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君
(黑龍江省清河林業局建設和環境保護局,黑龍江通河150913)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民建筑涌現出來,人們在關注建筑物外觀形象和適用性的同時,也會更加注重建筑物的品質,建筑物的品質是建筑中最為關鍵的部分。建筑竣工后可能會出現品質問題,滲水漏水就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品質問題,它不但影響人們的正常使用,也給使用者帶來財產損失。因此,在建筑時必須十分注重防水防滲方面的作業。
在工民建施工中,進行防滲漏技術的應用是極為普遍的,采用適當的防滲漏技術是保證建筑整體質量和使用性能的關鍵。工民建中常見的滲漏問題已經逐漸引起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關注,為了建筑行業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以及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必須努力提高工民建筑防滲漏技術的整體應用水平。
防滲漏技術是針對工民建中墻體、屋面、窗戶和衛生間等容易滲漏的地方進行的一種防御措施,已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工民建施工過程中。
其一,在工民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要對設計圖紙進行嚴格審核。為避免因設計疏忽而導致工民建的滲漏現象發生,必須要組織專業的工程師判斷防滲漏技術措施的合理性并對其進行嚴格的控制,如泛水高度、窗臺坡度、滴水槽和門窗框等部位的設計是否符合防水防滲漏要求等,不符合相關要求的設計必須采取措施進行改進。
其二,在工民建筑材料方面,材料選取應該提前介入到施工工程上,起到預防的作用,即提前使用防滲漏材料對施工中隱藏的滲漏進行修補、或者對即將形成滲漏的地方進行加強。此外,在材料的選擇上,要確認原材料供應廠商的資質情況,如生產許可證、質量合格證和其他相應的質量保護措施等。還要確保在材料使用前對其進行嚴格的抽查檢測和復查等,以避免在工程中使用不合格的建筑、防水材料,從而在根本上杜絕工民建筑中的滲水漏水現象。
在工民建筑施工中,外墻滲漏主要是由降雨量過大而導致雨水對建筑外墻形成凈水壓的原因所造成的。此外,由外墻安置配電箱導致墻體薄弱、預留螺栓孔洞、爬架孔洞和管孔洞等,也是引起外墻滲漏的原因。因此,在作業時必須嚴格參照《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3-2002)中的相關規定進行操作,重視砌筑的質量,磚塊必須提前進行澆水濕潤、砂子與泥漿配比率必須科學合理、選用合格的材料進行筑墻和涂抹,以保證外圍的墻體“滿刀灰”砌筑。
門窗防滲漏的工作難度相對較高,因為其屬于建筑物上的活動范圍,面積和次數相對較多,做好門窗的防滲漏工作需要建筑人員具有較強的建筑理論知識,并且具有較高的操作技術。門窗的防滲漏工作不僅要考慮安裝和日后的使用功能,也要兼顧建筑物的美觀。在安裝塑鋼窗的施工過程中,要選用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材料,同時滿足設計圖紙的規定要求,在搬運和安置時,也要防止發生變形、損壞和扭曲等情況。窗框安裝完成后,要進行塞縫處理,最后由專業人員統一進行檢驗。
廚房和衛生間是工民建筑中用水最為頻繁的兩個地方,其內部的管道多且復雜,水量也大,因此,如果防滲漏工作做不好會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極大的危害。為此在廚房和衛生間施工過程中,先要重點研究規劃設計圖,掌握管道分布特點,預測出容易發生滲漏的地方,著重進行全面細致的防滲漏技術處理。
廚房和衛生間的地面高度要比客廳和臥室低50mm,地漏口低于相鄰的地面10mm以上,廚房和衛生間的墻體在1.7m以內全部涂抹防水粉,進行抹灰處理。
其一,要避免在終凝之前下雨的情況下進行施工,因為水泥和泥漿都屬于水硬性材料。
其二,充分考慮排水的需求,這要求在設計屋面的坡度時就要防止發生積水的現象。施工時,適當地填補屋面凹凸不平的地方,對保溫層面的平整性進行檢查,防止松動。此外,要嚴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以保持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密實性,在屋檐角落處適當增加放射鋼筋的數量等。施工結束之后,要實時養護屋面,尤其在高溫季節,需要進行澆水養護,7d的養護期內盡量保持其不要脫水。
在工民建筑施工中,墻體裂縫是引發建筑滲漏的主要因素。地基土質較差、建筑形狀不規則、地基發生不規則的沉降以及選擇的建筑材料發生熱脹冷縮等原因可以引發建筑墻體裂縫。因此要從誘因下手,解決墻體滲漏的問題,如施工天氣的選擇,選擇溫度適中的時候開工;選擇水熱化低的混凝土澆筑,適當地加入添加劑,以防止低級伸縮沉降造成的危害;施工中安置伸縮線、防震線和沉降線以保證墻體的完整性。
近年來,我國的工民建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在施工中,滲漏問題較為普遍,我們必須重視這一問題,從防滲漏技術的本質上深入探索進而解決這一問題,這就要求國內建筑工程技術研究單位和設計單位必須加強對工民建防滲漏材料選用和施工工藝的提升技術層面的研究,從而提升我國工民建筑施工的技術水平。
[1]項民生.建筑工程中關于防滲漏技術探究[J].科技創新,2012,(09):18-19.
[2]周秋蘭.工民建防水防滲施工技術的探討[J].民營科技,2011,(12):63-64.
[3]曹愛平.闡述工民建中防滲漏施工技術[J].中華民居,2010,(12):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