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波
(華南農業大學 貴州 遵義 563000;中山大學 廣東 廣州 510275)
中華自古即為禮儀之邦,但是普通群體,甚至在知識文化水平較高的大學生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文化思想史學家劉夢溪先生曾撰文指出:“晚清以來百年中國的文化處于艱難的解構與重建的過程之中。這其中的問題多到不知凡幾,但最為人所忽略也是最重要的,是代表一個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禮儀問題。中華民族號稱禮儀之邦,但百年來西潮沖擊、傳統解體,我們越來越少了承繼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諸種禮儀,包括怎么吃飯,怎么睡覺,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談話,基本上都處于失序狀態。”[1]“禮儀之邦”出現的禮儀失落問題,不能不使人感到憂慮。
伴隨著我國走向世界腳步的不斷邁進,禮儀形象作為個人形象的重要內容以及組織形象、國家形象的重要表現形式的觀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和接受,如何培養、提高青年學生的禮儀素質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并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進行探索與嘗試。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呼吁禮儀教育走進大學校園的聲音開始出現。1994年在《中國大學生》第6期上,刊載了一篇山東大學韓兆林同學《開一門禮儀課如何》的文章,他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和禮貌程度也應該邁上一個新臺階。遺憾的是,至今在我們的各級學校里還沒有設置專門系統的禮儀課程。因此,普及禮儀常識顯得十分迫切。所以,提議大學里開設一門禮儀課。”這種呼聲很快引起了社會的共鳴和思考,并積極討論大學與禮儀教育的關系[2]。這種呼聲得到了教育界的及時回應,填補禮儀規范教育的教材——《大學禮儀概論》,由原煙臺師范學院孟繁融、王波、喬萬敏、李衡眉主編完成,于1995年在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了。首都部分高校、科研和新聞單位的專家學者30余人參加了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的出版座談會,與會者均認為該書的出版非常有意義。[3]這種呼聲并進一步得到認同,有人說:“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具有較高文明程度的階層,其特殊的位置和身份,更有必要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建設者。基于此,禮儀教育應該盡快走進大學校園,成為大學生的修業內容。”[4]
不過,雖然我國對大學禮儀教育問題越來越重視,禮儀教育大踏步走進大學校園、進入課堂,但當代大學生禮儀修養還是存在著與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對稱的情況。大學校園中有很多不知禮,不文明的行為,一些與禮儀相悖的行為屢屢侵襲和影響青年大學生,使大學生心靈在潛意識中受到腐蝕。人們在提倡禮儀教育的同時,也開始認真反思禮儀教育實效令人失望的原因。這其中有:家庭禮儀欠缺、學校教育不足[5];禮儀教育渠道偏窄,知識偏少;大學生的禮儀選擇呈多元化態勢;大學生的禮儀修養程度偏低;教師的自身禮儀欠缺;研究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專業人才偏少[6]等等。總之,在理論研究、業務指導、社會氛圍、人們的自覺意識等多方面嚴重滯后,甚至很多環節依然處于真空狀態。
至于怎樣改進大學禮儀教育實效的問題,有人提出應該重視禮儀教育,建立起完整的教學體系,明確教學目的,系統、完整教學內容,從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上完善禮儀教育。擴展禮儀教育的廣度和深度,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禮儀活動,制定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規章制度[7]。還有人認為應該營造良好的禮儀氛圍,利用重大典禮深化教育,發揮網絡平臺的教育優勢[8]。也有人注意到高校教師的禮儀修養問題,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他們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學校培養的大學生的形象。因此,高校教師應重視公關禮儀的知識,從儀表、舉止、表情、言談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自身禮儀修養,塑造大學教師的應有形象[9]。也有人從大學校園禮儀文化建設入手,注重各種典禮上的儀式規范和在校園內不同場合所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正確處理好校園中的各種人際關系,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遵循一定的交際禮儀規范,以此實現大學禮儀教育目標[10]。可以說很多觀點對大學禮儀教育是頗具啟發功效,并具有現實意義。
