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丹巴古碉相關問題探究

2014-04-09 06:57:42陳學義陳卓玲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建筑

陳學義 陳卓玲

青藏高原的碉樓主要密集地存在于以下兩個大的區域:一是處于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脈地區;二是處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區。橫斷山脈地區的碉樓主要分布于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冕寧、鹽源等縣以及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的江達縣等地。青藏高原南部的碉樓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區的林芝、山南和日喀則地區[1]。位于橫斷山脈藏彝走廊地區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相匯處的丹巴,歷史上及現今都以碉樓分布最密集、數量最多而被譽為“千碉之國”。丹巴不僅僅是因為碉樓眾多引起人們關注,更主要的是丹巴與大渡河上游碉樓的起源密切相關。石碩先生在《青藏高原東緣的古代文明·青藏高原碉樓分布所對應的若干因素探討》一文中論述青藏高原碉樓主要分布在“依山”和“近川谷”的自然環境中,與石砌房屋分布區域呈現對應關系,得出“‘依山’和‘近川谷’當是古代碉樓修建地區的一個基本的自然環境條件。”“石砌建筑技術的傳統則是產生碉樓這一獨特建筑形式的文化與技術前提[2]。”石碩先生在這里實際上闡述了碉樓產生所必需的基礎與條件。丹巴地處青藏高原高山峽谷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中路罕額依遺址揭露出的石砌房屋所展現的高超的石砌技術,具備了碉樓產生的必需的自然基礎與技術條件,丹巴地區極有可能孕育出碉樓這一獨特的建筑,成為大渡河上游碉樓發源地之一。2004年楊嘉銘先生推斷丹巴“中路一帶極有可能就是四川西部藏羌地區高碉文化的發祥地[3]”。楊先生是提出川西高原藏羌地區碉樓發源于丹巴的第一人。

筆者1990年曾數次到中路罕額依遺址發掘現場考察,考察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聯合考古隊組長陳祖軍先生對遺址的情況作了詳細介紹。筆者試圖依據考古發現、文獻資料及實地考察材料對大渡河上游碉樓產生的原因、發源地、年代作初步的探討。

一、丹巴碉樓最初的原始形態及產生的年代

青藏高原碉樓產生的年代久遠,史籍中有關碉樓產生的年代無記載,碉樓究竟產生于何時,確有探討的必要。藏彝走廊地區碉樓最早的記載見于史籍《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書中記述東漢時岷江上游的冉駹夷時記載:“累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為邛籠”。邛籠即碉,證明東漢時岷江上游已有碉存在,距今2000年。這是史籍中記載的有關碉的較早年代。石碩先生指出:“碉見于記載的年代并不能等于其產生的年代。根據史籍的記載,冉駹夷存在于岷江上游地區的時間至少可以上溯到秦代或更早……碉即‘邛籠’產生的年代很可能要早于東漢。”[1]徐學書先生根據文獻記載,結合現代羌族《羌戈大戰》的歷史傳說,結合嘉絨人的古老傳說,相互印證,得出系西漢中期岷江上游的冉駹夷人為抵御南下的羌人而修筑[4]。從考古發現來看,最早原始形態的碉樓建筑出現的年代早于兩漢時期,石碩先生關于碉樓產生的年代很可能要早于東漢的推測無疑是正確的。

根據《丹巴縣中路鄉罕額依遺址發掘簡報》所公布的材料,遺址的文化堆積層分為12層。發掘者通過對典型陶器的分析、對比,將遺址分為三期。地層的第10、11、12層為第一期;地層的第6、7、8、9層為第二期;地層的2、3、4、5層為第三期。第三期共測定了7個碳十四年代數據,其中除1個數據的年代明顯偏早以外,其它6個數據均以第三期較早的地層和遺跡單位所出標本測定,年代大致為距今3800-3200年。第三期最晚的地層單位中出土有與岷江上游石棺墓晚期中的雙大耳罐相同的器物,雙大耳罐相同的器物出現的年代約在西漢武帝前后。因此,第三期的年代大致為距今3800-2000年之間。中路罕額依遺址發掘簡報有關地層堆積的描述中提到:“第6層……此層下壓有F2疊壓并打破第6層。”說明F2建于第6層。至于發掘簡報中提到的第三期較早的地層,顯然就是指第5層。F2位于第三期較早的地層,又是第三期較早的遺跡單位,而第三期所測定的年代是從典型房屋F2、F7、F5、F6中采集的碳素標本測出的,所以F2、F7的年代亦應在距今3800-3200年之間[6]。另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聯合考古隊組長陳祖軍在《丹巴縣中路遺址1989-1990年度發掘情況簡介》中介紹:“遺址中已知的年代是第2號房子填土中木碳經碳十四斷代測出的,其年代為距今3500年左右,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商代前期……”①此簡介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聯合考古隊組長陳祖軍執筆。碳十四測定中路罕額依遺址中的第2號房屋F2的年代為距今3500年左右,從考古年代學來判斷,這可能就是中路罕額依石砌碉樓最初的原始形態的大致年代。

