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鵬凱 謝亞軍
(1.江蘇省淮安市櫻花園,江蘇 淮安 223005; 2.江蘇省淮安市水利局,江蘇 淮安 223005)
南水北調東線淮安段里運河水土保持實施與成效
熊鵬凱1謝亞軍2
(1.江蘇省淮安市櫻花園,江蘇 淮安 223005; 2.江蘇省淮安市水利局,江蘇 淮安 223005)
在淮安市南水北調載污導流工程實踐基礎上,對淮安市里運河水土保持實施情況進行了介紹,并對該工程在綠化造景、硬質景觀和夜景亮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進行了探索研究,以期使里運河水環境得到極大地改善。
水工保持,水環境,園林元素
南水北調東線在淮安穿城而過,淮安城區段里運河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第二梯級。建國以來,里運河一直沒有進行整治,沿線河道垃圾遍布,排污口門較多,水污染及底泥污染嚴重,水環境治理嚴重滯后,城市排水體制落后,污水管網覆蓋率較低,嚴重影響了城區的水環境及居民的生存環境,制約了城市功能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危及南水北調輸水水質的安全。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的淮安市截污導流工程同時實施。
淮安市截污導流工程位于淮安市清河、清浦、淮安三區及經濟開發區,通過鋪設截污干管、清除里運河污染底泥和拆除里運河沿岸房屋,解決大運河和里運河的水污染問題;通過整治清安河,解決淮安市區污水處理后尾水的排放問題,保證南水北調調水水質。該工程是淮安大規模的城區水環境整治項目,將極大地改善淮安市城區特別是里運河沿線水環境。
里運河是淮安厚重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同時也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的輸水干線。由于里運河沿線兩岸居民密集,基礎設施薄弱,居民生活習慣是生活污水、垃圾直接排入里運河,嚴重污染東線調水水質。為保證南水北調調水水質,打造里運河清水廊道,建設文化長廊,淮安市抓住南水北調截污導流工程契機,對城區段里運河沿岸影響調水水質的房屋進行拆遷,同時對里運河沿岸帶進行水土保持,打造沿岸景觀帶。
工程從里運河樁號0+000~23+667,長約23.7 km的沿岸帶實施水土保持,防治責任范圍面積為23.64 hm2。針對沿線的一些集中拆遷段,因人為活動破壞,水土流失原本就較為嚴重,房屋拆遷后,增加了裸露地表,如不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勢必造成更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對里運河輸水水質造成新的影響。為此,工程注重對里運河沿岸因拆遷房屋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范圍進行水土保持治理。主要為樁號0+210~1+500,2+500~4+160左岸迎水面、樁號23+200~23+800段左岸,以及樁號8+770~10+473兩岸。
其中,對處于郊區的地段,水土保持防護范圍確定為內堤坡至青坎(含青坎),防護措施本著以實際地形布置為原則,采取對河坡及青坎損壞影響部位散播狗壓根草籽,位于堤坡上種植一排意楊,株距3.5 m;坡腳種植一排杞柳,株距1.5 m;河坡種植一排海桐球,株距5.0 m。
對于城區段,為順應城市發展要求,同時為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休憩場所,對該段水土保持適當提高標準,在滿足水保要求的基礎上適當融入園林元素,河坡綠化本著經濟合理,做到以人為本,親近自然,工程與環境和諧統一,最大發揮水土保持經濟和社會效益。水保措施考慮植物造景,綠化景觀效果,為附近的居民提供游憩場所,做到人和環境的有機融合。植物布景以灌木和喬木結合,形成高差疊起,給人層次感,種植剛竹、木槿、棕櫚、紫薇、金邊黃楊等綠化苗木及觀賞花卉,輔以建筑小品等。
工程通過控源截污,水土保持、生態治理,與其他里運河水利建設項目共同促進濱水環境品質提升,里運河基本實現了水利與園林、治水與生態、親水與安全的有機結合,成為了淮安市水文化與水景觀相結合的生態走廊,是具有淮安市里運河特色文化內涵的水文化景觀區,正逐步向國家水利風景區邁進。
3.1 以人為本的構思
“人對水的感情,往往與人的參與條件有關”[1]。沿岸綠地運用各類景觀元素多方位地創造了各種人與水接近的條件,創造人的行為需要的各種環境空間場所,做到人和環境的有機融合。從工程整體景觀效果來看,植物配置歡樂祥和、附屬設施滿足功能和舒適,硬質元素與植物結合造景協調統一,并借助里運河水面,突出濱水景觀主題與情趣,構建了各類休閑游憩的開放性的公共空間,以滿足市民需要,成為淮安市市民享受自然風景的又一場所。游覽者可以選擇不同的活動空間,寄情于景,在感受到水文化的同時,又可以觀賞休息,也可以運動休閑,既可以沐浴陽光,也可以享受陰涼等等。
3.2 水土保持生態效益
“岸線是城市的風景線和游步道”[1],也是最佳的駐足觀景點。淮安市南水北調截污導流工程里運河沿岸帶各段情況不一,有的是自然場地,有的是移民拆遷留下的場地。局部區域存在土地貧瘠,土地沙堿化,土壤含水層少等情況。工程采取自然土質岸坡、自然緩坡、植樹、植草等生態措施,通過整理荒坡荒地,增加綠化面積,調整種植結構來改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在條件較差區域采用人工塊石駁岸,并在塊石縫隙綠化點綴,展現自然風貌。工程形成的植物生態系統既具有保水保土,涵養水源生態效益,又具有一定的景觀效益。
