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昌愛
中國有句老話叫“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不得了,一部還了得?倘若您沒有治天下的使命與抱負,只想做“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市或隱野居士,那您也不需要那半部《論語》了。但是,《論語》您一定要讀,至少要懂三句話,讀后,您一定會上癮,“心中突然有悟”。因為隱士也需要智慧啊,這智慧都藏身于經典的部頭里。且不說那政治的,但凡翻一個身,您定然也會覺察到誦讀經典其實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愛上經典始于張校長所倡導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自己愛上了,可孩子們呢?怎樣讓孩子們的經典誦讀“從“‘無趣”到“有趣”,再走向“樂趣”,進而‘潤物細無聲于靈魂深處呢?《學習的革命》中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最偉大的方法”。“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勤讀、苦讀看來是沒有捷徑可走的。不通過勤讀、苦讀的積累,就不會有細讀、精讀的渴望,而沒有細讀、精讀的體驗,更不可能獲得品讀、賞讀的享受。經典誦讀只此一訣,別無他巧。所以,我們必定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卓絕的勤讀、苦讀、細讀和精讀的磨礪。
“晨誦、午讀、暮省”——將勤讀、苦讀的教育回歸到一個樸素的整體,已成為時下必然的趨勢或者說是一種獨到的科學的生活態度。通過半年的晨誦,孩子們初步習慣了這種與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同時又習誦、領略了精美的畫意性語言,感受到經典所傳達的德行、操守與智慧。晨誦為孩子們注入了新的生命源泉;午讀聲聲,叩響了經典之門,沸騰的不僅僅是整個校園,還包括孩子們那純真的心靈。賞唐詩宋詞,讀名篇佳作,在閱讀中,在吟詠中,喚醒的是生命的美好與神奇;暮省時,親子共讀,思考著,發省著,一班人興致勃勃,一家人其樂融融,編織的是孩子們富有意義的人生。隨著慢慢的“醞釀”與漸漸的“反芻”,逐漸的量變也萌生了質的變化!孩子們在詩歌情操的熏染下,積極向上,精神抖擻、氣宇軒昂的朝陽態度被學校領導們、老師們交口稱贊。“會心吟誦得其韻”,“潛心涵詠得其意”,只要經典誦讀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我們就能得到滋養,我們的心靈便擁有了力量,世界也將變得澄明。什么時候,您抬眼望去,看到是早讀之時,課間之余,午休時分,晚散之后,學生能三五成群,各執一卷,淺吟低唱,為我們帶來一派“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繁榮景象呢?我相信這為時不遠了。
清代學者戴震,十三經全部能背誦,文本注釋一字不差,可見功力。當然,這樣的讀書功夫,今日已無人可擬。但是選擇幾樣經典刊目讓學生熟讀成誦,還是非常必要的,也不須講,因為“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于是《三字經》成為孩子們搖頭晃腦、有板有眼、饒有興趣地吟誦的首選。中華經典浩若煙海,孩子們似迷途不知方向。于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詩經》、《百家文》、《百家姓》、《弟子規》、《笠翁對韻》等古代名家名篇在我的一一指引下,愛閑暇翻讀的孩子們便有了方向。希望能夠“一花引得萬花開”,將每個孩子的眼神都吸引過來,“正襟危坐”讀經典。
黑板披上經典的外衣,音畫散步在詩意的課堂,皮筋彈奏著對國粹文化的理解,卡片畫出了一片高貴的天空,我們將經典文化向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延伸。音畫文化、游戲文化、黑板文化、墻壁文化、課前文化等,因地制宜,各顯神通。我們做足做好班級文化,緊密聯系經典文化,合力建構,彰顯特色,引領孩子們沉浸在書香的活動中,漫游在經典文化的海洋里,得到經典文化恒久的浸潤與滋養。經典的幸福傳教如繽紛的花瓣一般灑落一地,任憑你去撿拾,哪一片都是最鮮嫩最美麗的。