碉樓是多層樓層的高大石砌建筑,中路罕額依遺址中的F2、F4只是碉樓最初的原始形態,與完整的碉樓相比相去甚遠。在此基礎上還需增加樓層,增加高度,完善防御設施。這之中需解決許多石砌建筑的技術難題,其過程是長期緩慢的。盡管如此,距今2800年左右,大渡河上游極有可能出現完整的碉樓,大約在距今2500年前后,以丹巴為源向東、向北、向西擴展。其依據為青藏高原“現有的碉樓除極個別在底層開設碉門外,大多都在2-4層設置碉門,碉門距地表往往高達5-10米。”這與中路罕額依遺址中的F2、F4的結構相似,證明與中路罕額依遺址最初原始的碉樓形態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其向北、向東擴展的路線是沿大、小金川河谷。大金川河畔的丹巴縣聶呷鄉甲居三隊班瑪柯家的家碉甲居卡碉,高三十余米,有十三層。第一層至第八層,每層系用石片階梯上下;小金縣沃日鄉小官寨碉上部亦用片石階梯上下。這與中路罕額依遺址中的F2的片石階梯砌筑方式相同,為碉樓沿大、小金川向北、向東擴展提供了線索。

二、丹巴中路新石器時代遺址、石棺墓葬、碉樓之間的內在關系

碉樓是青藏高原古老、獨特的文化遺存,石棺葬是新石器時代后出現于青藏高原地區一種普遍的考古墓葬遺存,兩者的分布區域重合。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相匯處的丹巴縣中路碉樓密布的臺地上,不僅發現了數量可觀的石棺葬,還發現了有大量石砌房屋基址的罕額依新石器時代遺址。碉樓、石棺葬、古遺址三者重合一地。在青藏高原碉樓與石棺葬分布區重合的現象非常普遍,而碉樓、石棺葬、古遺址三者重合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從青藏高原目前來看是非常罕見的,暗示了三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系。

石棺葬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林芝、山南、日喀則等地區;東南部的橫斷山脈地區。橫斷山脈地區石棺葬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地區;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流域地區;雅礱江上游及其支流鮮水河地區;川、滇相毗鄰的金沙江中下游地區[4]。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位于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相匯處的丹巴縣境內的中路鄉、梭坡鄉、半扇門鄉臘月山村、巴底鄉、聶呷鄉、東谷鄉、水子鄉、岳扎鄉納頂村、章谷鎮白呷依等鄉、村,相繼發現石棺墓。

長期以來,中路一帶民間流傳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在遙遠的古代,中路的罕額依、克格依、幾卡依村從東至西是一條繁華的街道,人口眾多,地下埋葬大量的石棺墓,數量達到上萬座。多年來這一傳說未引起任何人的重視。1987年夏,甘孜州文物普查隊在中路鄉罕額依村發現分布范圍大、埋葬方式特殊的石棺墓群。翌年秋,四川省文物普查辦公室派員復查,在罕額依村發現了古代文化遺址。1989年至199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中路罕額依遺址進行發掘。該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主體部分在罕額依村剎拉科寺所在的臺地上,遺址中及其外圍有大量石棺墓分布,遍及中路鄉的罕額依、克格依、呷仁依、折龍等村寨。罕額依遺址不遠處的斷層上裸露出地面的石棺墓達50余座。石棺墓排列整齊,呈長方形,長1.7-2米,寬0.5-0.7米,高0.5-0.6米。也有近似正方形的,大約長2.5米,寬2.3米左右。中路石棺墓結構有兩種類型,其一為無底石棺,中路石棺墓也以無底石棺墓為大宗;其二為完整石棺,坑底和四壁襯鋪打制較規則的石板,上面再蓋上石板封閉,或坑底、上方及前后壁用石板,側壁用片石砌筑。

