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欣 秦宏毅
(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4)
輿情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輿情是指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簡而言之,輿情就是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1]廣義的輿情通俗講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會各階層民眾對社會存在和發展所持有的情緒、態度、看法、意見和行為傾向。[2]筆者從廣義和狹義上認同輿情的靜態含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輿情瞬息萬變,呈現出一種動態地、不斷變化地過程。因此,筆者認為網絡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時間和空間內,多數民眾通過網絡等媒介,隨著某一特定事件或人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在不同階段產生和持有不同的態度和觀念,發表帶有一定傾向性、影響力的言論。而高校網絡輿情是指師生通過校內外網絡平臺接收信息,并且運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對信息進行較為集中的反映,對高校各方面產生動態地、不斷變化地影響。
高校網民群體以學生為主,教職工為輔,高校網絡輿情除了具有網絡輿情的共性外,還有自身的群體特點。第一,主體可控性。高校網絡輿情的生力軍以學生為主,高學歷,高智商,年輕富有活力,充滿個性,網絡載體運用熟練,上網時間長,參與性強,好奇心重,認知能力有限,可塑性強。在鐵打的學校,流水般的學生中,由于主體的定性不強,關注焦點的熱情持續程度容易隨著新熱點而逐漸褪化,可控性相對而言較強。第二,客體校園性。客體內容主要集中在關注時事政治、社會民生等熱點問題;有關師資、教學、教育、校園文體娛樂活動、校園安全和突發事件等學校動態;以及自身學習和特定年齡階段表現出來的身心發展問題。第三,載體DIY性。師生通過微媒體、手機媒體等移動網絡設備參與輿論,在網絡空間“DIY”式的“自編自導自演”——既可以扮演輿情的制造者發布信息,又可以成為“輿情領袖”,帶領其他師生共同參與輿論,傳播信息。
高校網絡輿情生成在內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在產生發展的演化生命周期中逐漸形成一種模式,催化網絡輿情走向惡性循環。
話題是網絡輿情產生的最基本要素。一個普通的茶余飯后的閑聊話題通過網絡“一傳十,十傳百”,每天在網上不停的被提及,在傳媒和公眾持續關注度中,最終演變為網絡輿情事件的話題。高校師生會針對話題引申出來的各種寓意,激發自身興趣,由此及彼地聯系自身利益,在某種心理暗示下,不斷地跟貼或者轉帖,該話題就把網絡輿情從無到有,在不知不覺中就生成了。師生由于長期處于校園之中,接觸群體比較固定單一,對看似平常而飛速傳播的話題缺乏一種危機意識,沒有意料到事態發展的嚴重性。此時,高校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都處于干預意識尚未覺醒狀態,難以預料事態的發展和如何進行監控。
隨著校園熱議話題的討論不斷深入,在師生發表自己意見的互動過程中,慢慢出現一個人或者一群人憑借自身優勢和觀點突出,成為“輿情領袖”,給更多人“洗腦”,不停地“發帖—灌水—加精—置頂—跟帖—回帖—點擊看帖(網絡用語)”。由于部分師生對話題缺乏理性認識,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感性認識處于支配地位。加之傳媒的有意介入,憑借專業能力和資源,對網絡群體性事件進行深入挖掘,和部分執著于真相的網民一起“福爾摩斯”。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追蹤,使網絡輿情“二次事態”擴大化,每個人都像拿著一把放大鏡。此時,這些“領袖團體”異常活躍,成為校園論壇上的精英,代表著校園網絡空間的最強音。當少數正能量無法挽救局面的時候,認知能力較弱的師生容易跟隨“輿情領袖”,做出非理性的沖動行為,甚至有可能發展為突發性傷害事件。因此,也有學者形象的將該模式比喻為“爆米花模式”——“玉米在逐漸高溫下內部結構承載巨大的壓力,當達到一定溫度時便從里到外改變了形狀,內部的實心狀態被催發為白色花瓣,反應了事務的突變形態。”[3]在輿情危機中,高校管理員大部分屬于非專業人員,無法及時快速地進行管理和控制,監督干預失效,強行制壓失靈,無法穩定局面,致使網絡輿情破壞力達到最高。這是容易出現高校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的管理盲點。
隨著事件真相的不斷明朗化,相關部門出面調解,高校輿論壓力逐漸減小,師生逐漸恢復平靜和理智,參與網絡輿論的熱情開始淡化,直至被新的話題吸引,周而復始的開始下一輪網絡輿情的生成。這種“網上網下”的網絡輿情規律,循環于虛擬世界和現實社會中,師生的情緒此起彼伏,就像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可能爆發新一輪的輿論風暴,留下后遺癥。而高校的干預系統在整個網絡輿情生成過程中,沒有發揮自身的功效作用,在隨著事態周期性的消失后,沒有及時調整改進干預機制,防患于未然,進行未雨綢繆。這種疏忽就會在下一輪的網絡輿情生成中繼續失效,最后產生疲憊效應,任由校園輿情的惡性發展。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高校網絡輿情重在形成之初就開始防患于未然,若是待輿情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再采取應對補救措施就得不償失了。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強調“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政策。網絡輿情也應該以干預為主,補救為輔,樹立良好的干預意識,完善干預系統,健全干預機制,促使網絡輿情走勢文明化、理智化、健康化,從而促進網絡輿情的生態良性發展。
在現代網絡輿情錯綜復雜的局面下,高校亟待增強校園網絡輿情干預意識,建立適應本校網絡輿情干預的法制法規,培養一批專業的校園輿情管理人員,鼓勵師生根據專業能力和本校輿情特點自主研發校園輿情監測技術和預警系統。實行實名制網民登記,建立輿情監控隊伍,及時匯集分析信息,提高輿情敏感性,正確評估預測發展態勢、動向、結果,對有傾向負面發展的苗頭問題,利用校內官網,發布權威新聞,馬上正面予以澄清和克制。用戶進行實名追蹤,責任追究,特別是對“輿情領袖”的監控追蹤,安撫師生情緒,維護網上秩序,避免事態惡化,穩定校園正常秩序和安全,維護學校聲譽和師生權益。高層管理者把校園輿情資源的建立與維護、生態效益、影響危害納入學校發展評估體系,建立體現網絡輿情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加強網絡輿情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師生認知辨析能力,自覺防御能力,維護和諧穩定能力,形成良好的校園網絡文明風尚,營造愛護校園網絡環境的良好風氣。
