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 波
(北京郵電大學 語言實驗教學中心,北京 100876)
實驗教師在高校的實踐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體現出很強的知識性與實踐性,與理論教學、管理、科研崗位一樣,有明確的職業要求。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職業化、專業化是實驗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方向。長期以來實驗教師隊伍的建設由于政策性的缺失,以及傳統辦學思路和理念的偏差,實驗教師隊伍缺乏規劃,使得整個隊伍人員結構復雜,定位界限模糊,人才流失嚴重[1]。探討實驗教師隊伍業內發展意義在于:有利于確立實驗教師的基本職責和工作規范,更好地完成實驗教學任務;有利于增強實驗隊伍的職業認同感和工作進取心,通過建立實驗教師職業化政策導向,從而為實驗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促進實驗教師隊伍的穩定健康發展。實驗教師隊伍建設目標,必須從規范職業準入、建立實驗教師培訓體系,加強實驗隊伍的考核與激勵、完善實驗教師業內發展機制等四個方面入手,使得實驗教師能明確認識自己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方向,在業內能夠成就事業,實現自我發展,得到合理評價,獲得社會聲譽,使實驗教學工作成為優秀人才能夠終身從事的事業[2]。
目前,我國高校實驗教師隊伍人員結構復雜,有統計表明,2007/2008學年全國普通本科高校實驗室共有專任和兼任人員約17萬人,專任人員共8.6萬人,其中專任教師2.9萬人,實驗技術人員2.7萬人,無法歸類的其他人員3萬人[3]。專職人員包含教師、實驗師、工程技術人員,專門從事實驗教學工作;兼職人員包括理論教師、技術人員、行政人員、工勤人員。從總體上看,這些人員中只有專職理論教師經過國家統一資格考試認證,大部分人員經過嚴格的選拔,沒有相應的資格證書,因而無法從源頭上保證他們的工作質量,所以必須完善實驗教師的準入制度,確保實驗隊伍的高素質。目前我國高校還沒有完善的實驗人員的準入制度,對這一群體尚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使得實驗教師隊伍人員結構復雜,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其隊伍建設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具體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1) 規范實驗教師的選聘制度。對實驗教師的要求是“技術精通、實踐力強、思想端正”。采取組織推薦、公開招聘相結合的方式;選聘學科帶頭人:教學能力強、技術好、具有奉獻精神的優秀人才,分別專門從事實驗教學、科學研究、實驗室管理等工作。
(2) 明確實驗教師資格標準。實驗隊伍中人員結構復雜,應分別制定相應的資格標準,從事實驗教學的人員應該具有同教師同樣的資格標準,一般應該具有博士學位及相關的專業知識背景、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工程技術人員應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同樣應該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實驗室管理崗位應該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位,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文字、文字表達能力。工勤人員則主要考察其政治立場堅定、品行端正、關愛集體、具有奉獻精神。總之,實行明確實驗隊伍各個崗位的資格標準可以提高實驗隊伍的業務素質、職業道德水平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4]。
(3) 建立實驗教師上崗制度。根據目前我國實驗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全面推行職業準入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困難,可以先在一些國家級、省市級教學示范中心、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實力雄厚的高校設立實驗教師培訓基地或中心,對各個層次的實驗教師進行系統培訓,做到認知崗位,掌握技能,提高崗位適應能力。經過考核持培訓合格證上崗。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在試點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進一步健全完善[5]。
實驗隊伍進行培訓時,要注重培訓方式的多樣性。
(1) 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實驗教師培訓的主要形式,通過設置課程類型,制定合理教學計劃,使實驗教師對本職工作有清醒認識,掌握實驗教學發展規律,結合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操作能力[6]。
(2) 培訓班。為使實驗教師了解新政策、新技術,可以邀請國家相關部門領導、教學名師、國家級實驗中心示范中心主任和實驗室建設工作專家舉辦講座和輔導班,來講授最直接、最實用的知識。
(3) 研討會。通過專題研討會的形式,加強實驗教師隊伍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實驗教師可以共同探討實驗教學、實驗室建設、設備管理及采購等某類專門的問題,相互借鑒,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在交流中相互取長補短,協同發展,共同提高。
(4) 網絡平臺。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建立實驗教師隊伍培訓與研修專題網站和論壇,使實驗隊伍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更加快捷便利,實現資源的共享與利用。
