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永全
摘 要 體育是學校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它是一門藝術,如果有節奏美,更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關鍵詞 體育;教學;節奏美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的重要內容。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學校的體育教育不僅要求增強學生體質,同時要培養學生熱愛集體,遵守紀律等良好品德。這就要求體育教學要實行節奏美。
節奏是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普遍存在方式。節奏也存在于人體和我們所感受的對象。在我們感受對象中會自然而然地用節奏的尺度來衡量對象,如果這個對象的運動方式能符合一定的節奏規律,人們就會愉快、舒適、易于接受。如果這個對象的節奏失調,就會使人感到別扭,并產生反感。由此可見,節奏是美的一個重要因素。體 育教學作為一門藝術,要增加它的感染力,那么理所當然,節奏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通過動、靜、張、馳、快慢等多種對比和變化,形成強烈的節奏感,引起學生心理共鳴,并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教學手段中“動”、“靜”有機轉化,產生節奏美
根據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人腦接受刺激引起的興奮點如果不斷轉移,那么相對來說人就容易感到疲乏。反之,某一興奮點持續活動,就容易由興奮轉入抑制。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動”指的是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活躍狀態,主要表現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各種練習,學生處于緊張、激烈的興奮階段。“靜”指的是一種相對的安靜狀態,這種狀態表面上看學生安靜,實際上學生凝神聽講和留心觀察,是一種外“靜”內“動”的狀態。一般來說,一堂體育課從頭到尾的“動”或自始至終的“靜”都不符合體育教學規律,課堂上呈現“滿堂灌”的缺少節奏變化的單一形式,也會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反之,采用變化多的教學形式和手段,形成豐富多彩的“動”“靜”轉化的課堂節奏,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率。
二、教學活動要“張”“弛”相間,產生節奏美
教學活動的“張”,是指在教學達到高潮時,學生處在緊張激烈、興奮狀態。所謂“弛”,是指放松、從容。一味的“張”或一味的“弛”,都使體育教學活動不完美。心理學實驗表明,某種強度的刺激信號如果長時間作用于我們的感官,便會產生疲勞,對于體育教學也一樣,要有“張”有“弛”,才能引人入勝,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這樣會有助于學生迅速、準確地掌握知識,提高技能。
體育課上,同學們興高采烈地進行了一場排球賽,他們玩累了,就讓學生休息一下,讓他們坐下來活動活動手腕、唱唱歌、講講故事等,這樣的教學活動顯得有“張”有“弛”,很有節奏美。“張”是學生的最佳學習狀態,而“馳”是為了更有效的“張”,增強教學的節奏美。
三、教學形式要變而有序,產生節奏美
從教學內容來看,任何一節課都是有“難”、“易”、“重點”與“非重點”之分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全面把握教材的內容特點,突出難點,切忌平均使用力氣。在講課時,對于動作技術重點、難點應“濃墨重彩”地詳講,使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動作的技術關鍵。其余可“輕描淡寫”地略講。既突出重點、又突破難點。主次分明,這樣變而有序的教學形式會產生鮮明的節奏感。
四、教學組織要“收”“放”交替,產生節奏美
所謂教學組織的“收”,指教師講解、示范、輔導等有關的活動。當學生對某個動作的理解遇到困難時,教師要通過“收”的辦法處理。如教跑的專門性練習,后蹬跑時,可講“前腿弓,后腿蹬”等簡單明了的句子告訴學生動作關鍵來疏通思路、傳授學習方法,以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放”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教學要求,放手讓學生進行與練有關的活動。通過教師點撥后要“放”,讓學生自主克服困難練習,達到教學目的,在教學中采取既“收”又“放”的方法,會使教學產生節奏感,使“教”與“學”的節奏明朗和諧。
五、教學速度要“快”、“慢”搭配,產生節奏美
體育教學講究“快”、“慢”節奏,太快猶如放炮,安排學生練習一項接一項,會讓學生應接不暇。這種過快的節奏,容易造成緊張疲勞。如果速度過慢,過多的示范動作,學生的情形會出現松弛,難以集中精力。一般來說,重點的地方,應精講多練、力求確切、詳細,而對非重點的則應粗略、簡明、概括,教師應把握時間,使教學節奏快慢有度,錯落有致,形成有規律的變化,增強課堂的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