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琳瓊
(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 300401)
在想像世界末日比想像稍微改造生產方式還容易的今天,似乎已經沒有人嚴肅地思考資本主義可以被超越,共產主義信念也在漸行漸遠。對我們來說,今天討論共產主義的意義究竟何在?共產主義在當今這個時代是否還值得追求?西方左派學者的共產主義致思給予我們啟示。盡管他們的觀點不能作為我們的行動指南,但其中蘊含的問題意識卻是有意義的、值得我們思索的。
共產主義觀念的復興已然成為當今西方激進左派的重要動向。包括法國著名左派思想家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意大利的安東尼奧·內格里(Antonio Negri)、詹尼·瓦提莫(Gianni Vattimo)、英國的老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美國的邁克·哈特(Michael Hardt)以及左派政治學者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Zizek)在內的許多左派學者,盡管對共產主義內涵的理解并不相同,都將在新的時代如何為共產主義觀念辯護作為自己理論關心的主題。就整體而言,激進左派拒絕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一個階段的觀念。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把這一概念與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即他們所說的“現存的社會主義”(real socialism)理論與實踐相等同。在他們那里,社會主義的失敗與共產主義觀念的回歸是同一個故事的兩個方面[1]。
那么,對他們而言,共產主義究竟意味著什么?哈特(Michael Hardt)和內格里(Antonio Negri)堅持馬克思的政治經濟批判范式與???、德勒茲等人生命政治學的結合,將當代非物質勞動中的公共性作為共產主義思考的核心。在他們看來,共產主義更應被理解為非物質生產的內在力量和公共性欲望的表達,而非先驗的假設和規范。因此,我們需要從社會勞動這一核心領域思考共產主義主體條件的變化。在內格里看來,社會主義的失敗不是由于集中化地組織生產和分配財富的夢想無法實現,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它沒有把自己的基礎建立在人類共同的理智力量的自由發展和個人的獨特性的解放之上,而這才是共產主義理想的核心[2]。巴迪歐(Alain Badiou)將共產主義與科學史上的假說相類比。在他看來,費馬定理是一個假說,三百年來無法被證明,但數學家們企圖證明這個定理得一次次失敗嘗試為數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失敗經驗正是數學發展的泉源。從這個意義上,只要假說沒有拋棄,所有嘗試失敗的歷史就是假說被證實的歷史。在巴迪歐看來,共產主義是有效的假說,而且是唯一有效的假說,放棄了共產主義假說,一切集體行動便失去意義。共產主義假說也就是反對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秩序永遠存在的觀念。在齊澤克(Slavoj Zizek)看來,資本主義內在對抗的結果就是共產主義?!肮伯a主義假說”并沒有落入倫理社會主義將平等作為先驗標準公理的陷阱①,而是從現實社會對抗中導出共產主義的必要性。他指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概念不是理想,而是(現實)對抗的反應的運動,共產主義依舊完全有價值”[3]。在為我們所熟知的《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中,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為我們解析了共產主義為什么不是烏托邦。用伊格爾頓的話來說,“如果烏托邦意味著一個完美無瑕的社會,那么‘馬克思主義的烏托邦’本身就自相矛盾”[4](P69)。馬克思并沒有說過共產主義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點”,從未認為共產主義一旦實現,人們就生活在無盡的幸福之中,人間就建立了一個“千年天國”,歷史因此而終結。在馬克思眼中,共產主義意味著人類在真正意義上進入自身的歷史,這并非是一勞永逸,更需要不斷的改革發展。此外,伊格爾頓還特別闡釋了共產主義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在他看來,共產主義為人們的精神和道德提升的追求提供了條件。物質的豐富雖然不能成為道德高尚的充分必要條件,但在一定程度上,“充足的物質基礎可以消除一些造成道德墮落的根源。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也可以說共產主義社會可以改善人類本身”[4](P96)。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 ièr)從另一角度來思考共產主義。在他看來,共產主義代表著德國古典哲學審美或感性思維的向度,是對啟蒙以來理性主義以及資本主義合理化傳統的反抗,具有超功利性和審美特性,指征著人的全面發展和感情豐富,理論源頭可以追溯到席勒的審美教育思想。共產主義的非現實超越性和超功利性正是我們今天需要的[5]。
左派理論家對“共產主義回歸”的信念以及對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階段的質疑和拒絕,啟示我們回到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們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形成的過程中理解其深層內蘊。那么究竟該如何理解共產主義,本文嘗試從三個層面入手。
共產主義思潮誕生于法國。馬克思1842年主編《萊茵報》時期,同《奧格斯堡總匯報》發生了有關法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問題的爭論。馬克思“坦率承認,我以往的研究還不容許我對法蘭西思潮的內容本身妄加評判”[6](P32)。隨后,他從不同的視角,將當時“法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帶著微弱哲學色彩的回聲”[6](P32)發展為系統的共產主義思想,表述了他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變現得低調和謹慎且極富創意。
我們知道,實現全人類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終身奮斗的目標,最初觸動馬克思的正是《萊茵報》時期,馬克思親身感受到的無產階級、勞苦大眾的生存狀態。人類勞動本來應該是自身本質力量的彰顯,是自我實現的途徑,而現實中,人卻處于被壓抑的狀態,在馬克思看來,改變人類的這種生存狀態,必須走“共產主義”之途。此時,馬克思更多的是在用哲學共產主義的方式傳遞給我們一種意義、一種價值、一種境界。它的核心就是人必須過上真正屬人的生活。為了生計,我們疲于奔波,我們飽嘗壓迫,飽嘗剝削,擺脫這種現狀的“共產主義”絕不是讓我們回到“返回到違反自然的、不發達的簡單狀態去的貧困。”相反地,只有共產主義“才是人的本質的現實生成,是人的本質對人來說的真正的實現”[7](P115),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更高程度上的和諧。“共產主義”此時既是馬克思堅持的信念,更是他對人類生存的理想性觀照。若僅停留于此,我們或許可以把它稱之為“空想”,馬克思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用盡畢生精力尋找現實通達理想之途。我們知道,馬克思最終在自己的工作椅上安詳辭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馬克思依然筆耕不輟,共產主義無疑承載著他對人類美好未來的美好遠景,感動我們的不僅僅是理論本身,更重要的是馬克思的精神。
