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豪
(河南工程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河南 鄭州 451191)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各省都加大工作力度,在文化體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其中不乏亮點和典型。比如,在這一過程中,北京市、上海市、河北省、江蘇省、安徽省等地區的文化體制改革成效最為突出——在充分探索自身實際和強有力文化改革的推動下,這些地區的文化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釋放,文化發展的體制和機制也已經基本成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以及與之相關的“區域文明建設”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1]與這些省市相比,河南省的文化體制改革和“文明區域”建設就顯得有些滯后,雖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在文化體制改革的觀念、意愿、手法、手段和成效監控等方面,仍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索。作為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和經濟、政治之間向來相互影響與交融,尤其是在綜合國力競爭越來越重要的歷史時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凸顯。[2]對河南省來說,較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致力于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并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傳承和發揚華夏歷史文明。文章以此為視角,首先對河南文化資源進行闡述,然后分析河南省文化體制改革的現狀與瓶頸,從多個角度探討文明河南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給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明河南建設的建議。
1.文化資源的宏觀層面
在經過幾千年的積淀之后,河南構建起悠久的歷史文化體系,形成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我國20世紀的“100項考古大發現”中,河南省占了17項,在全國“八大古都”之中,河南擁有四席。無論是發掘于地下的文物還是館藏文物,無論是歷史文化名城還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數量和規模上都在全國居于首位。河南省地處中原腹地,作為中華文明的搖籃,在其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的影響下,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事關區域發展的現在和未來。不容置疑的是,河南省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可以借助其底蘊深厚、光彩照人的文化要素,通過商業運作的模式將歷史文化和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文化體系傳遞給全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使之在五彩斑斕的文化盛宴之中感受河南的文化和歷史文明。此外,更為重要的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河南省建設文化強省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必要的和必然的選擇。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不斷解放與發展文化生產力,釋放蘊含其中的巨大能量,同時還能在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引下,不斷改善河南人的精神形象,提升河南人的道德品格,增強河南人民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激發出強烈的自豪感,為河南省的發展壯大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
2.文化資源的微觀層面
在微觀層面,河南省的文化資源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以下文化體系:考古文化、古都文化、名人文化、姓氏文化、紅色文化、戲曲文化、民藝民俗文化和武術文化等。此8類文化基本上代表了河南省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張力。[3]其中:考古文化以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為代表;古都文化以洛陽、開封與安陽為代表;名人文化以老莊、張衡、許慎、二月河等為代表;姓氏文化是河南獨特的文化現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九十多個;紅色文化在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和確山竹溝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以及林州紅旗渠的影響下獨具魅力;民藝民俗文化中的民意文化以汴繡、鈞瓷、汝瓷、官瓷、唐三彩、南陽玉雕以及朱仙鎮木版年畫和湯陰剪紙等為代表,民俗文化以寶豐民間演藝、濮陽和周口雜技、豫西社火等為代表;戲曲文化以豫劇為代表,同時曲劇、越調等地方劇種也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少林武術在我國是武術文化的典型代表,陳家溝的太極拳已經風靡世界。可見,河南省具有顯著的文化脈絡和文化譜系,其博大精深、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已經為河南的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文明河南的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1.文化品牌的創新缺位
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明河南的構建,需要在文化品牌方面做文章。但是,和發展相對較好的其他省市相比,河南省的文化建設和文化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缺位,致使市場競爭力欠缺,無論是在全國范圍內還是在商業創意和策劃方面都缺少必要的知名度。[4]總之,河南省擁有明顯的文化優勢,但是在文化品牌的創新方面還存在著一定差距。可見,知名文化品牌支撐力的缺位已經成為制約河南省文化產業和文化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的十分重要的原因。同時,因為缺乏重量級的產品與重點文化企業,所以河南省的文化資源相對分散,在向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轉化的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弱勢。當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河南省在這些文化品牌中也逐漸形成了一部分影響較大的文化企業,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逐步擴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市場化程度不高,在整體上未能形成強大的產業規模,現有規模與全部文化資源相比顯得差距較大。
