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玉 周宏亮
(1.重慶市長壽區人民法院 重慶 401220;2.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檢察院 四川 成都 610051)
目前,我國正處理社會轉型階段,其所帶來的問題之一就是矛盾的急劇增加,如何適當的處理和解決是作為定紛止爭的司法者不得不深入思考的問題。在社會主體之間產生矛盾糾紛的時候,可以選擇訴訟和非訴訟的方式(或稱ADR,指民事訴訟制度以外的非訴訟糾紛解決程序或機制的總稱。)進行處理。訴訟制度的完善作為當事人合法權利的最后救濟途徑是法治建設的重中之重;在非訴訟處理方式里面,調解是以當事人雙方合意為基礎的重要糾紛解決途徑,也是我國目前相對理論和實踐已經有一定發展基礎的制度。當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研究已經成為解決訴訟制度弊端和緩解社會矛盾的重要突破口,準確地把握調解型程序和裁判型程序之間的優缺點對于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系統完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適應我國法治實踐的合理研究方向。在對以上兩種程序如何選擇的問題上,應從程序設置的目的與價值角度出發,以實證的方法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將著重從民事訴訟制度設立目的的視角,辨析調解型程序和審判型程序二者之間的不同特點。
世界兩大法系對民事訴訟目的理論研究成果頗豐,較之于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對于該理論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統。目前,關于民事訴訟目的理論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種:1.權利保護說。主張國家作為禁止私人自力救濟的代價,應承擔起保護社會成員私法權利的責任;2.私法維持說(或稱維護法律秩序說等)。主張維護實體法所確立的私法秩序以滿足社會整體的需要;3.解決糾紛說。主張國家運用強制力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才是民事訴訟的目的;4.程序保障說。從“正當程序”出發,認為民事訴訟的正當性來自于程序,因此其目的在于為實現當事人紛爭的解決提供程序上的保障;5.權利保障說。主張民事訴訟所保護的權利實際上是實體法上的“實質權”,民事訴訟法目的就是保護這種利益和價值;6.多元說。綜合以上學說,認為民事訴訟的目的應從多角度分析;7.擱置說。主張研究民事訴訟目的的討論不具有實際意義,將其擱置起來以研究其他問題。
我國學界目前對這一問題持有不同觀點,仍在爭論過程中,“每一種學說都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1]從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條來看,立法者持有多元化的“口袋式”傾向。具體而言可以包含以下幾層目的:1.為當事人提供解決糾紛的程序保障;2.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3.維護社會及私法秩序;4.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在研究調解型和審判型程序的適用問題時,結合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來理解更加貼合實際,同時對于制度在實踐中的運用也有積極的作用,因此現階段以法律規定來理解民事訴訟的目的的做法較為妥當。
調解是在第三方協助下進行的、當事人自主協商性的糾紛解決活動。[2]所謂的調解型程序,可理解為依法獨立設置或包含于訴訟中調解環節,當事人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所遵循的一系列流程的總稱。裁判型程序,①指的是國家授權的主體對當事人之間糾紛進行居中審查并依法作出裁判所遵循的一系列過程的總稱。筆者認為裁判型程序包括了訴訟程序和仲裁程序。之所以將仲裁程序歸為裁判型程序的原因在于:相比于調解仲裁程序更多地需要依據一系列的法律規范要求進行;當事人意愿對仲裁結果不具有決定性影響;一般而言仲裁裁決比調解協議具有更高的執行效力。
裁判型程序比之于調解型程序的特點是:1.裁判主體對程序的主導作用。尤其在我國職權主義模式下,裁判者有對程序進行引導的法定權力義務。2.嚴格的程序保障。這一點符合民事訴訟目的理論的程序保障說,正是法律對裁判程序的嚴格規定,才能夠從社會整體角度使得當事人獲得充分徹底的權利救濟,畢竟程序正義是在糾紛出現后能夠實現的對實質正義最大限度的保證。3.裁判結果的強制執行力。作為最后救濟手段的決定性力量就在于此,對調解協議的效力各地區的規定有所不同,但裁判的效力基本都是能夠得到國家強制力予以保證的,這也是當事人在選擇糾紛解決方式的過程中具有關鍵影響力的一點。上述的1、3兩點所體現出來的是民事訴訟制度對社會私法秩序的掌控力。因此宏觀來看待裁判型程序,更多的是站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或言統治階級的穩定控制)的角度扮演服務工具的角色,但其對社會重大矛盾糾紛的解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其他糾紛解決方式所無法企及的。