關于大學禮儀教育的改革,很多人不乏現代禮儀與傳統禮儀結合的觀點,人們承認傳統禮儀文化有重要價值,中國傳統禮儀的精華可以作為當代新禮儀建設的思想資料。中國傳統禮儀教育的成功經驗對于改進和加強當代青少年的文明禮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11]。因此要大力倡導和弘揚優秀傳統禮儀文化。
學界對傳統禮儀的研究非常之深入,對中國古代禮儀教育的歷史淵源作了梳理,“早在公元前21世紀—11世紀的夏、商兩代,禮儀就很盛行。到了西周,周公在沿襲過去禮儀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周代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制禮作樂。到了春秋時代,產生了教育家孔子,他一生積極提倡禮儀及其教育。在以后長達兩千年的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儀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分析禮儀教育在古代受重視的原因,“由于禮儀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代表著國家的整體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協調社會矛盾、安定社會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禮儀教育受到歷代當政者和教育家的重視。[13]”對古代禮儀的內容、教育經驗及成功之處進行了研究總結,戴龐海指出西周禮儀教育:“早在滅商之前就開始了,滅商后又進一步系統化、制度化,其形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其特點主要有:王室高度重視,從娃娃抓起,家庭、學校與全社會共同參與,重視情景教育與實踐教育等。”[14]藍云甲等針對古代書院的學禮制度進行研究,其內容為:修學與講會之禮容禮儀;釋奠釋菜等祭祀禮典活動。書院之學禮教育的成功之處:書院祭祀系統代表著書院的道統與學統,在完成書院培養人材的目標、繼承傳播和發展傳統的儒家文化方面有著重要意義[15]。還有人對傳統禮儀的價值進行了探討,客觀務實的作了一體兩面的評價:“中國傳統禮儀,一方面存在著與現實生活相沖突的思想因素,如‘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等級觀念和‘三從四德’為中心的男尊女卑觀念,同現代的民主、平等觀念格格不入,應當揚棄;另一方面,傳統禮儀中辭讓、中和、敬老、尊師、誠信等觀念,與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禮儀是一致的。[16]”
以上研究,對古代禮俗儀式作了充分的理論探索和客觀定位,為批判傳承作了認真的前期準備,是非常有價值的成果,從而開啟了現代禮儀與傳統禮俗儀式結合的現代禮儀教育的新道路。
傳統禮俗儀式,指古代社會的禮通過民間習俗表達著自己精神原則,民間習俗吸取禮制的周密形式,制定規范與調適民間家族社會條例成規的禮儀程式。其在民間和官方上行風行,通過一定的嚴格和規范的形式來體現它的宗旨,個體參與其中可以感受其嚴肅的氛圍和莊重的陳設,在儀式中凈化自己的靈魂、反思自己的言行,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最終實現造就理想人格,培養和諧人際關系的目的。傳統禮俗儀式一般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為節日禮俗儀式,節日是相對于日常而言的,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古人通過對天候、物候和氣候的周期性轉換觀察和把握之后逐漸形成的,包涵了一系列適應自然環境、調諧人際關系、傳承文化理念的禁忌、慶祝、儀式、娛樂等活動項目。其二為人生禮俗儀式,指圍繞著人的生命歷程中的關鍵時刻或時段而形成的一些特定的儀式活動,其總目的是標記或幫助人們成功或順利地度過這些關鍵時刻,完成人生角色的轉換。這里對傳統禮俗儀式現代價值的探討,以此兩部分為中心展開,主要側重于儀式秩序和社會規范功能。
(一)節日禮俗儀式。傳統節日主要包括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由一系列的儀式和規則構成,以春節為例,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亞洲許多國家也有這一節俗。春節原稱元旦、元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此節,是中國諸節之首,就是今天到了過春節的時候,在外地生活的人們,也會紛紛放下工作,奔回父母身邊,共享天倫之樂。中國人過年的禮儀很復雜,一進臘月門,過年的氣氛便一天濃似一天。從宋代起,臘月初八吃臘八粥就成了百姓們的習俗。喝了臘八粥就安排好日子掃掃塵埃,家家戶戶把房子內外清掃得干干凈凈,把家具衣物洗滌得新新嶄嶄,以示除舊迎新。民間還有送灶神的習俗,通常是提前準備一些祭品,祭祀完畢之后,將灶神請下,到除夕日再接灶供奉。送灶,在一些地方也稱過小年,要燃放鞭炮,有吃餃子和年糕的習俗。除夕,又稱大年夜,時在農歷十二月的最后一天,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擺天地桌,供奉家祖和神靈,在室內貼年畫,在大門上貼春聯,并在門楣上掛門錢。除夕夜,家家守歲不睡覺,到了晚上零時,由家長將新灶神像貼好,于像前放些貢品,意思是把灶神從天上接下來了。守歲和年夜飯,是春節的重要內容,零點時分辭舊迎新鞭炮聲響起,滾滾沸水的餃子或湯圓,熱騰騰地端了上來,全家人辭舊迎新,共慶新的一年開始。除夕過后,人們相見要互致問候,俗稱拜年。春節中有許多避邪求吉的習俗如貼門神、燃爆竹、除塵、送窮以及春節前夕進行的儺舞等,也有很多禁忌如忌勞作和忌說不吉利的話等。節日的程序安排、必備的致禮器具、一定的禮辭及禁忌等,共同構成了節日禮俗儀式的內容。
