次,文化制約著社會成員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行為模式;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不是個體能實現的,而需要群體共同完成。
4.文化的經濟性
從本質上說,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改造客觀自然的兩翼。文化一旦產生,就既有促進生產率的一面,又有損害生產率的一面。經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由于這兩方面的拉鋸戰所形成的。在現代社會,文化與經濟相交融,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著名學者邁克爾·波特甚至針對文化的經濟性提出了“經濟文化”的概念,他指出,某些信念、態度和價值觀有助于繁榮和促進繁榮,最關鍵的是人們對于繁榮的基礎所普遍持有的信念。這種信念強有力地影響到他們的態度和經濟行為。
首先,文化的教育性離不開各種知識與技能,需要它們傳遞與創新,而知識與技能狀況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它們既能促進經濟發展,更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文化的教育屬性與文化的經濟性密不可分。
其次,文化的內生性,意味著本民族文化與本民族的科技發展緊密結合,推動民族經濟的發展。顯然,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不是游離于經濟發展之外的東西。它與經濟原本就是渾然不分的一體。
再次,從文化的實踐性角度來說,人類的實踐活動在創造人類所需要的物質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自身,創造文化活動,創造藝術、文學等精神產品,而這種文化創造活動反之對人類改造自然有著積極作用,它能動的參與、制約人類的經濟活動,因此,文化的經濟屬性是文化實踐性的集中體現。
最后,從文化的社會性角度看,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進行文化等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決定了精神層面的生產,經濟活動是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因此,文化的社會屬性從屬于文化的經濟屬性。
由此可見,文化本質的屬性是經濟屬性,其它屬性都最終表現為經濟屬性。而這種經濟屬性表明,文化本身也是一種生產力。就是說,文化的經濟性蘊涵著財富性。文化資源如果得到有效的開發,能夠很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這一重要結論,為我們思考開發包括仫佬族在內的民族文化資源提供了思路。
文化是資源,在現代化進程中已經逐步被人們所認識。人文資源和天然資源不同,它是人的文化的資源。人類在自己的生產和生活中創造了各種文化,它構成了人的生活原理或方式,這些文化一旦傳遞積淀下來,便形成了人的文化本性。人們對它的開發和利用,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于是這些文化對于人類社會來說,便具有資源意義。
從前文關于文化的屬性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資源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首先是文化資源對經濟增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且這種促進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具有日益增大的趨勢。特別是直接與人相關的文化資源,如人文精神、科學技術等。第二,文化資源在經濟發展中日益具有決定性的能動作用,文化資源構成現代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任何經濟活動都以一定的文化方式進行,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或多或少地蘊含著各種文化因素。文化滲透在整個經濟領域,文化和經濟一體構成了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第三,文化資源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不僅是精神價值的資源,也是物質價值的資源。特別是近幾十年來興起的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既是精神生產又是物質生產。既包含著精神價值,又包含著物質價值。
文化資源之所以能在現代經濟發展中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原因就在于現代經濟是文化經濟,文化與經濟日益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不能截然分開的有機整體。當今時代,文化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已經日益引起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重視。《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就做出了這樣的預測:“未來的發展戰略,將不會過分強調經濟而忽視生態、文化。”文化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和財富,又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仫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在長期發展中,該民族形成了豐富多樣、多姿多彩、特色鮮明的山歌、服飾、建筑、飲食等文化。從結構上來看,仫佬族文化資源主要有民族文化景觀資源、民族文化風情資源、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等三個層次:
1.仫佬族文化景觀資源
仫佬族文化景觀資源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風景名勝區。仫佬族人口集中的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有“小桂林”之稱,風景迷人,有崖宜風光、劍江山水、九萬大山、水上相思林等獨特的自然景觀。二是文物古跡。羅城是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的初仕之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德山故居所在地,人文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有開元古寺、于公舊治、青明山莊園等人文景觀。
2.仫佬族民俗文化資源
仫佬族民俗文化資源包括傳統節日文化,如走坡節、依飯節、春社節等;飲食文化,如狗舌糍粑、臘肉夾豬肝、九層糕、金櫻酒等傳統美食;建筑文化,包括其建筑風格及室內繪的各種華麗紋飾;民族體育文化,如“仫佬竹球”、“打老庚”、“搶粽粑”、“搶竹球”、“搶花炮”、“斗雞”等。
3.仫佬族文化藝術資源
仫佬族文化藝術資源主要包括仫佬劇、民歌、歌舞、民族文學等。仫佬族歌舞有《依飯舞》、《花燈舞》、《仫佬仫佬背背抱抱》等;仫佬族文學主要有民間故事、民間傳說、民間諺語等;仫佬族民歌有苦歌、情歌、婚禮歌、狀物歌、古條歌、風俗歌、農事歌等,如《仫佬族古歌》、《好玩好耍好地方》;仫佬戲有《羅城軼事》、《玉笛情緣》、《紅背帶》等。
仫佬族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是文化的財富性沒有能夠有效發揮出來,存在所謂的“捧著金飯碗沒飯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它背后必然的原因。因此,我們有必要剖析當前仫佬族文化資源開發面臨的問題,以有針對性的提出開發策略。
