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政法系,甘肅合作 747000)
民族團結教育融入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途徑
肖燕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政法系,甘肅合作 747000)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承載著民族高校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任。結合教材內容的四個重點部分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國家觀和民族觀,可以有效加強民族高校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
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民族團結教育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承載著民族高校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任。基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時數有限、教學內容豐富的現實狀況,作為此門課程的主講教師應將民族團結教育的相關內容有機融入到教材相關章節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凸顯民族團結的基本要求,引導學生首先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同時強調愛國主義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崇高精神,現時代的愛國主義就是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從黨和國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及相關法律制度極大地推動了民族地區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的現實案例,說明民族團結有理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和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將正確的國家觀和民族觀樹立于民族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之中。
民族團結教育首先從社會意識形態的高度教育學生,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能夠引領全體人民為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各民族繁榮昌盛而不懈努力。民族高校學生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加強自身修養、錘煉優良道德品質的根本指南,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指引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始終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行為規范,不斷提高個人思想政治素質,將個人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與社會責任、歷史使命聯系在一起,使自己迅速成長為加入社會主義建設和推動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的可靠接班人。
民族高校學生應該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因為它不僅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是指導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實現自身解放的強大思想武器,它代表著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用科學的理論指導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爭取自身解放,并走上發展自身的道路。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是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落后、科技文化進步緩慢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導致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狀況落后于全國一般水平,甚至有的少數民族還處于農奴制社會,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歷史使命。新中國成立之后,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指導之下,黨和國家進一步加強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打破舊有的森嚴等級制度,各民族人民平等地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憲法保證了社會主義國家公民平等享有各項基本權利。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政治、科教、文化、衛生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
這一切都證明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指導之下,各民族的基本權利才能夠得到保障,只有各民族團結一致才能走上共同發展的光明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引導民族高校學生的思想,使少數民族學生自覺地將個人成長和各少數民族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將各少數民族的發展寄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中。
愛國主義是個人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情感,它反映的是個人與國家之間的依存關系。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愛國主義始終是動員和鼓舞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愛國主義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召喚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侵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56個民族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并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這也是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的集中體現,通過學習引導學生懂得中華民族精神是深深植根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優秀文化傳統,它是維系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也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要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錯誤思想,樹立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的思想。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各民族在社會發展中的差距正在進一步縮小和消除,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和建設者,因此當代愛國主義的主題是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這也是當代愛國主義的靈魂和目標,愛國主義是與擁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相一致的。
民族法律法規包括各民族人民共同遵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及各自治區、自治市制定的民族區域自治的相關法規、條例等。在我國《憲法》序言中明確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現階段確立的民族關系是平等、團結、互助的,這一關系繼續加強。同時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以及任何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行為都是禁止的。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也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國家統一領導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解使學生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精神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繁榮發展的原則,自覺遵守我國憲法和其他法律法規中規定的“堅持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基本原則。
除基本法律法規介紹外,還可以適當加入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首先指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我國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機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并協調發展,各民族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得到進一步發展,逐步走向了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共同享受國家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果。其次,要明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民族關系的本質。各民族不論人口規模多少、歷史發展長短、社會發展程度如何都一律是平等的,要以“三個離不開”的思想為指導正確理解民族關系。最后,提高各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是實現中華民族發展的重大使命,也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和延續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個民族的重要特征。56個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與匯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精神。國家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支持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在憲法和相關法律中規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大力發展民族地區教育事業,促進各民族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發展。
[1]吳潛濤.正確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學含義[J].教學與研究,2010(4):7.
[2]奔廈·澤米,吳宇.新時期的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及其路徑選擇[J].西北民族研究,2011(3):231.
[3]張昌羽,錢珊.少數民族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芻議[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52.
[4]謝忠,蔡文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式”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78.
[5]詹先友,楊繼軍.藏區高等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途徑與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2014(1):45.
編輯∕岳鳳
肖燕(1982-),女,漢族,甘肅敦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