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斌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文章提出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地位,并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 高中數學;參與度
目前,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與新課程標準極不適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主要表現在: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忽視知識發生過程,忽視了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致使學生被動學習、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在目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討教學行為中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優化學生學習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以生活問題引入新知,引發學生參與興趣
現代課程觀認為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共同開發者和創造者。組織學生品味生活中的學習資源是教師的一項重要職責。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從而引導學生更多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探索,在學習的同時更好地認識世界,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的熱情。
通過教師對解決問題中思維過程展現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展開,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講認識,通過討論找方法,通過溝通找結論,使學生的探索更靈活、更主動,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中主體參與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的主體參與更加深入。
總之,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我覺得要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必須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上做文章: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點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實現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