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宇
(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加快發展服務業,突出發展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等現代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圍繞這一指導思想,推動河南省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深化兩個產業之間深層次的專業分工,既可以提升企業的專業化水平,使企業專注于自身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又可以促進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生產力的進步。筆者結合自己在日本的工作經驗和對河南經濟的研究成果,從四個方面探討產業融合對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意義。
隨著新型工業國的崛起和技術進步所帶來的通信、物流成本的降低,工業品量化生產環境在多國成為可能。競爭對手大量涌現,供給過剩時代隨之到來。不僅是泛用品,即使是尖端技術產品也被迫卷入價格競爭,競爭使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處于工業制品價值相對低下期。與制造業的低收益相對的是服務業的高回報,服務業在經濟增長貢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經濟的牽引力量正發生著變化,開始由生產牽引型向服務牽引型轉變。經濟環境的改變帶來了產業融合的需求,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從具體的產業實踐看,現代制造業非主營經濟活動的外包帶動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一方面,制造業的生產銷售網絡的每一個環節都伴隨著新的服務需求。另一方面,現代服務業加速向現代制造業前期的研發、中期的管理、后期的銷售及售后服務等環節滲透。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的關系正變得越來越緊密。發展產業競爭力不能再依賴于單純的擴大生產規模和廉價的勞動力投入,需要把目光從生產環節轉向服務環節,依靠服務產業的支撐來擴大制造業的生存空間,提升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因此,提高制造業的附加值,讓制造業與服務業互動融合發展,是各工業國的發展大勢,是保證經濟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向。
加快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符合國際產業發展方向,能夠在市場、技術、就業、效率方面發揮重大的引領作用,對河南省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可持續的、長期的貢獻。
河南省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是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區之后的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國家將其定位為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先進服務業的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這樣的政策支持為河南省創造了難得的發展空間。其次是交通優勢。河南是全國主要的公路、鐵路干線的交匯處,高速公路通車里程位居全國第一位,省會鄭州市是全國鐵路網的中心地帶。隨著鄭州航空港建設的推進,陸空對接、多式聯運、內捷外暢的現代交通體系日益完善。交通是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先決條件,像河南這樣擁有四通八達立體交通的省份在全國是不多見的。再次是河南省的區域格局優勢。國家促進中部崛起的“兩橫兩縱”經濟帶中,就有“兩縱一橫”即京廣經濟帶、京九經濟帶和隴海經濟帶位于這一區域,在全國區域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
河南省自身的劣勢也不容忽視。河南省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盡管人力資源豐富,但從整體上看仍屬于經濟欠發達省份,人均經濟指標還很低。2012年河南省的 GDP為29810億元,位居全國第5位,[2]人均GDP雖然突破了3萬元,但僅有京津滬平均水平的1/3和全國平均水平的80%。[3]另一短板表現在產業結構有待優化。目前河南省經濟發展的特征是:農業比重高,服務業比重低;資源性工業比重高,裝備制造業比重低,工業生產仍以能源原材料為主。
河南省的省情凸顯出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重要性。推進兩者的融合發展,緊跟國家統籌東西部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將河南省的“腹地效應”充分發揮出來,有利于促進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發揮河南“東西對接、南北貫通”的功能。只有優化了產業結構,構建起現代產業體系,才能跟上時代步伐,真正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也是我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對外貿易是日本國民經濟的支柱。隨著服務業出口成為對外投資的新趨勢,日本的服務業占對外出口的比重越來越高,在增長速度上也超過了制造業。2012年日本對華投資較2011年增長了7.1%,非制造業總體增長10.6%,其中服務業增長高達69.5%。[4]伴隨著中國消費者對服務需求的多樣化和服務需求總量的增長,對華服務業出口對日本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日本制造業已不僅限于生產產品,積極進入服務業的勢頭愈發活躍,經濟發展已轉向服務牽引型。為了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加速融合,最近日本提出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戰略——打包型基礎設施海外展開。其主要內容是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海外市場,在原子能發電、新干線、上下水道、再生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等優勢領域已經不再僅限于設備的單體出口,而是要將操作系統、人才培訓、維修保養、金融支持等附帶服務整體打包出口,尤其是對新興工業國和發展中國家,這一出口模式的傾向更加明顯。日本今后的出口不再是制造工廠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相關服務領域提供完善的配套保障。