(5) 社會考察。國家級、省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具有示范引領作者用,他們的先進工作理念和方法值得借鑒和學習,因此通過組織實驗教師去學習考察,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不斷拓展工作思路,提高隊伍的綜合素質。
(6) 課題研究。鼓勵實驗教師開展同實驗教學相關的科學研究,整合學術力量,積極申報國家級及省部級研究課題,通過課題研究促進實驗教學及相關學科建設,增強工作的學術性,提高實驗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理論素養。
對實驗教師的培訓,必須采取切實措施保證培訓質量,確保實驗教師接受培訓后提高自己素質,為此應該建立相關效果保障機制。
(1) 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把實驗教師隊伍培訓培養作為實驗教學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把培訓納入學校教師培訓整體計劃,統籌安排,制定相應措施。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制定相關培訓規劃,并進行定期檢查,保證實驗教師參加培訓,確保培訓質量。
(2) 建設優質高效的培訓課程體系。以提高實驗教師道德素養和業務水平為核心,以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為主線,以實現“按需施教”的目標。以實驗教師培訓的實際需求為工作重心,在廣泛調查研究實驗教學的當前需求和未來需求以及實驗教師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組織課程,分類、分層進行設計課程設計,既有針對性、實效性,又有前瞻性,逐步形成一批以理論學習、技能訓練為主的實驗教師培訓精品課程。
(3) 建設科學規范的培訓管理體系。加強學員管理,嚴格教學秩序,提高培訓質量。建立并實行培訓班管理制度、請銷假制度、考勤公示制度、考試和考績管理制度、評選“優秀學員”制度、培訓檔案制度等,形成培訓與研修的長效機制,推動實驗教師培訓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7]。
(4) 保證培訓經費投入。各高校及實驗教學中心要把實驗教師培訓經費列入年度預算,建立專項經費,并保證逐步提高,形成實驗教師培訓經費的增長機制。加強對培訓經費的管理,對重點培訓項目,要基于重點保證,注意節約開支,合理使用,提供經費使用效益。
(5) 建立質量評估制度。制訂實驗教師培訓質量評估標準,加強對培訓工作監督檢查力度,調動各相關部門的積極性以保證培訓工作的順利實施,把實驗教師參加學習培訓的情況作為實驗教師考核的內容和任職、晉升的重要依據。
實驗教師的人員結構復雜,既有教學、科研等創造性的復雜腦力勞動,也有實驗室管理、儀器設備運行維護等遲效性、隱蔽性的勞動,從而表現出動態、多維等,所以考核必須是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
(1) 質和量相結合。 既注重工作量的大小,也注重工作質的高低,這是實驗教師的工作特點決定的,就量而言,其工作復雜,變數性大,除了帶學生實驗以外,管理性事物很多。就質而言,為保證實驗教學質量,既要有帶好實驗課,還要對實驗項目有所創新,而且還要保證設備儀器及軟件系統的正常運行,這些工作都帶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必須要講究實效,講究效果。因此實驗隊伍的工作也必須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評價。
(2) 點和面相結合。既看工作的重點,也看工作整體。實驗教師的工作繁瑣零碎,涉及到實驗教學過程的前前后后,帶實驗、管理設備、技術支持、值班、安全衛生等,這些工作體現在日常性管理之中,這些日常性的點構成了實驗教師工作的全部。所以對他們的評價應該囊括針對實驗教師所有工作和全部領域,既要重點評價,也要全面衡量,多方位、多渠道、多領域地對其工作進行定位和評價[8]。
(3) 常規和創新相結合。既看常規的日常工作,也看開拓性創新工作。實驗教師工作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長期性是針對實驗教學而說,復雜性主要是針對實驗室的管理而言。實驗教學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還必須努力結合教學進行創新,參加科研,取得更多學術成果。所以考核體系必須包含常規性和創新性工作的評價,特別是創新性工作多達到的實際效果[9]。
(4) 過程和結果相結合。既看階段性結果、最終結果,也看工作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常規性的日常實驗及設備管理應該有條不紊的進行,認真靈活地做好日常事務管理,如儀器設備運行維護會有些偶然性,經常會有些突發事件,即使事先周密考慮,精心安排,制定各種應急預案,有時也會直接影響正常實驗教學,所以評價首先要看結果,因為結果是工作成績的直接反應,但是過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實驗教師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態度,所以要全面衡量,二者兼顧。
在評價體系中的指標要具有多元性,體現在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領導、學生、教務處、科研機構等構成評價的主體,結合實驗教師的自我評價,同事之間的相互評價等模式。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從德、能、勤、績出發,結合實驗課時、設備儀器及軟件系統的正常運行、實驗項目的創新點、科研項目及論文的數量等指標進行全面評價。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質和量、點和面、常規與創新,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建立多維的評價指標,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對實驗教師全面認識。