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中華傳統節慶文化,以其內容繁多、異彩紛呈的民俗禮儀活動,持久而牢固地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也以有形的形式無行中培養了中國人的家庭觀念、規則意識和民族認同。關于傳統節日的作用,國家大政方針早就對此有過明確的規定,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對于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其中就有“要善于結合傳統節慶日、重大事件和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開展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特別設立的委托項目——《弘揚節日文化研究》的專家指出:“青年學生是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實現傳承的主要人群,其對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的接受狀況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能否實現良好傳承的關鍵所在。”[17]并提出具體的做法:創造各種傳統節日的社會參與平臺,引導青年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其對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的多樣性創意;啟動高校傳統節日教育,創立家庭與學校雙驅引導的傳統節日教育體制。在大量的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還得出學校和教師在利用傳統節日文化這個載體進行主題教育方面存在較大改進空間的結論。[18]
(二)人生禮俗儀式。人生禮俗儀式包括誕生禮儀、壽辰禮儀等、喪葬禮儀、宗教禮儀等。各種人生禮俗儀式伴隨著個體成長的各個環節而存在,每個人的一生,總是免不了要經歷著這樣或那樣的人生禮俗儀式。人生禮俗儀式的舉行,一方面標志人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另一方面也說明社會對個體的接受與認可。所以,“人生儀禮是將個體生命加以社會化的程序規范和階段性標志”[19]。人生禮俗儀式能夠有效的對人們的社會生活進行規范、約束和塑造,從而避免了道德的社會價值被“虛化”。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通過傳統的人生禮俗儀式來強化個體品德培養。比如婚禮,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生禮儀中的大禮。千百年來,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庶民百姓,對婚嫁禮儀都倍加重視。中國自古就有群體利益至上的觀念,因而也把婚禮的意義,解釋為兩姓家族之間的和好,對上夫妻同心協力,共同侍奉父母長輩,對下生兒育女,使后世得以傳承。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婚禮處處滲透著神圣性、莊嚴性。婚禮從議婚、迎娶、賀婚到婚娶的禮物用品、形式程序,均要求循規蹈矩。現代社會在傳承傳統婚禮的同時,改革程序繁瑣、禮儀復雜的陋習,摒棄舊式婚禮中的封建色彩和迷信成分,舉行高雅、文明、富有時代感的婚禮儀式。現代婚姻會因地區、文化交流影響的不同呈現出差異性,但大體可包括以下幾部分:第一,奏喜慶樂,同時鞭炮轟鳴,由專職的司儀宣布婚禮開始,新郎、新娘在鞭炮樂曲聲中步入宴會廳。第二,行鞠躬禮。新郎、新娘按司儀的安排行禮。向尊長和前輩親友一一行鞠躬禮,新郎新娘互相行鞠躬禮,一對新人向全體來賓行鞠躬禮。第三,尊長或父母講話。可由來賓或雙方親友中輩分、聲望較高的人即席講話,向新人致以良好的祝愿和祝賀。第四,新婚夫婦講話。第五,宴會開始。新郎新娘從主桌開始,逐席向來賓敬酒。
通過婚禮儀式的前后過程,達到禮儀教育的目的。必不可少的禮節活動;參加婚禮各方的表現:婚禮的操辦者認真充分的準備婚禮的前后事項,婚禮中新郎新娘禮貌地接待親朋賓友,面帶微笑、彬彬有禮,親切招呼、熱情迎送,做到大方、耐心、周到,參加婚禮的人衣著整潔,帶著歡快的心情、誠摯的祝愿、見證一對新人的結合;還有婚禮活動前后的一系列禁忌,如參加婚禮的賓客送禮最好在婚前送到,參加婚禮時,應穿著鮮艷明快、色彩亮麗但不花哨的衣服等。既在儀式活動、程序規范中養成秩序感、規范感,也收獲禮俗儀式的結果,在婚禮儀式之后,使一對新人重視聯姻雙方及家庭的結合,賦予婚姻神圣感、莊嚴感,使雙方珍視婚姻關系,共同完成婚姻之中的一系列責任,如夫妻恩愛、孝順父母長輩、養育子女、維系親朋關系等。