2.文化企業的市場運行機制缺位
對河南省來說,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目的在于能夠發展一方經濟、推進文明河南建設。但是由于文化企業的市場運行機制缺位,所以河南省文化事業單位的轉企改制工作和國有文化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并未實現根本性的突破。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這些文化組織并未將其與市場經濟的運行環境和運行模式結合在一起,閉門造車的結果便是難以獲得新的發展契機。比如,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離,概念上和觀念上的缺位使得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難以得到穩步的推進。當然,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層面的,有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也有主觀因素和體制因素的制約,有些是在較長時期內積累起來的矛盾,有些是在面對市場、面對發展時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長期處于計劃經濟思想框架下的文化產業未能形成良性的發展態勢,影響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一些影響行政整合和市場整合的因素較少出現在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塊中,致使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管理體制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頑固性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與此同時,在傳統事業管理體制的影響下,河南省的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在與其他省份文化產業集團的競爭中往往處于弱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南省的文化產業發展和文明河南的構建。
3.文化體制改革的觀念缺位
不可否認,河南省的文化資源極為豐富,這是其他省份無法企及的。但是到目前為止,在全省范圍內還未能形成在各個具體領域得到推行的典型做法或者經驗模式,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太少。這些現象的存在,從根本上講,是由于文化體制改革的觀念缺位,文化資源的散亂狀況十分明顯,未能真正培育出足夠數量的、優秀的、能對其他非試點單位與地區起到榜樣作用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市場開放的步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不協調和不一致。實際上,文化體制對傳統文化有著一定的依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形成明顯的制約。在河南省,文化資源條塊分割的情況比較嚴重,文化資源的壁壘也較為明顯。[5]要打破這些壁壘,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打破傳統社會中政企不分和政事不分的現象,使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能夠真正地融入市場機制之中,以此對文化資源的發掘和弘揚起到基礎性的配置作用,使文化經營單位的創新積極性和文化服務的質量得到穩步的提高。
4.文化市場的資本性缺位
由于歷史上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所以河南省在文化領域中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比如政府干預得多或者市場因素調節得過少等,從而使文化企業在管理、經營和運行過程中出現了內部機制陳舊、相關工作的改進與完善工作推進得不理想、效果不顯著等問題,在一些領域出現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文化產業運行和文化管理體制之間的矛盾問題。在文化市場上,資本性的缺位,使得知識文化產業的規模經濟受到了明顯的制約。比如,原有文化行政事業管理體制的限制使得河南省的文化企業規模有限、效益低下,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文明河南的建設和河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另外,河南省的文化產業還存在競爭力不足的情況,加之人才引進與培養不足、相關激勵措施缺位,目前河南省文化產業領域的經營管理人才十分短缺,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河南省文化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1.繁榮的文化事業
從歷史的發展經驗看,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公民素質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聯。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最主要的社會功用便是不斷提高公民素質。對河南省來說,發展和繁榮文化事業,實際上是要不斷豐富和充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文學藝術創作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在廣播影視、新聞出版事業方面不斷與外界加強交流與合作,為河南省文化事業和精神文明事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全面繁榮河南省的文化事業,構建文明河南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文化資源、文化產業和外部環境中的各種組織、個人、制度、體制等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在謀求區域經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和文化事業良性發展的同時,要增加對文化事業的投資力度,并在投資體制機制和文化事業運行狀態方面,使現有的文化符號形成緊密的關聯,打破制約文化強省建設的各種瓶頸。
2.顯著的文化產業特征
建設文化強省不但取決于公民素質的提高與文化事業的繁榮,還取決于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和整體性進步。公民素質的提高與文化事業的繁榮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為建設文化強省和文明河南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河南省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前提與人才保障。[6]要創造有利于文化發展的氛圍,就需要在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解放文化生產力、發展文化生產關系,使河南省能夠具備顯著的文化產業特征,并將其落到實處。這是因為只有在文化整體實力與綜合競爭力方面得到顯著的增強,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改善,文化河南、文明河南的形象才能最終形成。所以,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建設文明河南的過程中處在關鍵與主導位置,如果缺少了文化產業的支撐,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和文明河南的戰略就難以實現。