有效的激勵應該是以物質激勵為基礎,卻又不能僅僅注重對員工物質利益的滿足,應該是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同步激勵”。實驗教師面對的群體和工作的復雜性決定了他們激勵和考核的特殊性。若僅僅對其進行物質激勵,而弱化對教師精神滿意度的調動,效果往往事倍功半[10]。因此要注重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并舉,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與績效掛鉤、科學地考核、公正地分配。在分配制度上可以實行彈性報酬制度,堅持“效率優先、優勞即酬”的原則。另外,具體的福利措施都是對實驗教師很好的精神激勵,包括健康福利、住房福利、定期學術休假福利、評獎福利等。在評獎福利中,可以出臺相應評獎辦法,如設立校級“實驗室先進集體獎”、“實驗技術優秀成果獎”、“實驗中心先進個人”或“實驗室建設貢獻獎”等,專門獎勵在實驗教學、實驗室建設管理以及實驗技術創新方面取得優異的實驗教師或實驗技術人員[11]。
營造好實驗室的文化氛圍不僅是實驗室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實驗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有效舉措,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主要包括環境文化建設和人文文化建設。環境文化建設,即營造實驗室的文化氛圍,對實驗室進行具有實驗文化內涵的點綴和布置,通過標語口號、名人名言、科學家畫像、櫥窗展覽等綜合而形成的具有實驗室文化特點的氣氛和情調。人文文化建設體現管理中的人文關懷,實驗教師在工作中更渴望歸屬感,渴望在一個和諧的團隊中和其他工作伙伴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好關系。因此打造和諧的教師團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有利于實驗教師的身體健康,更有利于提高整個教師團隊的教學質量和工作效率。
建立完善的實驗教師業內發展機制是加強實驗教師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內在要求,要使實驗教師有強烈的職業認同感,能在本職崗位上成就事業和實現自身價值,從而使實驗教師隊伍能獲得持續穩定的良性發展,就必須建立健全實驗教師隊伍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雙線晉升機制、自我發展機制和可持續發展機制,讓更多的優秀人才在實驗教學中有所作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12]。
實驗教師隊伍是高校教職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由于實驗教師隊伍人員結構復雜,面臨工作多、任務多、管理多的局面,沒有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實驗教師隊伍工作非職業化的現狀,如定位不清、體制不順、待遇偏低、激勵機制不合理、工作不受重視等,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原因形成,因此必須建立新的管理體制,即成立以教務處、人事處、資產設備處為主,相關部門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重點把握實驗教師的工作方向,制定實驗教師發展規劃,建立和完善實驗教師隊伍政策體系,從而使實驗人員工作按照一定的標準化模式有序運行[13]。
建立一套科學有效運行機制,才能保證實驗隊伍職業化的成功實施。主要包括聘用機制、考評機制、培養機制、合理流動機制等四個方面[14]。①聘用機制。要制定完備的聘用程序,把好入口關,以建立并完善實驗隊伍職業認證制度為重點,從源頭上確保實驗隊伍的質量。②考評機制。應確立完善的考評機制,以全面、客觀、公正、準確地考核實驗隊伍的業務素質和履行崗位職責的情況,健全激勵競爭和自我約束機制。③培養機制。要確保培訓內容的專業性和全面性,不斷創新培訓形式,并對實驗隊伍做好包括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的長期規劃。④合理流動機制。總體上保持有一支有一定數量的專職隊伍,做到“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相對穩定”,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條件和客觀情況,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向,向教學崗位、科研崗位、管理崗位輸送人才。
考評機制可以有效推進晉升機制。根據考評結果,對實驗教師的職稱、職務發展做出相應的規定,是切合實驗隊伍自身利益、增強實驗教師工作動力的重要舉措。從性質上看,實驗教師以實驗教學及教學輔助為基礎,可以細化為實驗教學、實踐指導、教學技術支持、課題研究、實驗室建設、儀器設備管理、安防管理、日常管理等。這些崗位的特點決定了實驗教師的發展既可以按照行政職務,也可以按照和專業技術職務來發展。按照行政、工程技術、實驗序列,根據業績考核及研究學術成果進行職務晉升,以充分調動實驗教師的主動性,實現整個隊伍的良性發展[15]。
外在的發展條件、政策制度雖然是實驗教師隊伍的業內發展的主要因素,但是實驗教師的自我提升、自強自立同樣起關鍵作用。實驗教師自身就是其隊伍發展的建設者,必須不斷自我培養、自我完善。①廣大實驗教師不應把從事這項工作作為個人前途發展的“跳板”來對待,應將實驗室工作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職業。②要積極為職業化道路創造基本條件,不斷加強學習,注重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高。③通過建立學習型的自我培訓機制,加強實驗教師之間的交流,伴隨著自身的不斷成長,促進整個實驗隊伍不斷進步。
