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靜靜,韓 瑜,李蘇萌,崔麗麗
(1.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1318;2.山東省立醫院,山東 濟南 250021)
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研究
董靜靜1,韓 瑜2,李蘇萌2,崔麗麗2
(1.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1318;2.山東省立醫院,山東 濟南 250021)
目的 比較不同留置時間組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發生率,確定靜脈留置針最佳留置時間。方法 采用方便抽樣法將500例行靜脈留置針輸液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留置時間3天)和觀察組(留置時間依次為4天、5天、6天、7天),每組各100例,比較各組靜脈炎發生率,分析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的影響因素。結果 各組靜脈炎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靜脈炎的影響因素有藥物性質、留置時間和性別。建議靜脈留置針留置5天。結論 在臨床工作中要加強護理,注重最佳留置時間,降低靜脈炎發生率。
靜脈留置針;靜脈炎;影響因素;留置時間
隨著醫學發展,醫療器材和產品的研發創新,靜脈留置針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為傳統頭皮針的更新換代產品,靜脈留置針因其操作簡單、留置時間長、減少穿刺次數、保護血管、減輕患者痛苦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急危重癥、長期輸液患者[1]。但隨著留置時間的延長,靜脈炎發生率的增高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及護患關系,甚至引發糾紛。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于山東省立醫院胃腸外科、泌尿外科住院的患者。入選標準:預計輸液時間≥7天,行靜脈留置針輸液的患者。排除輸注化療藥物患者、進行免疫抑制治療患者、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在胃腸外科、泌尿外科對符合入選標準的患者進行編號,采用方便抽樣法,抽取對照組和觀察組,共500例。對照組為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3天組,觀察組依次分為留置時間4天組、5天組、6天組和7天組,每組100例。各組在年齡、性別、留置針型號等一般情況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由病房責任護士對入組患者進行靜脈穿刺,每次輸液完畢,取5 ml肝素鈉稀釋液封管。留置過程中每48 h由責任護士更換敷料且更換前常規消毒皮膚,每班護士觀察患者穿刺局部情況并記錄在觀察表中,一旦發現靜脈炎立即拔管并記錄。
1.3 研究工具
1.3.1 患者一般情況調查表 該調查表是研究者根據文獻回顧,考慮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影響因素制定的,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留置部位、輸注藥物等8項內容。
1.3.2 靜脈炎分級標準 根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S)2000版靜脈炎分級標準,將靜脈炎分為4級[2]:1級:滴注部位發紅,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級:滴注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3級:滴注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4級:滴注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可觸及靜脈條索狀物長度大于2.5 cm,有膿液流出。
1.3.3 靜脈留置針患者局部觀察表 用以觀察不同組患者穿刺局部有無出現靜脈炎,要求每班護士及時記錄。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各組基本情況比較,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探究靜脈炎發生率的影響因素。
2.1 各組靜脈炎發生情況
對照組和觀察組在規定觀察天數內靜脈炎發生率見表1。留置3天組靜脈炎發生率為7.0%,留置4~7天組靜脈炎發生率為11.0%~59.0%,其中靜脈炎級別多為1級。各組靜脈炎發生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

表1 各組靜脈炎發生率比較(%)
2.2 靜脈炎發生率單因素分析
對性別、留置針型號等與靜脈炎發生相關的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2。不同性別、輸液量、輸注方法、藥物性質的患者靜脈炎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P<0.01),而不同留置針型號、留置部位、輸液時間的患者靜脈炎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
2.3 靜脈炎發生率影響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
根據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發生率影響因素的文獻回顧及收集到的數據資料,以有無發生靜脈炎作為因變量,以年齡、留置時間及表2所獲得的有顯著性差異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建立Logistic多元回歸模型。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顯示,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的影響因素有藥物性質、留置時間和性別,結果見表3。