為使大學禮儀教育落在實處,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禮俗互動即現代禮儀與傳統禮俗儀式有機結合,是當今禮儀教育界應該思考的內容。傳統禮俗儀式自古以來即保持著植根大眾、面向凡俗的風格,從而堪稱為市井平民所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文化形態,易于為中國人的心理所接受。現代禮儀教育的內容與節日禮俗儀式和人生禮俗儀式的內容是相融的,可以有機的連接在一起,并與中國所處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相適宜。傳統的禮俗儀式本身就是規范化的一整套程序,任何一個生活在某一種禮儀習俗和規范儀式環境中的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傳統禮俗儀式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它能夠使人們直觀的學習掌握社會的基本道德要求與行為規范,又能約束自己的言談舉止,在為人處事等方面都會對照禮俗儀式的規范來要求自己,按照禮俗儀式的禮數禮節的具體要求,學會尊重他人,完善自己,提高道德自覺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成為內在修養良好,外在形象得體的現代公民。并且中國傳統禮儀教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式方法帶有普遍性,不僅在古代行之有效,今天仍然有實踐意義。
禮、俗之間的區分,如果借用文化學中的“雅文化”和“俗文化”或“大傳統”和“小傳統”,則可以“雅文化”和“大傳統”來說明禮制經典及規范,以“俗文化”和“小傳統”來比況傳統禮俗儀式。這里的禮俗互動,側重指雅和俗、大傳統和小傳統,換言之即正式與非正式、課堂與社會、理論和生活之間的互動。因為,“雅”與“俗”、“大”與“小”,從來都是互補共存的,共同承擔起傳承中華禮儀這一任重道遠的歷史使命。現代大學禮儀教育,既應該有禮儀來源的概說、歷史流傳演變的脈絡梳理、中西禮儀的比較、禮儀功能目標的分析,還應該有具體的上課修學時學生的禮容要求,教師教學時師生之間的詳細禮儀規定:學生日常的禮儀、問答的禮節、師生往來相遇的禮節等,將大學師生的日常言行教學活動等通通納入禮容禮儀等學禮規定的程序與范圍之類,周密無遺。教學活動依此儀規進行,自然會有條不紊,師生皆能養成良好習慣,在教育育人的同時,使學生養成以禮相處的習慣。最重要的還應該通過具體的、生動的、形象的民眾性、社會性儀式活動對學生進行禮儀實踐教育。
禮儀教育自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20]其教育弟子,平素所雅言者,詩書執禮,研習六經等典籍,按照禮的要求為人處事,“執禮”是學生學習的落腳點與歸宿。呂祖謙云:“古人為學,十分之中,九分是動容周旋、灑掃應對,一分在誦說。”[21]十分強調禮的實踐。基于禮儀教育自身的特性,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通過禮、俗互動實現大學禮儀教育改革:
(一)展示圖片。如在講授個人禮儀時,可以將個人參與禮俗儀式場合、休閑場合、家居場合不同的儀態用圖片展示出來,通過對圖片的直觀感受,對于不同場合的著裝、儀態儀表、入座位子有直接印象。還可以展示個人在參與禮俗儀式時標準的坐姿、站姿、行姿的圖片,看規范的禮俗儀式場合應該怎么坐立起行。學生在教學中逐步學會禮儀常識,并懂得如何裝扮出一個舉止大方、服飾得體、彬彬有禮的個體形象。
(二)播放視頻。就禮儀課而言,形象視覺非常重要。通過播放相關教學視頻,將禮俗儀式的全過程立體展示,生動形象地將參與儀式的所有個體的——儀容、儀表、言辭等呈現。組織學生課內外觀看、模仿,在教學過程中導入音樂伴奏,突出形體訓練的節奏感,將抽象的社交禮儀理論知識融入具體的情境中,既增大了教學信息量,又幫助學生感受、理解,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今天很多專業人士,像曾經擔任過諸如電影《孔子》,電視劇《后宮甄嬛傳》禮儀指導的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曉龍認為,戲劇表演專業形體課教學應注重對中國古代禮儀的教育,通過表演系形體課的課堂教學,在影視劇中以直觀外在的形體動作表達出來,最終使中國古代禮儀達到某種程度的普及[22]。相信有張曉龍等專業人士對影視劇禮儀的指導,今后涉及到古代禮儀的影視作品對古代禮俗儀式的展現會更尊重歷史,也有助于人們對傳統禮俗儀式在稱謂禮俗、婚禮、喪葬禮、宴客禮、尊師禮、祭祀禮、朝會禮和乘車禮儀等方面的了解,更能夠獲得國人當然包括大學生群體對傳統禮俗儀式的認可和部分學習、仿效。
