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勝男
區域活動對幼兒情商、潛能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占有重大優勢,受到了師生的歡迎。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當中,有相對寬松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夠滿足不同幼兒發展的需要,能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發揮農村地域優勢,充分發掘鄉土資源,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對推進幼教課程改革、優化幼教質量、提高農村幼兒教師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鄉土材料的收集
農村中,可應用于兒童教育的鄉土材料比較多,要開展好鄉土材料的收集工作。要積極鼓勵和提倡幼兒教師參與到鄉土材料收集過程中,教師是后期鄉土材料的直接利用者,所以,教師從事鄉土材料的收集活動,具有很強的目的性,提高了收集效率。教師收集材料之后,可以組織教師進行必要的交流和研討,有利于拓寬教師收集材料的思路和眼界,對鄉土材料的收集范圍和收集途徑進行明確,為后期對鄉土材料的整理利用做準備。同時,還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幼兒父母及幼兒參與到鄉土材料收集過程中去。對于兒童來說,讓其參與收集活動能夠提高其參與性、積極性,也有利于其創造性和主動性的培養。
二、鄉土材料的利用
鄉土材料的利用,有兩個方面。一是動物資源。各種動物資源很多,有家養的也有野生的。對這些動物生長特性、生活習性、構造特征等方面的觀察、探索,有利于培養幼兒的主動探索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比如,通過對小貓習性的觀察,幼兒會發現,貓的性格是溫順的,白天睡覺,晚上出去活動,而且貓的眼睛隨著光線的強弱會調節瞳孔的大小,減少或增大進光量,從而可以在夜間活動。第二,對植物資源的利用。植物的種類有很多,其顏色、形態特征、特征、功能、性質、用途各有千秋,通過引導幼兒對植物材料的觀察、制作和利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進兒童對植物的知識,增加生活經驗,培養幼兒能力。比如,可在幼兒園開辟一個菜園,讓幼兒體會種植、收獲的辛勤和喜悅,培養節約、勞動等習慣。
三、鄉土材料的投放
鄉土材料的投放目的,是為了讓其發揮為幼兒教育服務的功能。在幼兒區域活動中,一定要結合幼兒的實際特點和情況,充分做好鄉土材料的投放工作。幼兒興趣點易發生轉移,在鄉土材料的投放上,一定要注意材料投放的層次性、多用性和探究性。首先,注重材料投放的層次性。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興趣點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樣,在投放材料的時候要根據幼兒年齡的不同而區別對待。比如,小班的幼兒動手制作能力差,主要就是認知,可以利用各色各樣的材料滿足其對未知世界探索的需求。而大班的學生動手能力強,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從事智力拼圖、比較分類等活動。其次,注重材料投放的多用性。豐富多樣的材料,能夠引發幼兒豐富的思維活動。然而,鄉土材料的種類總是有限的,可以通過豐富同種材料不同玩法來激起幼兒的興趣。比如,山區多竹子,可以在巧手區用竹子進行編織,也可以在數學區中進行竹子高矮排列游戲,還可以在益智區開展竹棒拼畫游戲,等等。
四、鄉土材料在不同區域活動中的應用
(1)鄉土材料在科學區的應用。科學區承擔的是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能否正確利用鄉土材料,對幼兒科學能力的形成非常關鍵。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一起進行種植活動,通過把植物種到水中、沙中、土中,讓幼兒觀察和了解不同生長環境對作物生長的影響。通過把植物放到陽光下和陰暗處,進行植物生長態勢的對比,讓幼兒明白陽光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通過把種子放到干燥和濕潤的土壤里,進行種子狀況的對比,讓幼兒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總之,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了解植物和土壤、環境、氣候、水、陽光的關系,讓其獲得對生活的一定認知。此外,還可以通過引導幼兒對蝌蚪的變態發育過程的觀察,讓幼兒懂得蝌蚪發育過程的獨特性。
(2)鄉土材料在美工區的應用。農村的四季材料各有不同,因此,鄉土材料在美工區的應用要結合農村的季節進行。比如,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把各種作物制作成裝飾畫、掛件、首飾等。冬天萬物蕭條,到處一派肅殺景象,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把收集到的枯草、樹葉和樹枝,編織成一個個可愛的鳥巢,讓幼兒想象鳥兒溫暖地住在里面的感覺,培養幼兒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美工區在增進幼兒對自然的了解、陶冶其藝術情操的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動手和創造能力。
(3)鄉土材料在建構區的應用。建構區也是培養幼兒動手能力、想象能力的一個重要區域,不同的是建構區強調的是幼兒的自由活動,讓幼兒對眼前的材料自由想象和任意發揮,表達幼兒最天真和爛漫的想法。比如,教師可以在建構區放置各種樹枝、樹葉、沙土、泥巴蔬菜等材料,讓幼兒制作其心目中的理想家園。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會積極地用各種材料建成房子、菜園、果園、籬笆、雞舍、飛機、汽車、道路等,用自己雙手去展現內心的理想畫面。如此一來,幼兒的思維能力得到開發,動手能力得到培養的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創造能力,有利于自主意識的開發和養成。
(江蘇省昆山市東部新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