表2 靜脈炎發生率單因素分析

表3 Logistic多元回歸模型分析靜脈炎影響因素
3.1 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發生率
靜脈炎是靜脈留置針使用過程中最主要的并發癥,是由于物理、化學及感染等因素對血管壁的刺激而導致血管壁的炎癥表現[3],表現為皮膚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有時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留置3天靜脈炎發生率為7.0%,留置4~7天靜脈炎發生率為11.0%~59.0%,其中1級靜脈炎多見。國外報道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發生率為2.6%~67.2%,國內文獻報道外周靜脈置管引起靜脈炎發生率為2.0%~35.9%[4],文獻報道靜脈炎發生率差異較大,可能與研究藥物性質、留置時間不同有關,也可能存在觀察者偏倚。
3.2 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影響因素
經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顯示,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的影響因素有患者性別、藥物性質、留置時間。
3.2.1 性別 本研究發現性別是影響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的因素,回歸系數為0.141,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靜脈炎,這與Karadag等[5~7]的研究結果一致。女性更容易發生靜脈炎,可能與男性運動比較多,肌肉發達、血管粗、血運好等有關[8]。
3.2.2 藥物性質 本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性質是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發生的首位影響因素,回歸系數為0.557,高滲或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容易引起靜脈炎,這與黃小珍等[8~10]的研究結果一致。Uslusoy等[9]研究顯示輸注等滲藥物的患者靜脈炎的發生率最低。高濃度藥物的輸入,使血漿滲透壓增高,血管內皮細胞脫水變性,從而導致液體外滲、血管變硬而出現靜脈炎[11]。另外,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輸液量也影響靜脈炎的發生,輸液量超過1 500 ml的患者更容易發生靜脈炎,這與劉紅軍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黃小珍[8]指出輸液量超過1 500 ml時,靜脈炎發生率明顯超過輸液量少于1 000 ml的患者,尤其是大量快速輸液時,增加了血管壁側壓,導致機械性靜脈炎。
3.2.3 留置時間 表3顯示,留置時間是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的影響因素,回歸系數為0.390。隨著留置時間的延長靜脈炎發生率增加,這張曉明等[3,10,12,13]的研究結果一致。從減輕穿刺帶給患者的疼痛及護理人員工作量來看,應盡量延長留置時間,但由于靜脈留置針在穿刺時已對血管壁造成一定損傷,且在血管內來回移動可機械性損傷血管內皮,易形成血栓,引發靜脈炎[8]。
本研究并未發現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的發生與年齡、留置部位、留置針型號、輸液時間等相關,可能是由于研究樣本量有限,尤其是個別組中發生靜脈炎例數不足。
3.3 靜脈留置針建議留置時間
表1結果顯示,靜脈留置針留置6天組靜脈炎發生率明顯高于留置5天組,建議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以5天為宜。李鳳玲等[14]認為靜脈炎普遍發生在置管后6~7天,因此將5天作為常規留置時間。趙曉燕等[15]也指出留置時間與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有正相關性,留置時間超過5天,靜脈炎的發生率顯著升高。目前我國對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按照BD公司的建議留置時間為3~5天,不超過1周[16]。關于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結論,Uslusoy等[9]研究得出留置時間大于1天時靜脈炎的發生率高于留置時間1天的發生率,宋瑰琦等[6]研究得出留置時間超過3天靜脈炎發生率增高,Bregenzer等[17]研究未得出留置時間超過3天靜脈炎發生率增加,Lee等[18]研究發現把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由2~3天改為3~ 4天沒有增加靜脈炎的危險。
3.4 降低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發生率的建議
在長期使用濃度高、刺激性強的藥物及大量液體輸入時,盡可能采用深靜脈置管,根據藥物的性質合理安排輸液,對刺激性強的藥物應先輸、慢輸,后輸刺激性小的藥物及平衡液[8];掌握好留置時間,建議常規留置時間為5天;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觀察穿刺部位有無紅腫、疼痛、瘙癢,血管彈性有無改變,輸液是否通暢等,發現局部腫脹及發生靜脈炎時,應更換穿刺部位,用50%硫酸鎂局部濕敷。在女性患者使用靜脈留置針時更應加強觀察,多巡視。
靜脈留置針的使用可減少患者痛苦,便于患者活動,減少穿刺次數、護理工作量,能提高工作效率,使患者和護理人員都受益,但是引起的不良反應不容忽視[13],尤其是靜脈炎的發生。在臨床工作中應加強護理,注重最佳留置時間,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
[1]仇志清,李建萍.靜脈留置針的應用及護理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2):56-57.
[2]李虹,高鳳,王海英,等.康惠爾增強型透明貼對化療性靜脈炎防治作用研究[J].醫學研究雜志,2006,35(7):27.
[3]張曉明.靜脈留置針發生靜脈炎相關因素分析與預防性護理[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16):1490.
[4]董靜靜,韓瑜,張來香.靜脈留置針相關靜脈炎與留置時間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1,9(10):2700-2701.
[5]Karadag A,Gorgulu S.Effect of two different short peripheral catheter materials on phlebitis development[J].Journal of IV Nursing,2000,23(3):158-166.
[6]宋瑰琦,喬曉斐,郭兵,等.靜脈留置針患者發生靜脈炎的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08,15(2):11-13.
[7]袁紅,李祥清.留置針輸液性靜脈炎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7):3539-3540.
[8]黃小珍.靜脈留置針相關性靜脈炎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09,17(7):140-141.
[9]Uslusoy E,Mete S.Predisposing factors to phlebiti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a descriptive study[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rs Practitioners,2008(20):172-180.
[10]劉紅軍,張莉,王力紅.靜脈留置針發生靜脈炎的相關因素分析[J].黑龍江醫學,2007,31(4):312-313.
[11]王江濱,李麗華,付薇.靜脈留置針引發靜脈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護理研究,2006,20(9):2453-2455.
[12]Tripathi S,Kaushik V,Singh V.Peripheral IVs:Factors affecting complications and patenc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2008,31(3):182-188.
[13]鄧俊霞,安賀娟,王惠青,等.留置針引起靜脈炎的相關因素分析及探討[J].河北醫藥,2009,31(19):2675-2676.
[14]李鳳玲,董林萍,王翠萍.靜脈留置針100例臨床護理體會[J].山東醫藥,2009,19(25):113.
[15]趙曉燕,寧寧,王曉芳.留置時間與靜脈留置針所致靜脈炎的相關性研究[J].華西醫學,2009,24(2):444-446.
[16]羅濟瓊.靜脈留置針安全留置時間的探討[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6,12(21):2886-2887.
[17]Bregenzer T,Conen D,Sakmann P,et al.Is routine replacement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necessary?[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8,158(2):151-156.
[18]Lee W L,Chen H L,Tsai T Y,et al.Risk factors for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A prospective study of 3165 patients[J].Am J Infect Control,2009(37):683-686.
G424.31
B
1671-1246(2014)01-0124-03
注:本文系2010年上海高校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YYZ10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