3.較高的公民素質
從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上講,文明與文化直接相關,尤其是在構建現代文明的過程中,文化對文明的貢獻不可低估。可以說,要想構建一個文明的河南,就需要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場域中,不斷提升河南省公民的文化素質,在人們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水平、民主法制觀念、受教育水平、科技文化水平等方面,加強培養和訓練,使公民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質。在現實生活中,構建文明河南需要在精英層、中間層與后進層三個層面上對公民進行分門別類的培養和教育,使公民素質能夠得到顯著的提高。比如,要通過必要的機制,使一些優秀的或者先進的人物能夠不斷涌現,使其能夠真正服務于河南省的文化和文明建設,借助其強大的影響力,使河南省的文化建設和文明建設不斷聚集更多的正能量,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縮小后進群體的數量,削弱其影響,降低其對文明河南的構建產生的負能量。也就是說,在構建文明河南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借助精英層的積極作用和文化影響力,有效促進中間層與后進層向文化體制改革的方向轉變,在抓好兩頭、帶動中間的機制下,使河南省全體公民的素質得到充分的提高。
1.加大文化體制改革的度力
首先,需要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不斷調動改革的積極性和參與者的主動性,使文化體制改革能夠真正成為改革主體的主動要求,使之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將文化和文明的養分不斷注入河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之中。比如,要進一步研究和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進度測評體系,將河南省轄的文化體制改革推進與落實情況納入政績考核的范圍之中。其次,進一步統一文化管理環節,提高效率,探索大文化管理體制,最大限度地將原本分散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訴求集中起來進行集約型的資源管理。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要通過典型事件的帶動,集中精力對省內現有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進行督促和評估,使之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體現出試點效應,為其他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持,形成強大的帶動力和輻射效應。
2.推進文化體制的配套改革
對河南省來說,文化體制改革的涉及面極廣,屬于綜合性、系統性的改革創新工程范疇。在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能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與文化體制的綜合配套改革直接相關。因此,各級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領導機構,要在切實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的同時,將黨委宣傳部門、改革發展部門、財政與國資管理部門、統計部門結合在一起,全面加強組織協調,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文化產業能夠獲得資金、人才和制度上的支持,實現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3.使文化生產力完成量變和質變
文化產業的建設目標在于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和娛樂產品以及相關的服務,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區域經濟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要實現這一目標,并進一步地構建文明河南,就需要將各種社會資源進行有效的關聯,實現文化體制改革的“質”的變化。比如,要將文化事業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引導下確定正確的前進方向,形成強大的導向力量。同時,要將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在一起,以文化資源為基礎,全面構建河南省的文化事業,努力在市場化的過程中逐漸并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之中。更為重要的是,文化事業的發展要為河南省自主發展創新文化建構創新標志。以“質變”獲得新生,否則,河南省就難以從文化資源大省轉變為文化強省和文明強省。同時,要以此為基礎,在建構這些標志的前提下,推進文化事業向“量變”的方向發展,通過文化創新生成新的文化要素和文明成分,使那些具有信息標志和知識標志以及智慧標志的創新文化在經過工業化復制之后,產生更為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南省在歷史文化資源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文化潛力十分巨大。長期以來,中原文化一直源遠流長,對我國民族整體性文明的延承與構建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其豐富的文物古跡和文化符號得到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集體性認同。但是,需要認清的是,即便如此,河南省在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和弘揚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包括深化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文明河南建設,為中原經濟區建設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提供充足的動力和支持。
[1]李光.以產業化推進河南文化強省建設[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78-83.
[2]郭超.河南文化發展現狀與國內先進省份對比研究[J].傳承,2013(3):106-108.
[3]劉國明,傅冰.關于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哲學思考[J].決策探索,2007(1):27-31.
[4]劉維政.傳統行政文化的創新對行政倫理建設的啟示[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8(5):36-39.
[5]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河南文化強省發展戰略研究[J].中州學刊,2008(1):48-54.
[6]周開寧,李春玲,黃永濤.行政文化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兼論服務行政文化的構建[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