中路石棺墓沒有正式發掘,1989年至199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聯合考古隊在中路罕額依遺址發掘期間,征集到一些石棺墓中出土的隨葬陶器。1996年丹巴縣文化館在中路折龍征集到18件石棺墓中出土的隨葬品,主要是陶器①資料由丹巴縣文化館提供。。器型有飾羊頭的平底雙耳罐、四足菱口雙耳罐、飾羊頭三足雙耳罐、四足雙耳罐、單耳罐、四足罐、單耳杯、方口圈足單耳杯,高圈足單耳杯、飾乳釘紋單耳杯、四足提梁羊首壺、豆、圈足器。另有磨制石斧、銅手鐲等。

中路石棺墓出土的陶器飾堆塑羊頭平底雙耳罐、四足菱口雙耳罐、飾羊頭的三足雙耳罐、四足雙耳罐、四足提梁羊首壺等陶器的造型特征、裝飾風格見于青衣江上游寶興老場類型墓葬中[6]。中路罕額依遺址第三期最晚的地層第2層的石砌房屋F1中出土了一件飾漩渦紋的雙大耳罐,其造型與裝飾風格均與岷江上游石棺墓晚期的雙大耳罐相同。一件出土于F6的雙大耳罐與岷江上游石棺墓晚期的同類器也有相似之處[9]。飾漩渦紋菱口雙耳罐在青衣江上游寶興老場墓地中與帶足雙耳罐、飾羊頭的雙耳罐同出。說明中路罕額依遺址采集的陶器與中路石棺墓出土陶器的造型特征、裝飾風格相同相似。

中路石棺墓中出土的陶器的紋飾有細繩紋、弦紋、戳印紋等[6]。而中路罕額依遺址第三期遺存的陶器有粗繩紋、戳印紋、刻畫紋、乳釘紋,附加堆紋等[5]。兩者出土陶器的紋飾基本相似。

中路石棺墓出土的陶器有夾砂、泥質紅褐陶或紅陶、泥質磨光黑皮陶、泥質灰陶[6]。中路罕額依遺址第三期出土的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次之;陶色以灰陶為主,紅褐次之,有少量褐陶及橙黃陶,磨光陶的數量較第二期有所減少[5],說明兩者陶系基本相同。

中路石棺墓中出土陶器中夾有大量的云母片[6],而中路罕額依遺址第三期出土的陶器陶片中均夾有大量云母片[5]。很顯然兩者的陶器均系用當地含有云母片的泥土制作而成。從碉樓的發展演變脈絡來看,最早產生的碉樓的造型應為四角碉,四角碉是碉樓建筑的基本型,在四角碉的基礎上發展出特殊的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及十二角碉等其他形體類型的碉型。四角碉產生的年代肯定早于其他類型的碉樓,在探討碉樓起源問題方面也應以四角碉為突破口。距今5000年前的丹巴中路罕額依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房屋基址,全都是石墻房屋,其后中路一帶出現了數量眾多、分布密集的石砌碉樓。此種現象表明古遺址與碉樓之間存在某種內在聯系。

《丹巴縣中路鄉罕額依遺址發掘簡報》披露,遺址發掘中共開探方4個,4個探方中僅有第1號探方T1發掘至底,另3個探方因發現完整的石砌建筑而做保護性回填。遺址中揭露出的房屋F2、F4、F7等正是發掘簡報中提到的完整的石砌建筑。F2、F4兩座房屋呈全封閉式,四面墻未設門道,都是雙層墻體,石墻基本上都是用片石砌成。F2墻體高度為2.5米,是殘存的石墻中最高的墻體。F2更為奇特的是,在西墻內墻上部砌有4級傾斜向上的石階梯。階梯用單塊片石構成,一端砌入墻體,大部分露在墻外,墻的下部則未砌筑階梯,推測墻下部可能使用獨木梯上下。F2、F4室內外有部分掉落的石塊,分析殘墻高度并不是石墻的原始高度,且墻體厚度達50厘米左右,石墻砌筑水平相當高,承重大,極有可能承受二層荷載。筆者據此推測F2、F4是兩層平頂的房屋。F2、F4的門設在第二層,從屋外地表架設獨木梯至第二層,然后從第二層的樓梯口沿片石階梯及架設于下部的獨木梯上下。中路罕額依遺址地層第二層,有大量紅燒土塊,土塊中摻有草 (麥)桿。羅二虎先生認為這些紅燒土塊是垮塌的土墻[6]。筆者推測罕額依遺址中兩層平頂房屋的第二層外墻可能是夯筑的土墻,這與昌都卡若遺址中兩層平頂石墻房屋的第二層未用石砌墻類似。

