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麗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新的、深刻的變化。在為此欣慰的同時,筆者卻發現了不少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其中主要的一點就是數學課堂教學 “生活化”問題。
現實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現實生活,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小學數學的內容絕大多數可以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不應該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識的傳授,而應該遵循“數學知識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的理念。這樣的課堂,教師將被徹底解放,完全成為學生探究活動的參與者、指導者與合作者。
一、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
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的重要基礎是他們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建構主義教學論把“通過學生自己的經驗主動建構”看成是教學的“靈魂”。雖然經歷有限,但是小學數學知識并不都是“新知識”。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學校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每個學生都能從自身的數學經驗出發,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構建他們自己的數學知識,鑒于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促使其主動建構。
二、收集生活中相應的教學素材,為教學提供感性知識
小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經歷,有些知識學起來會很吃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這些知識前,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收集生活中相應的數學素材,為教學提供感性認識。比如“折扣”的內容教學中,這位教師組織了一次存錢活動,在與銀行工作人員的交談中,學生們獲得了不少有關儲蓄的知識。有了這些親身經歷,學生們上課的思路打開了,非常投入,熱情也非常高,學習積極性也因此提高了。
三、讓“生活化”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間
“生活化”問題向學生出示了一個問題情景,這一問題情景要求學生對已有的知識加以組合,進行思考,以激活有關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因此“生活化”問題的設計要給學生思考的機會,思考的空間有大有小,這和問題的設計有關,應用問題的敘述方式,解決問題步驟的多少,是否具有中間問題和隱蔽條件等,都對思考空間有影響。
比如,20元錢可以買多少千克橘子?這種問題按傳統觀點是無法解釋的,是信息、數據不全的題。現在學生要完成這個開放題,首先要在學校或家附近的商店或市場上去收集橘子的價格信息,然后挑選價格最便宜的和價格最貴的,再算出千克數,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方式的生活化
數學教學應該綜合生活中的各種知識,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內學知識,課外用知識,課外發現問題,課內討論解決問題,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內學知識,課外用知識,課外發現問題,課內討論解決問題,課內課外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構建數學的學習網絡。比如:在課內學習圓的周長公式,課外讓學生去算學校實驗樓圓柱子有多粗,去做圓形的風箏;在課內學了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系,課外到商場參加一系列的活動。其實生活就是大課堂。
五、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材的編寫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原因,難以使教學內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實際,這種地域的差異、生活的差異是難以避免的,這就是需要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內容,使之更具生活化。
比如,有學生可能對水產不了解,就把水產改為當地特產;對“收割機”“脫粒機”不了解,就改為比較熟悉的機器。改一改,雖然只有幾個字或者幾個詞,卻把陌生的知識變成熟悉的事情,把枯燥的數學變成為喜聞樂見的生活。在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倡導的“添”,決不是盲目地增加練習題,要增加的是教學中必要的有益的素材,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素材,教師將一些貼近生活的有趣的材料展現在數學課堂上,帶來的是課堂上的愉悅和興趣。
總而言之,要想做到數學課堂“生活化”,必須將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效地與生活聯系起來,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他們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決問題,達到預期的目的,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真正地實現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