實驗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環節,實驗教師業內發展體現了高校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實驗教師謀求自身發展的必由之路。雖然實驗教師隊伍的建設之路還很漫長,學校應深入研究,積極采取措施,逐步解決從業標準、資格認證、人員定位、職級序列、專業培訓等政策性問題,使實驗隊伍業內發展機制不斷完善,這是提高高校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
[1] 范姣蓮.理工類院校實驗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教育研究,2012(4):155-159.
FAN Jiao-lian. Research on the Lab Teacher Team Build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J].Educational Reserch,2012(4):155-159.
[2] 朱正昌.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范姣蓮,王海波.對高校實驗教師隊伍建設的探討與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11):11-14.
FAN Jiao-lian,WANG Hai-bo. Exploration and study on team building of laboratory teacher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1(11):11-14.
[4] 韓歌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論[J].理論導刊,2008(11):216-218.
[5] 李寶富,周 昕.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內涵與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8):89-91.
[6] 張志誠,樊樹海.高校實驗教師崗前培訓柔性評價系統[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4):180-182.
ZHANG Zhi-cheng,FAN Shu-hai. A Flexible Evaluation System of Pre-job Training for Experiment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J].Research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3,32(4):180-182.
[7] 柯登地.論教師發展的智能系統與動力系統[J].教育發展研究,2009,15:49-54.
KE Deng-di. Intelligent System and Motivation System of Teacher Development[J].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09,15:49-54.
[8] 司福亭.論發展性教師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8):37-39.
SI Fu-ting. On Development-Oriented Evaluation of Teachers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2009,29(8):37-39.
[9] 林培朗.論高校教師考核激勵機制[J].高教論壇,2009(2):97-100.
LIN Pei-lang. Discussion on the Assessment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 Higher Education Forum, 2009(2):97-100.
[10] 王 璐.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3.
[11] 王海波.高校實驗教師隊伍激勵機制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3):340-343.
WANG Hai-bo. Discuss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3):340-343.
[12] 張文璐.可持續發展的高校實驗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3):348-350.
ZHANG Wen-lu.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teaching team be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3):340-343.
[13] 蔡淑蘭.教師職業發展核心動力的演變與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17):30-32.
[14] 燕 來.陜西省屬普通本科院校輔導員隊伍成長機制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2.
[15] 朱立才,孫 峰,胡小剛.構建創新型可持續發展的高校實驗技術隊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8):301-302.
ZHU Li-cai,SUN Feng,HU Xiao-gang. Constructing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chnical Team of Laborat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Research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0,29(8):3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