1.經濟落后對文化資源開發的制約
仫佬族文化資源豐富,但經濟比較落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是廣西28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目前全縣還有90余個貧困村,貧困人口約12萬人。這里主要是大石山區,自然條件較差。與落后的經濟相伴隨的是較為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及貧困文化。傳統的農耕文化仍起支配作用,科技、文化設施較為薄弱。人文生態的貧困與經濟貧困產生惡性循環,制約著仫佬族人民對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2.人才缺乏對文化資源開發的制約
仫佬族文化人才資源缺乏。專業人才嚴重不足,本身文化人才就少,又難以吸引外來的人才,還難以留住人才。人才培養機制也不健全,懂文化、有能力、會經營的人才非常缺乏,特別是文化企業家非常稀缺,高級職稱人才奇缺。從傳承人來看,民間特色文化大多是口傳心授,傳承體系相當脆弱,許多民間藝術面臨“人亡藝絕”、傳承斷代的危險。
3.觀念落后對文化資源開發的制約
觀念落后對文化資源開發的制約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愚昧造成對文化資源的破壞。一些歷史文化遺址,由于人為的破壞,遺址破爛不堪,文物所剩無幾;二是圍繞旅游開展文化活動,將仫佬族文化變成了一種“表演文化”;三是不重視文物的保護,不少干部和群眾并不完全了解《文物保護法》,或者僅有片面認識,許多古建筑被鄉民拆毀,用作建房材料,或倒賣賺錢。
1.確立開發的基本理念
大力促進仫佬族文化資源轉化,加快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必須確立和秉持“唯一性、稀缺性、共享性”的基本理念。“唯一性”就是重在強調仫佬族文化資源的特異性,在國內外是獨一無二的;“稀缺性”既是指仫佬族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更是強調對其保護的重要意義;“共享性”就是共同建設共同享受,著眼于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無論是宏觀把握還是微觀運作,無論是行業發展還是企業發展,無論是產業開發還是產品開發,都應突出和貫徹這一基本理念。
2.實施文化產業戰略
佬族文化資源必須依靠產業化轉化、市場化開發才能更大地發揮其功效作用。市場化開發對文化資源的屬性與功能的最佳化實現具有關鍵性作用,必須提高市場開發能力和市場開發效應。在開發中,要通過深化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文化資源的產權和管理權問題。必須堅持遵循專業化生產、品牌化建設、創意化開發、科技化提升的“四化”實現途徑,建立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資源開發保障體系,科學、合理、有序的開發文化資源。
3.民族文化景觀資源開發:加強景觀建設與改善景觀環境
要開發仫佬族文化景觀資源,最重要的是將該民族文化景觀資源轉化為文化景觀旅游觀光資源,實現文化景觀資源性向財富性的轉化。為此,一是要重點建設好極富旅游觀光價值的自然景點,如劍江風光、百萬畝“原始森林”、水上相思林、武陽江漂流、科馬堤巖、含樂巖等,充分展示仫佬山鄉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不是桂林,勝似桂林”自然風光;二是要發掘一批文化古跡的歷史價值與審美價值,如舊縣遺址、古人類文化遺址、樂登橋、開元古寺、于公舊治等,尤其是“一代廉吏”于成龍的廉政文化價值;三是建設好一批集養生、休閑、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特色民俗旅游示范基地,如小長安鎮崖宜生態旅游示范村、東門鎮石圍民俗風情村、鳳凰古街項目等,將濃郁的民族風情與迷人的自然風光及物豐融為一體。
4.仫佬族文化風情資源開發:堅持民族特色和展示體驗的結合
文化風情既是民族傳統的繼承,又是當代人們精神生活的表征。仫佬族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對于其他民族來說是極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因此,仫佬族文化風情資源開發必須走民族特色和展示體驗相結合的路徑。要以依飯節為節慶主體,設計仫佬族美食文化節、仫佬族服飾工藝論壇與展銷會、仫佬族文化大型實景演出、生態旅游發展論壇、自然文化主題采風活動、山地主題科考活動、主題線路自駕旅游、自駕游攝影作品展等。通過這些節慶式活動,讓人們有更多的民族元素可以帶走,成為集“探研、交流、體驗、分享、展示、提升、推介”的仫佬族文化展示盛會,同時也起到保護仫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5.仫佬族文化藝術資源開發:注重民族傳統與現代創新精神相結合
開發和利用仫佬族文化藝術資源優勢,首先要對該民族的戲劇、歌曲、舞蹈、文學、建筑、工藝品等文化藝術資源進行系統調查和整理,深刻領會其基本價值,吸收精華,剔除糟粕。其次,要與現代創新精神相結合,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精品。如仫佬劇《玉笛情緣》以“高山”、“流水”兩支玉笛為主線,運用戲曲、音樂、舞蹈、詩歌等藝術表現形式,通過“笛品”、“笛怨”、“謀笛”、“笛緣”、“笛情”、“笛禍”和“笛合”等情節,將“一代廉吏”于成龍富有個性和人性的形象展示給世人,并將仫佬族特有的依飯文化等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情元素融入其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這既是仫佬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弘揚,也是仫佬族文化藝術的創新成果。
[1]施惟達.文化與經濟:民族文化與文化產業發展[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
[2]蘇東水.申維振.評價文化——文化資源評估與文化產業評價[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葉取源,王永章,陳昕.中國文化產業評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程恩富,顧鈺民,方家良.文化經濟學通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5]呂慶華.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6.
[6]林震,楊志華.生態文明理論構建與文化資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7]杜建國,周藝平,祁國鈞.湖北特色文件資源開發利用的思路與對策[J].江漢論壇,2007,(8):15.
[8]樊浩.管理的文化力與人文管理[J].齊魯學刊,1994,(11):15.
[9]曹立村.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文獻綜述[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6):15.
[10]杜建國,黃南珊,劉保昌.湖北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新進展[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學版),2007,(8):31.
[11]周慶九.關于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定位與思考[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