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對我們所講的那樣,“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8](P87)。
馬克思將作為人類自由和全面發展理想的共產主義置于現實人的歷史實踐中加以考察,進而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建立了關聯。在晚期《資本論》中,他明確提出了自由王國的構想,由于看到了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時代的勞動已經喪失了傳統手工業的有限的藝術感,馬克思最終將物質生產勞動從自由王國排除出去。在他看來,人在物質生產領域只能實現有限的自由,人類能力也只能得到有限的發展。物質生產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的王國,人類真正的自由王國只能“存在于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那將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王國,“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自由時間就成為通達共產主義的橋梁,馬克思打開了一條現實通向共產主義自由理想的通道。
馬克思共產主義自由理想的建構是一個自覺從現實的有限生存出發的過程,現實生活是可以被真切地意識到的。馬克思的自由理想作為一種理想之所以完美正是由于現實生活的有限和殘缺,這種有限和殘缺被認為是最真實的。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設定和追求一刻也沒有離開現實的真實性。共產主義在途中,一直在馬克思的理論之途中,一直在馬克思信念之途中,更在我們每個人的現實生活之途中。
在馬克思看來,作為人類能力全面發展而自由的發展的領域的“真正的自由王國”不在物質生產領域,而在于其外,即“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那將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王國”,一個人類擺脫物質奴役,真正過上屬人的生活的王國。那就是共產主義社會,至于那個王國是什么樣的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做細節描述,而是揭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在其中,每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以及人的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最為關注的,對我們今天社會的發展也是最具指導意義的。正是借助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度批判,馬克思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找到了現實的條件和途徑。資本邏輯下的生產方式破壞了生產的全方位發展,也破壞了人的全面發展,在共產主義的價值訴求中,重新定位人和自然之間的價值關系,在滿足人的需要和環境訴求的前提下來尋找新的發展模式。關注人的生存總體,生產的目的更應是為了“激發人的全面發展”。
由此,我們看到,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理想信念激勵著我們為之奮斗;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現實運動規范著我們的行為;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更是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以此回看今天的社會主義,我們知道,在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不是對立的,相反,它們通常被理解為人類解放過程的兩個不同的階段。究竟該如何對待二者的關系?我們究竟在何種意義上需要共產主義呢?
一方面,我們拒絕割裂二者關系、否定二者聯系的觀點。這是因為,20世紀以來的社會主義運動從歷史聯系和精神源頭上說是受到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激勵和影響的。用巴迪歐的話說,社會主義運動是實踐共產主義假設的一個階段。因此二者之間的聯系這是割不斷的,也是不應被割斷的,即便社會主義運動在現實中遭遇到挫折,甚至發生了錯誤,割斷二者聯系就是一種非歷史的態度。另一方面,共產主義較之社會主義具有更高的優越性,社會主義作為初級階段還不完善。缺乏共產主義原則指導的社會主義就容易失去自己的靈魂,只有存在共同的信念支撐,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才能更有凝聚力。缺少共產主義實踐向度和規范訴求的社會主義,不能真正將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作為衡量社會發展進步的尺度,就很容易變成馬克思所說的建立在物的依賴性上的社會的變形。我們需要共產主義信念,需要共產主義非現實性的超越之維帶領人類走出生態困境、消費主義迷霧以及漂浮生存態的力量,以理想照進現實的方式提升人的生存質量。
注釋:
①巴迪烏把共產主義假設作為一個康德意義上的調節性觀念(regulative idea),永遠保持著唯一性和普遍性。它的核心是純粹的平等主義,作為永恒普遍的真理,它包含著一種普遍的獨特性(general singularity),共產主義觀念是唯一的,不同的時代有自己的獨特形式。齊澤克不贊成將平等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核心。
[1]汪行福.“為什么是共產主義?——激進左派政治話語的新發明”[J].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10.
[2]Antonio Negri,Raf Valvola,Goodbye Mr Socialism,in conversation with Raf Valvola,steven stories,2008,p.26.
[3]Slavoj Zizek,First as Tragedy,Then as Farce,London:Verso,2009,p.88.
[4][英]特里·伊格爾頓,鄭義等譯.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M].新星出版社,2012.
[5]J.Raneiere,From the aetuality of Communism to its inaetuality,http:/www.afterl968.org/app/webroot/uploads/RANCIEREinaetuality.rtf.
[6][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7][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8][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