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玲
摘 要 學生不愛回答老師提問的現象,長期困擾著學校的日常教學,使得教學不免陷于一種尷尬境地。本文就此問題進行研究,總結歸納了不愛回答問題的主要原因,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善策略。
關鍵詞 課堂提問;回答問題;策略
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的提問有利于老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也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是鼓舞學生追根求源動力。但由于各種原因,在學校里普遍存在著學生不愿回答老師提問的現象,使得教學不免陷于一種尷尬境地。文章就此問題進行研究,總結歸納了不愛回答問題的主要原因,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善策略。
一、學生不愿回答問題有來自學生的、老師的、班級的等多方面因素,歸納如下:
1.從學生自身來看
(1)不自信,沒勇氣回答。學生的性格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天生膽小、怯懦的性格必然會影響學生的發(fā)言積極性。這部分學生,能認真聽課,但學習能力不強,或者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弱,當老師提問時,自卑心理、沒勇氣回答。
(2)太自尊,害怕回答。受了中國人好面子思想的影響,有些同學的自尊心又強又脆弱,總擔心自己回答不好之后被同學們笑話,更擔心在老師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畏懼錯誤,害怕回答。
(3)不必要,懶得回答。受中國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學生在長期的受教育過程中形成了對“標準答案”的過分依賴,坐等標準答案,懶于動腦,懶于思考。
(4)不認真,不會回答。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對上課的內容不感興趣,不注意聽講,不會回答;或者,對老師有抵觸情緒,即使知道也不愿回答,純屬態(tài)度問題。
2.從教師的教學方面看
(1)教師講課的吸引力不夠,教學方式過于死板,課堂氣氛不活躍,調動不了學生的積極性。
(2)教師的責備,當學生回到錯誤或回答不完整時,教師不是去分析解決而是先責備。時間一長,學生怕受責備索性干脆不回答。
(3)教師在課堂提問時隨心所欲、提問的目的性不強,缺乏科學性:表面性、膚淺性提問,讓學生不屑回答;質難性提問,問題過難,讓學生不知所措;模糊性提問,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怎樣回答。
(4)教師太“勤”,把需要孩子們自己去探究、去描述的、去討論的,全都“告知”,用老師的“勤”換來的是學生的“懶”。
3.從班風方面看
班級是否形成一種積極團結,勇于拼搏的氛圍,同學們的思維是否活躍,這都關系到同學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二、轉化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有益嘗試
1.加強學習,提高業(yè)務水平
(1)精心設計,加強有效提問。教師備課時要認真研究教材,弄清這一堂課應該問那幾個問題,針對問題的實質、難度和學生的實際,設計好問題。提問時要把握好梯度,既不能過與簡單,以致學生脫口而出,也不能過于復雜,以致學生思維斷層,弄清學生回答時有哪些可能性的答案,對這些都要精心設計。
(2)注意技巧,鼓勵引導回答。語言引導技巧:提問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簡單的入手,層層深入,在學生回答時,教師要認真傾聽,從發(fā)言的內容、語句、態(tài)度、思維、方法,勇氣等角度,發(fā)現學生答題中值得肯定的因素,及時地鼓勵,在指出學生回答的錯誤時,是探討式的或引導式的口吻,語氣中肯,只對事不對人,相信學生是可以接受的。
時間安排技巧:研究表明,成年人等候的耐心通常不超過一秒鐘,這么短的時間孩子根本來不及動腦思考,而當等待的時間增加到三秒以上或者時間更長時,孩子的回答往往更完整甚至帶有創(chuàng)造性,因此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有時間打開的思路,并有時間組織語言進行表達。
2.以學生本,尊重個性發(fā)展
(1)俯下身子,提高教師親和能力?!坝H其師,信其道”。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就取信于師,樂意聽憑教導;教師教態(tài)親切感人,語言幽默風趣,富有吸引力,課堂氣氛就顯得愉快和諧,學生就能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盡最大的能力釋放出自己的知識。想要讓生性膽小的學生也能勇敢地舉手,教師需要將重心下移,俯下身子,多和學生談心做朋友,做一個平易近人、值得學生信賴的老師。
(2)曉之以理,樹立回答問題的正風氣。讓學生知曉老師提問的目的以及對學生回答問題老師的態(tài)度,學生心里有底,就不在懼怕回答問題,可以在第一次上課時就說明: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犯錯——析錯——糾錯的過程,因此,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是正常的,問題回答不全面是在所難免的;上課回答問題是學生的義務,所以,老師請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應推脫,該認真回答;認不認真是態(tài)度問題,會不會答是能力問題,態(tài)度有問題老師要批評,能力不足老師會幫助。
3.相信學生,實施素質教育
(1)改變觀念,釋放學生潛能。新課程改革,更加強調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建立師生民主平等的正確觀念,相信學生具備自我發(fā)展的潛能,把學生能解決的問題交給學生。在對待課堂提問的環(huán)節(jié)上,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放手讓他們自己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而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認可和尊重,更加激起其學習的斗志。
(2)讓出講臺,展現學生風采。在實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盡量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參與,走上講臺,鍛煉膽量,增強自信心,學生有了膽量,才敢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而做到向老師和同學提出問題,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所以,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能融洽師生感情,能活躍課堂氣氛,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到性等良好的思維品質,當然,所謂的學生不愛回答問題的問題,也就逐步得到了緩解和改善。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僅需要老師的用心,而且需要足夠的耐心。只要肯想,辦法總是有的,相信功夫不負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