在與新興國的競爭中,多數日本企業僅僅依靠“硬件制品”的銷售很難擺脫低收益的現狀。因此,日本企業把目光放在了后期保養、租賃等服務領域以獲得更高收益。以電動汽車為例,如果要提高普及率,就必須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解決消費者的后顧之憂。車用鋰電池不僅價格昂貴,使用后不斷老化,而且技術日新月異,淘汰迅速。目前日本正著力打造以租賃形式使用車載電池,這樣消費者就可以在伴隨電池技術進步的同時享受駕駛的樂趣。另外,車輛與電池也可以各自形成獨立的市場,充電、蓄電、回收、二次利用,租賃事業化、系統化等方面都可以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新的經濟領域。
與日本類似,中原經濟區建設也處在我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轉型階段,尤其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逐步成為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的新版塊,河南的外向型經濟特色日益顯著。日本在出口導向上的發展模式,對于河南省改變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傳統商品出口模式,提升商品出口的技術含量,發展服務貿易,“軟化”出口結構都具有借鑒意義。[5]
同時,要實現產業融合對生產力的真正推動,還需要立足河南省的實際與特色,走有中原特色的產業融合之路。筆者認為,以下三個方面是河南產業融合的著力方向:
在特定地域內的集群化發展是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將金融、保險、物流、培訓等服務緊緊圍繞在制造業的周圍,形成有力的服務支撐體系。產業集群的形成可以提高專業化分工程度,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勞動力和技術的充分流動,提高集群區域的國際競爭力。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整體規劃指導下,根據河南省的省情與特色,重點發展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及京廣—隴海產業帶,努力發展重點產業的上游、下游產業,增強配套能力。在發展產業集群的同時對于當地的傳統優勢領域應加大產品的開發和科研力度,拉長產業鏈條,培育出一部分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形成知名品牌。
城市群是一定距離內不同規模城市組成的關聯緊密的城市群體,是區域經濟的有效發展方式。中心城市是現代制造業的集中區,也是人才和創新的高地。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較完善的制度環境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高密度的人口也為服務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隨著人才和技術日益向大城市集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也出現了向大城市聚集的趨勢。鄭州是河南的省會,也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為推動力,加快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設,利用產業融合所產生的吸引力與輻射力加強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的依賴程度,密切各城市之間的關系。在推進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應優化中原城市群之間的產業結構和職能分工,避免重復建設,更加合理地配置資源,促進地域經濟協調聯動發展。
制度環境是產業融合發展的外部條件和重要保證。服務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來自知識、信息和智力要素的生產、擴散與應用。[6]這樣的產業特征,決定了它的服務交易方式對制度和政策環境有著不同于產品交易方式的更高要求。健全的市場制度、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都是現代服務業健康發展的保證。應加強政府對服務業發展的規劃和引導,提升服務業的發展層次和水平,培育高層次的服務人才,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降低服務業的準入門檻,拓寬投融資渠道,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以多種形式參與服務業;加強對服務業的依法監管,營造公開、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總之,實現中原崛起,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和增強制造業的競爭力。在制造業發展的背后,角逐的是現代服務業的覆蓋范圍和效率。制造業越向高端發展越需要有專業化、高效率的服務業與之匹配。反過來,服務業的發展也需要制造業的進步帶來的服務需求。另外,產業融合的發展呈現出地域集群化和向大城市集中的趨勢,這為中原城市群建設提供了機遇和挑戰。目前,河南的服務業還停留在較低水平,在外包服務、產業配套建設、金融保險和服務等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大其對制造業的貢獻比重,培育有中原特色的產業集群和城市群,對于建設中原經濟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加勞動力就業、促進制造業升級具有深遠的意義。
[1]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課題組.支持中原經濟區建設的財稅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1(43):6-7.
[2]趙振杰.2012年我省GDP達29810.14億元[N].河南日報,2013-02-28(01).
[3]王中華.中國各省區市創業板上市公司分布與GDP的關系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3):68-73.
[4]日本貿易振興會.關于中國主要服務產業投資相關規定調查[R].Tokyo:JETRO,2013:1.
[5]景躍軍,陳英姿.東北亞各國貿易與區域環境的協調構建[J].東北亞論壇,2007(4):13-17.
[6]劉重.完善服務業發展的制度環境,釋放非公經濟發展的潛能[J].理論與現代化,2013(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