調解型程序比之于裁判型程序的特點在于:1.整個程序流程以當事人的自愿為前提。調解過程類似于雙方訂立契約的性質,其核心或者說相比于其他糾紛解決方式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當事人的自愿。根據法律的具體規定,調解的啟動、規則適用、調解員的選擇、部分程序的取舍、結果的履行等環節都可以依照其“自愿”而定。而一旦進入了裁判程序,當事人能夠選擇的余地則大大減少。2.調解程序的便捷性與靈活性。[3]調解的過程不需遵循冗長嚴格的法定程序,和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簡易程序相比應具有更大的程序選擇權,并且這種權利的決定權在當事人手中。3.處理結果的依據更加廣泛。裁判型程序的依據有嚴格法律適用準則,絕不能跳出紅線之外;而調解型程序除了現行的法律法規之外,還可以依據地方慣例、行業標準、鄉規民約、公共道德準則等等。4.節約社會和司法資源。[4]裁判型程序需要動用更多的公共資源,在目前社會糾紛爆炸式增長的狀況下調解型程序的適用能夠緩解資源緊張的矛盾;同時對當事人而言可以縮短解決時間、節約糾紛成本。但此點并不絕對,例如訴訟中的調解仍然存在占用大量司法資源、久拖不決的情況。整體來看,調解型程序更多的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其主要目的是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及時、有效地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體現了民事訴訟制度的權利保護和解決糾紛的目的。
因此,可以認為:調解型程序和裁判型程序所持的立場各有不同,因而所突出的民事訴訟的目的也有所差異。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大量糾紛的不斷增加令法院已經不堪重負。片面地弘揚法治建設強調完善訴訟機制的做法并不可取,試問訴訟機制再完善如何能應對如此龐大的糾紛量?即便能夠應對,但在漫長的完善過程中當下的矛盾如何解決?理解法治不僅僅需要從立法、司法者的角度考慮如何建立系統規范的法律體系,還要樹立和強化公民的法律意識與道德素養,后者才是依法治國、建立法治社會核心目標。統治階級制定民事訴訟制度的根本在于更好地保護私人權益、管理社會秩序,不論具體施行什么樣的程序只要能夠很好地實現這一目的都是可取的。
針對現階段我國情況而言,解決糾紛、化解矛盾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中之重,因此著力發展調解型程序的適用是很實際的做法。首先,訴訟作為最后救濟手段,在解決糾紛的方式中應控制其適用,防止當事人濫訴是一方面,同時也是出于提高司法水平、司法公信力的考慮;其次,調解型程序在我國更多的是體現在訴訟環節中,其作用并沒有充分地得到發揮和體現,亟待建立比之人民調解委員會適用更廣、更加有效的調解制度;再次,調解型程序的適用能夠在現階段緩和裁判型程序弊端所帶來的問題,且和仲裁相比在我國擁有更加廣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認同。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調解型程序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訴訟調解的制度性障礙等等,但是這些問題的出現正是由于制度的缺失和沖突造成的,②更加提醒了我們改革的迫切性。[5]關于一項程序規則的設立比實體法律規則更加依賴實證的檢驗,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永遠比止步不前更加明智。
注釋:
①此處“裁判型程序”而沒有用審判型程序或判決型程序,原因在于個人認為仲裁程序也應歸為此類(如后文述),“審判”和“判決”不適用于仲裁中。但由于仲裁的爭議性較大,因此下文主要以訴訟程序為例來說明裁判型程序的特點。
②法院調解之所以出現了制度性障礙,也是因為對調解中“自愿原則”的破壞。
[1]江偉.民事訴訟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2]范愉.非訴訟程序(ADR)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50.
[3]范愉.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9-10.
[4]范愉.ADR原理與實務[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312.
[5]廖中洪.民事訴訟改革熱點問題研究綜述(1995-2005)[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