丹巴境內古代遺存的四角碉除極個別在底層開設碉門外,大多在2-4層設置碉門,大部分碉樓底層呈封閉式,為實心砌體,碉門距離地表的高度為2-6米以上。從碉墻外地表架設獨木梯至碉門的樓層后,再沿獨木梯下至第一層或上至上邊的樓層。中路鄉克格依村康波碉,呷仁依村然卡卡碉的結構皆如此,這與罕額依遺址中的房屋F2、F4的結構、布局相似。

中路鄉罕額依村與克格依村相鄰,克格依村然卡波家的家碉然卡碉高30余米,樓層十二層,碉門建于第三層。從第三層起至第八層,每層都有一列傾斜向上的片石階梯,每塊片石的一端砌入墻體,伸出墻外的部分長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這與罕額依遺址中的房屋F2內墻上部的片石階梯驚人地相似。

四角碉的建筑平面通常呈正方形、矩形兩種幾何形狀。丹巴境內的四角碉建筑平面多呈正方形,呈矩形的四角碉數量不多。另有相當一部分四角碉建筑平面邊長非常接近,近似于正方形。如中路鄉克格依村康波碉邊長寬5.4米,長6米;中路鄉呷仁依村然卡卡碉邊長寬5.1米,長5.56米;巴旺鄉光都村巴旺溝口碉邊長寬6.4米,長6.8米。中路鄉罕額依遺址揭露出的房屋F4邊長寬為2.75米,長為3.06米,建筑平面的幾何形狀近似正方形。而F2、F7的建筑幾何平面形狀呈長方形。說明建碉的人群在建造四角碉的過程中,沿襲了中路罕額依先民掌握的砌筑接近正方形及長方形房屋建筑平面邊長的比例。

丹巴境內的古碉樓的建筑材料多選用片 (塊)石。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丹巴用片石砌筑的古碉樓只是輕微受損,這一現象引起專家學者的關注,對其建筑特點進行認真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古碉樓歷經幾百年甚至大地震不倒的原因有三方面:即與碉樓的折角有關;與碉樓建筑材料片石有關;與碉樓的建筑工藝有關。指出修建碉樓的片石為當地所獨有,具有一定的韌性。碉樓建好以后,經歷風雨,片石越擠壓越結實,這是一般土墻或磚墻所不能比擬的。[7]同時石碉砌筑時用來粘接石料的土是當地的一種富含硝的粘土,蘊含著獨特的化學成分,粘合性極強。1990年,筆者在中路鄉罕額依遺址發掘現場考察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聯合考古隊組長陳祖軍先生介紹說:“中路罕額依遺址中的石砌房屋基本上都是石片砌成,中間用麥桿加泥做粘接”。說明丹巴境內古代遺留下來的碉樓的建筑材料與中路罕額依遺址揭露出的房屋的建筑材料如出一轍。

丹巴古碉樓在砌筑中,使用了片石砌墻技術,整座碉樓幾乎都是用片石疊砌而成。建成的碉樓墻角端直,墻面平整,達到“如筆削然”的程度,可謂世界石砌建筑的精妙之作。碉樓片石砌墻技術正是源自于中路罕額依。據中路罕額依古遺址發掘證明,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口稠密的土著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自己的農業文明,用石塊砌筑房屋居住。對石砌建筑的材料“石”的石性有所了解。罕額依人在砌筑房屋的石墻時,已經掌握了較高的片石砌墻技術,能根據砌墻的需要來選擇石料。由于片石至少有3個以上平整面,形狀比較規則,石塊有兩個面平行,砌筑時易擺放。罕額依人砌筑F2、F4、F7的石墻時,把大面平放,選擇具有平整面的石面作外露表面,石塊之間空隙填充夾有草桿的粘土泥漿并用碎石嵌實,粘土加草桿的泥漿粘性相當強。砌出的石墻整體性、穩定性相當強。