水土保持工程為里運河濱水景觀的打造提供了基礎條件和保障,從而為東線輸水線路形成了一條沿岸帶生態屏障,鞏固了以截污導流為重要內容的治污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里運河水質。2013年5月30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江蘇段開始試通水以來,水質達標,并于12月9日正式通水,水質向好。
3.3 綠化造景
濱水植物景觀的建設要在滿足生態需要的前提下,以藝術構圖原理為指導,運用植物造景藝術手法,表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以及人們在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2]。工程沿岸帶綠化寬度為20 m~50 m左右,種植設計需要巧妙運用各種設計手法,“小中見大”地進行空間擴展。正如中國明代造園名家、散文家袁牧的《隨園詩話》中“臨水種花知有意,一枝化作兩枝看”。在里運河水土保持綠化植物配置上,綠化樹種選擇以當地樹種為主,根據植物特點,科學配置喬、灌、草高低錯落,達到區域綠化四季常青、四季有花的景觀效果。工程以選用合歡、樸樹、楓楊、廣玉蘭、日本晚櫻、垂絲海棠、碧桃、紫薇、紅楓、池杉、櫸樹、水杉、落羽杉等喬木為骨架,以噴雪球、麻葉繡線菊、貼梗海棠、西府海棠、紫荊、芭蕉、云南黃馨、紅葉石楠、金鐘、夾竹桃等花喬木為點綴,以鋪植高羊茅草皮(滿鋪)、白三葉草地被為基調,以長春蔓、金絲桃藤本為脈絡,根據植物的不同形態特征、色彩等運用于景觀的創造和環境氣氛的渲染,將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相互合理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構成一個穩定的、長期共存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觀。
3.4 硬質景觀
在城市建設、園林綠化、居住區環境中,園林建筑小品以其輕快、活潑、精致、優美的姿態活躍其中,成為改善環境、提高環境空間藝術水平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3]。工程中景觀小品元素融入功能性、整體性和個性等特點,突出其材料的質感、裝飾的色彩及加工工藝等特征,在營造各類空間中成為焦點,渲染環境意境及空間使用的氛圍。硬質景觀彰顯其各自特色,結合主題,塑造水文化、園林景觀形象。例如園路鋪裝材質和色彩、花架圍合空間、石的質感堅強、亭的風格與留戀等等,給游覽者產生了各種觀賞美感,既可以在園路散步產生流動變幻景,又可以在亭中停留賞靜景。
3.5 夜景亮化
工程夜景亮化小品主要為庭院燈、草坪燈、泛光燈,通過亮化形成一系列亮點,勾勒出里運河沿岸輪廓,形成獨特的濱河夜景。沿河綠化和水面之間的互相協調,相互依托,增強了河岸的縱深感。亮化中的河岸、喬木、灌木極富層次感和美感,也為里運河沿岸帶來了日夜不同的景觀效果。
淮安段里運河是淮安市城市建設的特定區域,它正逐漸成為城市綠化美化環境、市民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沿岸基礎設施建設除了考慮水利防洪、水土保持的功能外,還應以生態理論、園林藝術作指導,結合本地自然、社會環境影響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目前,淮安正在進行里運河文化長廊建設,積極打造5A級旅游景區,相信不久,一幅“新清明上河圖”將會呈現在世人面前。
[1] 劉永德.建筑外環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 王 磊,湯庚國.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及運用[J].林業科技開發,2009(5):37-38.
[3] 盧 仁.園林建筑裝飾小品[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Liyun river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east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at Huai’an section
XIONG Peng-kai1XIE Ya-jun2
(1.JiangsuHuai’anSakuraPark,Huai’an223005,China; 2.JiangsuHuai’anHydraulicBureau,Huai’an223005,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mediating closure of sewage project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in Huai’an cit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of Liyun river in Huai’an city, and explores its achieves in aspects of greening, hard landscaping and lighting and so on, with a view to improve Liyun river environment as much as possibl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water environment, garden elements
1009-6825(2014)11-0230-03
2014-01-25
熊鵬凱(1975- ),男,工程師; 謝亞軍(1977- ),男,工程師
S157.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