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說過:“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兒童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只要一顆小小的石子,就會泛起粼粼波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挖掘和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用情真意切來撐起語文的一片朗朗天空。課堂中,教師只有全身心地投入,當好向導,給予學生心靈的自由,捕獲學生靈性的閃光,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情感。下面是我對教師培養學生情感的幾點具體認識:
一、以理育情
“曉之以理”才能“動之以情”,才能保證學生的情感符合社會要求,使行為有正確的方向,具有實際效果。要培養學生對某種事物的情感,就應該讓他們了解有關知識,懂得有關道理。知識越豐富,道理越深刻,情感就會越深厚。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學生很難將宋慶齡和樟樹的高貴品質聯系在一起,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讓學生了解宋慶齡的偉大事跡和生活小事,讓學生明白宋慶齡的一身正氣正如樟樹的拒蟲香氣一樣永久保持。在此基礎上,引出“借描寫樟樹來贊頌宋慶齡的高貴品質”這一寫法,學生的情感一下達到了高潮,對宋慶齡產生了深深地敬佩之情。
二、以境育情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場合下產生的。情境對人的情感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創設良好的情境,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增強教學效果。
1.音樂渲染
音樂的特殊功能是通過旋律,表現人類最為細致的心理活動和感情波動。如果使學生能感受這種感情變化,也就能在他們心中引起共鳴,使他們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體會到美的意境。 《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老師配上舒緩的樂曲《田園》,讓學生們表達自己對父愛的理解與感激,濃濃的親情縈繞在每一個孩子的心頭,于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人文教育。
2.畫面渲染
小學語文課文中的畫面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鳥魚蟲,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風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話故事等方面,它們無一不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珍品,我們要善于利用這些畫面去激發學生的情感。《趙州橋》、《東方之珠》、《藍色的樹葉》、《草原》、《石榴》,這些課文本身配有插圖,我們在教學中再適當增加畫面,變無聲為有聲,變靜為動,拓寬學生的視野,開闊學生的思維,把學生帶進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賞心悅目的藝術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話世界和絢麗多彩的現實生活,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
3.表演體驗
少年兒童通過自身的經歷和實踐,獲得知識和能力。語文課堂中引進體驗教學思想,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傾吐真言。
在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我讓兩位同學上臺模仿狼和小羊的對話;講《莫高窟》一課時,又讓學生到大屏幕前講解彩塑的姿態。講《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時,我讓學生為播放宋慶齡故居的畫面作解說員。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不僅加深了課文的印象,而且升華了學生的情感。
4.想象促情
學生具有極大的想象潛力,只要在教學中加以培養和激發,學生便可根據語言描繪和各種教學媒體的音像,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想像,在頭腦中組合成新的形象,化靜態為動態,化平面為立體,化無聲為有聲,從而進入課文特定的情境之中。”
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課文中并沒有直接描寫父親挖掘的具體動作,只寫出了時間之長“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我引導學生根據插圖、課前看的錄象和已有生活經驗進行想象,是怎樣的挖掘會使父親滿眼血絲,滿身血跡的。學生想象的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有的孩子說父親可能是跪在地上拼命的挖才導致渾身血跡的;有的說父親可能被石頭、瓦礫砸傷了,可還是用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著,呼喚著兒子……在想象中,孩子們感受到了父親山一般堅定、偉大的愛,也激發了他們心中對自己父親的愛。
三、以情育情
(1)教師要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播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學時,要先有“兩情”相容,才有“三情”共鳴。“兩情”是指課文中的情感和教師的情感,只有這兩種情感發生相容,才能為學生產生情感產生條件。學生受到教師情緒的感染,于是產生“三情”共鳴,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教師可以采用“移位入情”的方法要讓學生設身處地去讀、去想、去體驗,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進入角色。例如,教學《草原》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呈現草原美景的錄像,然后對學生說:假如此時你就站在這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仰望這湛藍湛藍的天空,呼吸著清鮮的空氣,你想怎樣表達你的感情呢?然后,結合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達她的情感的。這樣的安排不僅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而且加深了對課文的體驗和理解,從而使學生深深感受到草原的遼闊、美麗、令人神往。
(2)教師要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善于用評價激情。在課堂上,不管是正的評價或是負的評價,學生都需要,他會從中感受到老師尊重他,關心他,公平的待他。哪怕是一種表情,一個手勢的評價都會激發學生的一種情感。學生對教師給予的態度都非常敏感。提問時,要把目光面向全體學生,對一些中、差生個別輔導。教師用愛的陽光讓整個教室“百花齊放”,給學生帶來自信、快樂!
四、以讀促情
朗讀能引發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共鳴,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軍神》一課,我引導個性朗讀,充分釋放了學生的靈性 。教師從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劉伯承和沃克醫生神態的詞語入手,過渡到讀課文,然后抓住感受深的地方靜靜地讀,細細地讀,在精讀中開展分角色朗讀課文。當學生的情緒被劉伯承手術中“青筋暴起,越來越使勁,抓破了白墊單”等動作深深感染而內心無法平靜時,再進行感情朗讀,學生會把所有的情感溶于朗讀之中。最后,用齊讀的方式結束全文,朗讀聲傳遍教室的每個角落。劉伯承那鋼鐵般的意志也在學生的朗讀中體現出來。
作者簡介:王金峰(1979-),濰坊市高新區人,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