專家對中路折龍石棺墓出土的陶器進行初步鑒定,其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聯合組成的丹巴縣中路鄉古遺址發掘考古隊的專家鑒定。。其中飾堆塑羊頭平底雙耳罐、四足菱口雙耳罐、飾羊頭的三足雙耳罐、四足雙耳罐、四足提梁羊首壺等一組陶器的造型特征、裝飾風格見于青衣江上游地區的老場類型墓葬中。老場類型墓葬的年代大體為西漢后期至東漢前期,中路石棺墓出土陶器的年代與老場類型墓葬的年代較為接近,其下限為兩漢時期[6]。

中路罕額依遺址第三期的年代為距今3800-2000年,遺址第三期最晚的地層中出土有漩渦紋菱口雙耳罐,這種雙耳罐在寶興老場墓葬中與帶足雙耳罐,飾羊頭雙耳罐也同出。證明中路石棺墓葬的年代與中路罕額依遺址第三期的年代基本相近。前已談及中路罕額依遺址中出土的碉樓最初原始形態的建筑F2產生的年代距今3500年前后,完整的碉樓產生的年代大致距今2800年前后。碉樓、石棺葬兩者存在的年代相近。從中路碉樓產生的年代及中路石棺墓存在的年代看,建造石砌碉樓、石棺墓葬的人群為同一人群。正如楊嘉銘先生指出石碉文化與石棺葬文化的“創造者是同一主人。所不同的是一個作為隱蔽文化而被深埋在地下,一個作為表露文化而殘留于地面。”[3]

童恩正先生在《試論我國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一文中,對石質墳墓產生的原因作了精辟地闡述,“古代某些民族之所以興建石棺葬,大石墓——石棚這一形式的墓葬,其最本質的原因,還在于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對于石質建筑有所熟悉,有所應用,最后才能產生宗教信仰上的觀念。根據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習慣,為死者修建的幽宅,往往模仿生前的住宅,所以石質墳墓的出現,亦與其地的實用建筑有關。”[8]新石器時代晚期,罕額依先民長期在此繁衍生息,砌筑石質房屋居住,人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的實踐中,對石質建筑的主要材料“石”的特性有所熟悉,尤其是對石形的分辨應用及處理大、小石塊、粘土的關系有所熟悉,掌握了精湛的砌石技術,砌筑了大量石質房屋居住。在此基礎上根據事死如事生旳習慣,模仿死者生前的住宅,修建石質墳墓,讓死者在另一世界生活。既然石棺墓的出現與實用建筑有關,碉樓的產生也與其地的實用建筑有關,為了防止部落、族群之間紛爭引發的戰爭,在石砌房屋的基礎上修建了具有防御功能的碉樓。

中路石棺墓與中路罕額依遺址第三期出土的陶器的造型特征、裝飾風格、紋飾、陶系及制作材料等文化因素存在相似之處。中路古代遺存的四角碉又與中路罕額依遺址出土的石砌房屋F2、F4的結構、布局方面相似。如碉門設置的位置,一層以下部分呈全封閉式,樓層之間使用片石階梯和獨木梯上下;建筑平面沿襲了F2、F4的建筑平面的幾何形狀;使用了相同的建筑材料;沿襲發展了罕額依先民的砌石技術等。中路鄉克格依村與罕額依遺址近在咫尺,位于克格依村古代遺留的四角碉然卡碉、康波碉的結構、布局與罕額依古遺址中出土的房屋F2、F4存在相似之處。可見四角碉在建筑過程中沿襲了F2、F4的基本結構與風格,四角碉是在F2、F4基礎上發展起來的。F2、F4與其后的四角碉相比,盡管形狀簡單,結構還不完美,但它是四角碉的萌芽,是四角最早的原始形態。從以上分析比較中不難看出,中路古代遺存的四角碉與石棺葬,二者和中路罕額依遺址關系密切,存在若干相似的文化因素,這些文化因素的相似之處是如此的明顯,的確難以用偶然的巧合來解釋。充分說明中路石砌碉樓、石棺墓葬與古遺址之間存在著一種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石砌房屋在前,是石砌碉樓的母體,在石砌房屋的基礎上產生碉樓、石棺墓。中路罕額依遺址的石砌建筑房屋,與其后出現的碉樓、石棺墓三者之間清晰地展現出石砌建筑發展的演變脈絡。中路罕額依先民生居碉樓、碉房,死葬石棺,這是中路古代行石棺葬人群的生活狀態。楊嘉銘先生對碉樓與石砌房屋的淵源關系作了闡述:“在古代,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流域地區實行石棺葬的先民,是高碉的建造者。高碉與石室之間有著源與流的關系;即是說,高碉是在石室的基礎上而衍生出來的一種具有特殊防御功能的建筑,石室在先而高碉在后。”[3]