(三)體驗和參與民俗展演。教育界早就注意到禮儀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在施教的時候,比較注重學生的實踐與參與。在理論論證中,從學理上對具體的禮俗儀式,如成年禮在青年禮儀教育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23]。在教學法中已經提出實施模擬演示,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的教學法[24]。具體如零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將課內活動向課外延伸,組織學生擔任校內外各項活動的禮儀先生、禮儀小姐,鍛煉他們參與社交活動的禮儀能力和自身的禮儀形象設計能力,校內的大型活動盡量讓學生參與其中,通過這些活動,極大鍛煉了學生的能力[25]。所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帶領學生去觀看或者直接參與體驗一些尚未消失的禮俗儀式。傳統節日禮俗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年四季的時空之中,不失時機地向人們傳遞著其所負載的文化理念;而且一個人從小到大,總要年復一年地接受著傳統節慶中文化內涵的洗禮和熏陶。傳統人生禮俗儀式在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或隆重、或輕忽的度過,但卻千遍萬遍的看過他人人生關鍵時刻的一系列儀式展演,在這種民間的、地方的、節慶的無所不在的禮俗儀式的包圍、簇擁下,也會不知不覺中形成固定的禮儀行為。
現代教育學十分強調“情知教育”、“愉快教育”,要求寓教于樂,以便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和功效。而節慶禮俗儀式和人生禮俗儀式,多數恰恰是在愉快歡樂的氛圍中得以實現的,易于為民族情感所接受;從生活入手,易于養成,易于操作運用。寓傳統禮俗儀式于現代禮儀教育中,既能深入人心,又能流傳不綴,有助于歷史的延續;有助于大學生禮儀素質的提高,有助于整個社會風尚的改進;有助于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確認識禮儀教育不等于西方禮儀教育;還有助于科學地弘揚地方禮俗、民間禮俗,規范社會秩序,增強民族認同和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劉夢溪.禮儀與文化傳統的重建[N].光明日報,2004-4-28.
[2]理宜.時代的呼喚與歷史的反思:大學亟需禮儀教育[J].齊魯學刊,1995(4).
[3]周勝良,姜茂徐.專家學者座談《大學禮儀概論》[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96(2).
[4]袁靈芬.禮儀教育應走進大學校園[J].渤海學刊,1998(2).
[5]葛仲夏.大學生禮儀教育缺失的現狀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8).
[6]王宗源.中華禮文化與大學生禮儀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導師:趙軍華,2008.
[7]穆廷云.對當代大學生禮儀教育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8).
[8]王宗源.中華禮文化與大學生禮儀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導師:趙軍華,2008
[9]龔鷹.論高校教師的禮儀修養[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4).
[10]顧希佳.試論大學校園的禮儀文化建設[J].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0(5).
[11]張良才.中國傳統禮儀教育及其現代價值[J].齊魯學刊,2000(4).
[12]許啟賢.論中國古代禮儀及其教育[J].中州學刊,1994(2).
[13]張良才.中國傳統禮儀教育及其現代價值[J].齊魯學刊,2000(4).
[14]戴龐海.略論西周時期的禮儀教育[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15]藍云甲,張長明,易永卿.論中國古代書院的學禮制度[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16]楊樺.基于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大學禮儀教育意蘊[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17]耿波.當代中國青年學生接受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的現狀與對策報告[J].藝術百家,2012(4).
[18]《弘揚節日文化研究》課題組.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現狀與發展對策[J].藝術百家,2012(3).
[19]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56.
[20]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668.
[21]陳谷嘉.中國書院史資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8.
[22]張曉龍.古代禮儀進入戲劇形體教學之探索[J].大舞臺,2009(1).
[23]平章起.成人儀式·倫理·青年教育[J].道德與文明,2001(2).
[24]許海麗.高校《社交禮儀》課程教法初探[J].遼寧師專學報,2004(3).
[25]蔣璟萍.關于“禮儀”活動課教學方法的探討[J].零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