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鶴 劉愛蓮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8)
36年前,中華大地上開展了真理檢驗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力挽狂瀾,撥亂反正,重新恢復了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地位,破除了黨在思想領域的僵化和迷信,為改革開放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開辟了中國社會健康良性發展的新局面。今天,“以群眾滿意為標準”、“群眾認可才是最硬的標準”、“百姓心中有桿秤,民心民意定是非”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共識,《人民日報》在《只有堅持標準,才能確保質量》一文中指出:“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能沒有群眾這個根本標準,”[1]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報》第一版再次談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堅持高起點開局、高標準開展、高質量推進”。[2]“群眾標準”四個字精簡明確,已經成了人們衡量黨的方針政策正確錯誤、黨與群眾關系好壞優劣的一把尺子。中央和地方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探索出臺了檢驗群眾路線效果的一系列量化和非量化的指標,力圖確立一個嚴格合理、切實可行的標準,構建密切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以制度化方式保證堅持和發展群眾路線。這是黨領導人民在思想領域的一個重大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實踐標準的確立實現了思想領域的大解放,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但思想解放后中國的未來將走向何處?一切從實踐出發,那中國最大的實際是什么?用實踐來檢驗,那什么樣的檢驗效果才能證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以階級斗爭為綱大搞群眾運動是實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也是實踐,究竟哪種實踐活動才是進步積極的、符合社會主義本質、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實踐?針對這些問題,實踐標準本身無法給出明確的回答。面對中國生產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普遍貧窮落后的現實,鄧小平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就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強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體現在比資本主義更快的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終決定力量的原理發展為生產力標準,把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從傳統的“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模式發展為:“生產力+市場經濟+共同富裕”模式,第一次將生產力的發展同社會主義本質結合起來,使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理論水平。生產力標準提出以后,面對改革開放中遇到的困惑,思想理論領域又面臨新的難題: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資本主義社會也發展生產力,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發展生產力的最大區別在哪里?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社會主義中國大力發展生產力,就好像一輛開足了馬力的汽車,它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呢?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當實踐又一次向理論提出挑戰時,及時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提出,明確了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指明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是為了少數人發財致富。那么,怎樣做到有利于人民,如何讓“有利于人民”落到實處呢?隨著黨執政地位的鞏固和執政時間的推移,一些黨員干部宗旨意識淡薄,精神上怠惰渙散,口頭上為人民服務、實際上中飽私囊,表面上尊重群眾、實際上藐視群眾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作風嚴重。這些情況說明,社會主義運動在明確了方向之后,還有一個效果的檢驗問題。誰有能力有資格做社會主義運動效果的檢驗者呢?只能是人民群眾,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實踐是一切價值的本質和源泉,人民群眾有資格有能力作為社會主義運動效果的檢驗者。“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落腳點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提高了多少,只有廣大人民群眾感受的最深,體會的最真實,表達的最有資格,從“實踐標準”到“生產力標準”,從“生產力標準”到“三個有利于”標準,“從三個有利于”標準到“群眾標準”,形成了一個合乎邏輯的檢驗社會主義運動的標準體系。
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社會實踐,看到了從事實踐活動的廣大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力量和作用,明確地提出了:“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3]“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否定了西方群眾理論家把人民群眾看做愚昧、盲從、無理性,暴力的觀點,指明了群眾的實踐主體地位,對人民群眾的力量以及群眾在歷史中的創造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提出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中國化的一大創舉,此后,黨的歷代領導集體在不同時期的群眾觀點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豐富和發展,“群眾路線”是黨領導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上不斷取得勝利的“傳家寶”。