三、古代先民最初修建碉樓的原因

青藏高原碉樓這一獨特的文化遺存,最初修建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史籍中有關早期碉樓的記載極少,探討此問題難度相當大。盡管如此,筆者從史籍記載、民間傳說、考古材料幾方面結合進行分析研究,試圖對古代先民最初修建碉樓的原因進行探討。關于古代人修建碉樓的目的,史籍并非沒有一點記載,《北史》《隋書》兩書均記載了古人最初修建碉樓的目的。《隋書·附國傳》記載隋時位于川西高原的附國時云:“附國者,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即漢之西南夷也。有嘉良夷,即其東部,所居種姓自相率領,土俗與附國同,言語少殊,不相統一……無城柵,近川谷,傍山險。俗好復仇,故壘石為巢,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一丈,下至五六丈,每級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狀似浮屠。于下級開小門,從內上通,夜必關閉,以防賊盜。”[9]《隋書》是唐代魏征、令狐德棻等撰,書中關于碉的記載是繼《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之后,漢文史籍中有關川西高原地區碉樓較早、最為詳細的記載。這段文字不僅僅是對碉樓的功能作了說明,同時對古代人群最初修建碉樓的原因作了詮釋。

附國的中心區域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道孚、爐霍、甘孜和新龍縣一帶。嘉良夷地處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地區,位于附國東部,緊靠附國。嘉良夷與附國一樣,不是單一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而是由眾多種姓不同的大、小部落組成的聯盟。風俗習慣同于附國,民風強悍,俗好復仇。部落、族群之間有交融,也有紛爭,甚至由沖突引發的戰爭時有發生。這一段文字中的“以避其患”的“避”是“防止、躲避”之意,“患”即“災禍”。附國、嘉良夷的人群躲避、防止什么災禍?顯然就是由于“俗好復仇”的部落、族群之間的沖突引發的戰爭。“故壘石為巢”的“故”字乃“緣故、原因”之意。為了防止部落、族群之間的紛爭引發的戰爭這一原因,所以“壘石”修建了“巢”,即用石頭砌筑了碉。魏征、令狐德棻在這段文字中,用“俗好復仇,故壘石為巢,以避其患。”13個字概括了碉樓的主要功能,同時闡釋了附國、嘉良夷人最初建造具有防御功能的“巢”的根本原因。

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相匯處的丹巴,無論歷史上還是現今都是橫斷山脈地區碉樓數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碉樓的形狀類型和功能最齊全的地區。碉樓文化十分發達,保存了不少有關碉樓的傳說,其中有的傳說與碉樓的起源相關。

傳說一:很早以前,中路一帶常有野人出沒。野人身強力壯,經常襲擊村寨,搶奪糧食、牲畜,寨子里時有村民被野人虜走吃掉。村民整天人心惶惶,上山勞作時,為防避野人,用樹枝編成手箍,戴在手腕部。如被野人抓獲,野人必抓住村民手腕,然后抬頭目視太陽。野人的習慣為獵獲獵物后不立即吃掉,而要待到夕陽西下方食用。村民趁野人聚精會神等太陽下山的機會,趁其不備,將手從樹箍中抽出脫身,然后逃離險境。村民居住的房屋門建在地面,對野人沒有一點防衛作用。村民在首領的帶領下,用石塊修砌較高堅固的房屋,底層不設門,門安在石墻高處,窗戶建得十分狹小。這種房屋能有效地防避野人的侵襲,從而保證了村民的安全。

傳說二:千百年來,丹巴藏族凡生男孩,即備石、泥和木料,開始修砌碉樓,在碉旁埋一毛鐵。孩子長一歲,建一層碉,同時取出毛鐵錘煉一次。孩子長到18歲,碉修至18層,而毛鐵已打制成鋼刀,長輩把鋼刀贈與男孩,表示男孩已成年,已能成家立業。倘若男孩成年時,家中尚未建起碉,就娶不到妻、成不了家、立不了業。