高校除了培養一批專業的管理人員,還可以根據“以人為本”的工作目標,培養一批社會責任感強的骨干學生成為正能量型的“輿情領袖”,對抗專門散布負面輿情,煽動民意的“輿情領袖”。網絡輿情生態文明,離不開法制的規范和網民的理性參與。高校充分發揮他們與其他同齡學生“習相近、性相吸”的特點,用自己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生活觀、網絡觀影響廣大學生,引導學生理性討論問題,合理表達意見,加強網絡倫理道德自律。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求同存異,集聚較高的認同度,巧妙淡化討論焦點,影響輿情走向,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同時,要培養學生敢于承擔責任的義務,除了表達權還要敢于對一些錯誤言論、思潮給予批評,及時糾正錯誤信息,為科學引領網絡輿情奠定基調。
在干預的整個過程中,僅靠監測預警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通過面對面的對話交流,做好網上網下的宣傳、疏導工作。開設“校園輿情”專欄,對國內、校園的相關輿情及時報道,鏈接國內專家評論網站,利用專家話語做正面宣傳。邀請當地輿情監測管控機構的專業人員到校講學,適時引入權威、客觀、中立的第三方機構,彌補學校的非專業性質,加速校園網絡負面輿情的消解。在校園心理健康中心,開設網上專欄和開通熱線電話,從心理學角度開導師生,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面對校園輿情。利用手機媒體建立校園手機報,傳播網絡輿情防范知識。管理人員再依據訂閱量的消長和定時回訪,及時調整方案,完善內容,防范輿情危機。團學組織通過自身優勢,開展一系列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用正能量引導網絡輿情的良性發展。高校還可以舉辦讀書活動月,鼓勵師生閱讀有關網絡輿情的書籍,例如《說什么、怎么說——網絡輿論引導與輿情應對》,這是互聯網業界資深人士蒲紅果撰寫的國內第一本全面講解互聯網輿論形勢和引導實務的綜合性普及讀本。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還可以動員周圍的師生共同參與校園網絡輿情的管理與維護。
二級學院的輔導員也是最了解和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的,他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多關注網絡輿情,熟悉網絡輿情,定期參加學校培訓,學習管理經驗,不定期給學院師生反饋和引導。同時,高校可以把網絡輿情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校本教程,使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給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成立校園網絡輿情模擬監測引導實驗室,鼓勵學生參加課程實驗,進行現場校園網絡輿情現狀模擬,切身扮演管理者、發布者、疏導者、輿情領袖等角色,通過師生之間的默契配合,使師生身如其境,從正反兩面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對待處理網絡輿情,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籬笆三個樁”。高校網絡輿情干預除了網上干預還需更多的網下干預,否則容易“紙上談兵”。要想師生更好地參與到高校網絡輿情的干預中,就需要讓師生走入社會,了解民生,體察民情,體驗黨政企事業團體的網絡輿情動態,共同處理社會網絡輿情。2013年1-2月,江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發展報告”研究團隊對全國12省48個城市的2436個網民就“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評價、對官方與非官方信息的信任程度、負面輿情信息下行為的理性程度”等問題展開了調查,了解網民參與輿情的行為,分析其理性程度,再提出切實可行的引導建議。如今,“美麗中國”、“中國夢”等宣傳活動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高??梢栽谛@網設立專欄,還可以與當地基層政府建立實踐基地,在開展黨團活動中協助政府部門對門戶網站進行輿情引導,正面宣傳活動進展,允許網民網上留言,打造一個網絡民情通道;協助政府管理人員搜集分析反饋輿情,及時解決當地民眾反映的相關問題,疏導網民情緒,讓師生切實成為政府的后備力量,把社會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給校園網絡輿情提供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
高校如果只在校園內部進行網絡輿情干預工作,收效是有限的,若能借力助力,高校之間強強聯合,對正面加強網絡輿情的干預會事半功倍。另外,高校還應積極與地方政府、公安、網絡管理、媒體等部門建立實時聯動合作機制,共同打擊校內外的負面網絡輿情危機,共同抵御網絡犯罪。例如,共同開設“網絡社會責任論壇”,達成共識,遵守“七條原則”——(一)法律法規底線;(二)社會主義制度底線;(三)國家利益底線;(四)公民合法權益底線;(五)社會公共秩序底線;(六)道德風尚底線;(七)信息真實性底線。
[1]王來華.輿情研究概論——理論、方法和現實熱點[M].天津:天津科學出版社,2003:32.
[2]中宣部輿情信息局.輿情信息工作概論[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6:6.
[3]劉建明,紀忠慧等.輿論學概論[M].中國傳媒出版社,2009:60.
[4]杜坤林.高校網絡輿情生成機制與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7):102-104+60.
[5]劉京輝.校園網絡輿情生成與應對機制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139-141.
[6]杜坤林.“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生成與干預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6):76-78.
[7]何碧如,何堅茹,孫福順.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網絡輿情干預機制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2(0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