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領導干部口頭上喊走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但在實際上走上層路線,脫離群眾的現象卻時有發生。為不為群眾服務,全憑領導干部的素質和自覺,為群眾辦了多少好事,全憑材料匯報,這勢必會給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要保證群眾路線貫徹到底、落到實處,就必須建立一個客觀健全的檢驗機制。而要建立一個客觀健全的檢驗機制,就必須有一個客觀的檢驗標準。什么樣的標準才是檢驗群眾路線是否貫徹到底的客觀依據呢?群眾標準!以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并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為標準,讓領導干部的工作接受群眾的檢驗和評價,這就為群眾路線制定了剛性的外衣。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不是你愿不愿意,而是必須做的事情,迫使領導干部走進群眾、傾聽群眾的心聲、了解群眾的需求,知道自己工作的不足,向群眾學習,認識到如果不為群眾謀利益,就得不到群眾的擁護,得不到群眾的肯定和認可,就不能繼續為官。從實踐標準走向群眾標準,不僅有重大的實踐意義而且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有效完善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科學體系:群眾史觀——揭開了歷史發展的本來面目;群眾觀點——指明了歷史發展的價值目標;群眾路線——闡明了歷史發展的根本途徑;群眾標準——確立了歷史發展的檢驗標準。由此來看,群眾標準的確立是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確立人民群眾的利益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奠基石,不斷實現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目的和價值追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4]毛澤東曾經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5]鄧小平指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時,要經常“看看是否代表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的利益,是否得到他們的擁護。”[6]江澤民指出:“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8]習近平同志在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密切黨群關系的講話中強調要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工作中的方針政策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是利益主體的地位。
不過,講群眾是利益主體,還涉及到一個“評價主體”的問題,評價是指評價者對評價對象的各個方面進行量化和非量化的判斷過程,主體在哲學上指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是客體存在意義的決定者。那么人民群眾能不能作為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貫徹群眾路線的評價主體呢?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看,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造者主體的地位,決定了他最有資格成為價值評價的主體。從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來看,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黨來自人民,根植于人民,依靠于人民,只有服務好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執政地位才能穩固和成熟,國家才能安定團結健康發展。“天地之間有桿秤,這秤砣就是老百姓”,傳統的言語隱含著人民群眾、老百姓是是評價主體的深刻哲理,鄧小平曾經指出:“一個革命的政黨,就怕聽不到群眾聲音,最可怕的就是鴉雀無聲。”[9]“比著尺子量不足,照著鏡子正衣冠”,這尺子和鏡子就是群眾的眼睛、群眾的滿意度。黨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成效如何,人民群眾看的最清楚,最有發言權。只有通過群眾評價,才能知道思想是否端正、思路是否正確,工作是否扎實、工作是否到位。只有接受群眾的評價和監督,“利益主體”的各方面利益才能都得到有效的落實,“為群眾謀利益”謀的是虛利還是實利,真利還是假利,才能都得到準確的衡量。
現實生活中,隨著黨執政地位的鞏固,一些黨員干部自我感覺良好,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渾然不覺,究其原因,是用自我評價代替了群眾評價,唐代詩人杜荀鶴有詩云:“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言語明白曉暢。但揭示的道理卻深邃雋永,發人深省。在艱難困苦的歲月,黨領導人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和平發展的今天,惟有自警自勵,方能穩立潮頭。黨只有認真的接受群眾地監督,虛心地聽取群眾的評價,方能走出沉淪“平流無石”的危險。
由此可見,群眾標準把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作為衡量黨一切工作的尺度,把人民群眾利益主體和評價主體的地位結合起來,實現了人民群眾從“利益主體”到“評價主體”的跨越,使黨的無產階級價值觀更加完善成熟。群眾標準的提出和逐步通過制度加以保證,既豐富了社會主義運動評價標準體系,又完善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理論體系,實現了人民群眾從“利益主體”到“評價主體”的跨越,解決了思想教育與客觀制約、自律與他律、目的與效果的問題,使馬克思主義的一系列觀點得到了深化和發展,是黨在思想領域的重大發展。
[1]本報評論員.只有堅持標準,才能確保質量[N].人民日報,2013-07-19(01).
[2]本報評論員.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N].人民日報,2014-02-12(0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1095.
[6]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5.
[7]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0—281.
[8]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372.
[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