家庭是鞏固“經典誦讀”教學成果的重要陣地。有些家長乏力,有些家長淡漠,有些家長愛莫能助。于是,書信、便條、短信、電話、家長會,還有“讀書之星小獎狀”等等,多渠道的溝通持久戰打響了。好不容易有幾個“大人的熱力”發揮了,開始在家里和孩子們一起誦讀,你上聯,我下聯,你一句,我一句,玩味其中,感受到了經典的魅力。在一對一自然的交流中,家長與孩子都成為經典的受益者。這種跨越臺階的溝通,就是構建學習型家庭的良好開端,這些家長為我們做出了表率。翁馨的家長不但有熱誠,而且真的“下水”和小孩一起讀、背,比賽、考試,樣樣上陣,真可謂“上陣父子兵。”雖然很多時候都是大人輸,但內心的溫暖像春天一樣,一家人興致高昂,這不就是最好的親子活動嗎?楊晨的家長感言:《三字經》確實是千古美文,真有用。我們真是受益匪淺,不知不覺中,孩子懂事了,我們家長也跟著改變了。富足的誦讀資源、足金的誦讀關注,堅持讀下去,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你會發現,你變了,像巴金老人說的那樣,“變得更好”了。經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這一點也沒錯。
經典誦讀和語文課堂是“黃金搭檔”。從2010年《贈汪倫》第一次公開亮相后,我就陸陸續續地與古詩教學彼此相惜、相憐。我想說,我愛,我是真的愛。不然,《望廬山瀑布》、《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鄉偶書》、《宿新市徐公店》、《草》、《飲湖上初晴后雨》、《夜書所見》、《贈劉景文》、《山行》、《望天門山》等等自創課堂怎能破云霧而出,華彩四射呢?白云蒼狗后、風雨輾轉后的那一份無處不在的癡愛更甚。一層一層地轉身,一層一層地蛻變,日以繼夜地純化著我的詩意課堂,我的詩意美夢。在《望廬山瀑布》的教學課堂上,我編織了一張朗讀的網,孩子們就像蜘蛛一樣,氣定神閑,坐在這張網上,誦讀著詩句,欣賞著美景,抒發著情懷,儼然一幅樂不思蜀、逍遙自在圖。只要有鉆進去的力量,才會有飛出來的精彩。于是在周詳地安排好其它工作之后,便開始了我對《絕句》日以繼夜的摸索之旅。那一只只拂水升空的“白鷺”,是那樣具有詩的靈性;那一只只列隊待命的“黃鸝”是那樣富有詩的韻味。《草》自然地根植于學生的心靈世界,并為他們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如春、欣欣向榮的底色。朗讀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知不覺地體驗到的是朋友之間深不可述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養和情誼毫無痕跡地從孩子們的口中滲入血液,滲入靈魂的深處,成為孩子們生命和諧相融的一部分。不僅古詩課我精鉆細研,閱讀課上的經典之聲也嘹亮無比。始入《看雪》一課,雪花似“翩翩絮落帶羞顏”,攜著我們漸入理想中的飄雪情境。“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聲聲詩句,似白雪“故穿庭樹作飛花”,悄無聲息地潛入了我們久久未泯的童心。《看雪》一課,我們一出發,便沉醉不知歸路。由雪的詩句而起,引出了賞看的欣然,看雪玩雪的詩情畫意便力透紙背,穿越時空,精美了課堂。
詩寫下的,是比詩更美好的童年。讀留下的,是比讀更悅耳的快樂。怎樣將咀嚼和感受經典的能力和快樂傳遞給我們現在的孩子們呢?怎樣讓經典“潤物無聲”地滲透到每位學生的心田,從而讓我們的“用心教學”實現“春種一顆粟,秋收萬顆子”呢?我想:這是一項系統而嚴謹的工作,還需要我們注入智慧,投入耐心。小學階段的經典誦讀非常重要,趕快搶救孩子無意識記憶的黃金時期,為他們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準備吧!
于丹說:“我們對經典的態度應當是敬而不遠。”所以,很多還游離在經典之外的人們,不要再坐待不理了,趕緊用老祖先所創造的精道的黃金食糧來滋養自己吧!這樣才能成為巴老所期待的“更純潔,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靈的健全的“人”。我相信,只要我們還在讀著經典,一切就用不著太過擔心,因為精神上迷路的孩子們一定會迷途知返。
誦讀經典,就在深入緊要的關頭,我們還沒有完全進去,但正在逼近。我們有的是信心,讓那個普照人類心靈的太陽再次升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