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科勇
從教三十余年,在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中,兒童的成長可謂是千姿百態,有的跟隨父母成天陪伴,寸步不離;有的是父母為生活奔波而遠離家鄉,到異地打工,他們常年與父母見面機會較少,更不要說受家庭教育了。這些都是班上學生成長問題百出的緣故,讓更多的孩子留守農村貧困的家庭里,導致兒童的情緒焦慮、煩躁、悲觀、自卑孤僻、學習缺乏家庭輔導。導致成績上不去,在監護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況下,他們就產生厭學,整天迷戀游戲、電視等行為,逆反心里越來越嚴重。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教育者的深思,我們老師為何不為留守兒童獻愛心呢?這就是我們廣大教師需面臨研究的課題。
一、留守兒童需要愛心,我奉獻
單親家庭中的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兒童幼小的心靈早早的蒙上了一層陰影,生活在這種家庭中的孩子缺乏自信,充滿自卑。比如馬艷、王麗兩個學生,原本天真活潑可愛,自從她父母離異后,母親便把她們托付給外公,從此她們像變了個人似的。成天悶悶不樂、上課沒精神、作業不想做、經常遲到。老師找她們談心,她們低頭不語,問她們外公,得到的回答卻是:“她爸、媽都不管,我能管嗎?管不著”;父母離異時又說:“外公管住外孫,每天煮飯給她吃就行了,至于其他的能管多少就管多少,遲早他們得把她接走,只要不餓著她們就算了,這我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了……”。這讓我頓時無話可說,以后的日子,我把特別的愛給了她們倆,專門設立每日談心活動十分鐘。在每日的活動中,我都以父親的身份的她們問寒問暖,起初一、二次,當詢問起他們每個月花費多少錢,家長寄多少錢,有沒有浪費現象,平時在家是否做家務活,馬燕、王麗總是顯得羞澀,一句話也不說。見此情況,我親自家訪,了解其生活狀況,令我匪夷所思的是,馬燕家中5口人共擠在60平米不到的兩間層房子里,一間是廚房、另一間是臥室,臥室的床上放滿東西,就連旁邊的書柜上都塞滿了衣服,這怎么能安然生存呢?廚房里有不少的雜亂家具,但碗柜里的碗和柜子僅有5份。這真是非常寒酸的家庭,外公年老體衰,生活起居只能靠馬燕一人,這樣的家庭導致她孤僻的性格,我看在眼里,把身上僅有100元錢塞進了孩子的書包里,最后感動得說出了讓我永遠不忘記的一句話:明年我父母要給我買新房子,他們囑咐我說,要勤奮努力學習。隨后她臉上流露出燦爛的微笑,最后,她們倆漸漸變得開心了。馬艷還說:“老師,在你的愛心下,我得到了溫暖,好舒服啊”。
二、留守兒童需要信心,我留給
德國著名作家歌德名言:“你失去了財富,你只失去了一點點;你失去了名譽,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氣,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要使留守兒童進步,重新樹立起自信心是非常關鍵的。因為他們自我感覺是:我沒人要了,父母把我任意丟給別人,我的所有優點沒人看得見,稍有做得不對,就會遭到責罵:“就你不聽話,你媽才不要你,連你父母都不愿管你,我還憑什么……”。這是孩子們常在我面前哭訴的現象。他們覺得反正自己不好,既然連爸爸媽媽都不想管了,那一切也都無所謂了!這讓我們教育工作者痛心,唯有安慰她們的是:“父母是因為想讓你們生活得更好,才出遠門掙錢……”。過后的日子,我對她們倆的教育更加小心翼翼,唯恐傷害到這些無助的孩子。在教學管理中,為了能讓留守兒童接受到應有的教育,我做到一碗水端平、一視同仁。尊重留守兒童的人格,公平、公正地對待他們,做到對癥下藥,多渠道了解他們。在班級事務中,有意安排一些適合他們干的工作,如讀書活動、游戲活動等;在學習上處處關注他們,在生活上鼓勵他們,發現他們有了進步,取得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信心是進步的動力,留守兒童的信心就是在一次次成功和被肯定中樹立起來的。
三、留守兒童需要興趣、我激發
老師面對學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雖然有些留守兒童缺乏學習興趣,但每位小朋友都有愛好和特長,有的喜歡跳舞、有的喜歡唱歌、有的喜歡寫字再畫畫……我充分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就投入到他們的興趣愛好中去。因為我的投入,無形中拉近了和他們的距離,改善了他們對我的態度。班上有一位學生叫楊浪,由于母親的改嫁、奶奶的去世、爸爸又在外邊跑車,家中只有爺爺一人,整天忙于下地干活,就無人管理他。就這樣,他非常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臉花手臟、衣服亂穿、讀書糟糕、寫字一塌糊涂,一天只是活蹦亂跳。我就抓住他的這一長處,無論在體育課或課余時間,都培養他玩球、長短跑、跳繩等項目。通過長期訓練,體育成績比其他學生要好。在我的留心指導下,關注留守兒童,鼓勵其興趣發展,讓其個性得到張揚,有利于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四、留守兒童需要生活,我關注
關注留守兒童發展不是一句空話,不是一天一月的事,它是一個長期反復的系統工程,任務艱巨而漫長,就憑教師單方面很難見效。作為班主任要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來關注他們:如上級主管部門、學校、科任教師以及家長形成共識的管理,把學校、班級、家庭的教育力量合起來,形成一張網絡,讓留守兒童體會到生活環境的和諧成長。如我班的王力,自從出生后,母親至今無影,父親又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王力只好跟著年老的奶奶一起生活;在做些什么、什么時候回家、除奶奶偶爾過問,就沒其他人知曉。久而久之,便與社會上的不良行為人員接觸,導致缺乏學習興趣,行為習慣越來越不好,進取心較差,作業想做就做、想交就交,不良惡習不斷出現——抽煙、酗酒、小賭博等。我與學校領導和任課教師交換意見,又與家長取得聯系后,學校、班級、教師、家長共同關注關愛王力,促使他和社會人員逐漸減少到不接觸了,在家由老奶奶監督是否在家以及做些什么,在學校老師開導思想的半年后,王力步入了正常的生活學習軌道。
歸根到底,留守兒童有不同的因素,他們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很大程度上的發展,離不開我們教育者。要認真研究他們,掌握他們的心理,并及時給予關愛,幫他們樹立自信心。對于這些可憐的孩子,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梁,能溝通師生心靈,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就能為留守兒童打開心靈,做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