古老的傳說往往具有史料價值,找到歷史的痕跡。林向先生在《羌戈大戰的歷史分析——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屬》一文中,對羌族民間傳說《羌戈大戰》進行了較全面的歷史學分析,內容涉及到岷江上游羌族的來源,氐羌族關系及石棺葬的族屬等問題,揭示出羌族是戰國秦漢以后從甘肅一帶遷徙到達岷江上游的。戈基人是氐族,先于羌族居于岷江上游,與后到的羌族發生沖突,戰敗后遷徒的這段歷史。[10]中路有關碉樓的民間傳說,向人們透露出古代人們最初為什么修建碉樓的信息。傳說中提到的野人也許就是外來的人群,或古代丹巴一帶的眾多部落或族群中的人。第一則傳說透露出古代人群修建碉樓是為了抵御野人的侵襲。第二則傳說則把修碉與家庭、家族的安危聯系在一起。只有修起了碉樓,家庭的安全才有可靠地保障,男孩子才能成家立業,姑娘才會嫁給他。同樣告訴人們最初建碉的目的。碉樓是古代先民為自身安全需要,修筑的具有防衛功能的獨特建筑。

“生子必建碉”應該就是附國、嘉良夷人“俗好復仇,故壘石為巢,以避其患。”建碉初衷的延續,這種為維護自身安全而修建碉樓的傳統,千百年來早已相沿成習。1938年,莊學本先生考察了中路碉樓,有碉樓的人戶占全村總戶數十分之七,幾乎達到戶戶有碉的程度,這一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史籍記載與民間傳說、習俗證實碉樓的起源與防御有關,有關考古材料向我們提供了更為具體的線索。根據《丹巴縣中路鄉罕額依遺址發掘簡報》公布的材料,罕額依遺址地層堆積有12層,分為三期,出土17座石砌房屋基址。簡報中記載遺址中“發現完整的石砌建筑”,F2、F4、F7正是簡報中提到的完整的石砌建筑中的三座房屋。分析F2、F4和F7三座房屋的用途及建筑特點,可以大致了解3000年前罕額依先民最初修建碉樓這種獨特建筑的目的。

中路罕額依遺址出土的房屋基址中,F4的位置靠北,右后側是F7,左后側為F2。F7朝向為坐南朝北,北墻近東墻角的地表處設有一道門,放置一塊封門石,進門有三級石砌階梯通往室內。F2和F4的石墻呈全封閉式,未設任何門道。F2的石墻高度為2.5米,西墻內墻上部有四級傾斜向上的石片階梯,推測下部采用獨木梯上下,①筆者1990年在中路鄉罕額依遺址發掘現場考察時,根據古遺址現狀實錄。F2、F4極有可能是二層平頂石墻房屋。

從房屋F2、F4的結構可以看出是一種獨特的石砌建筑,在3000年以前,罕額依的先民為什么要建造這兩座異于當時人們居住的建筑呢?這與丹巴的地理位置、環境及古代先民的安全需要有關。丹巴位于橫斷山脈地區,地處古代民族遷徙的藏彝走廊地區。考古材料、民族志材料證實這一帶是古代人群不斷遷徙流動的場所。《丹巴縣中路鄉罕額依遺址發掘簡報》披露,中路鄉罕額依遺址中房屋疊壓打破關系復雜,12層地層堆積層中除第1層、第2層、第4層外,其余每層均存在疊壓打破關系。說明罕額依遺址中的大量房屋是重復使用的,遷徙的人群在此地建起了房屋,生活了一段時間后又遷往異地,另外的人群又來到罕額依生活。人群遷移走后有的房屋可能由于地質變化被掩埋于地下,后到的人群在原址上建起房屋。丹巴世居民族有藏、漢、羌、回等民族,語言復雜多樣,僅藏語就有嘉絨語、藏語康方言、安多語、爾龔語等語支,各語支小區域內又有差異,形成典型的“一條溝一口話”。應該說這就是《隋書·附國傳》所記載的附國、嘉良夷人“言語少殊,不相統一”的真實寫照。古遺址的發掘和語言的多樣性均證實,古代這一帶是人群不斷遷移、流動的場所,部落、族群眾多。部落、族群之間有交融,也有紛爭,由紛爭引發的戰爭時有發生。羌族民間詩史《羌戈大戰》再現了古代岷江上游發生的部落、族群之間的沖突與戰爭。史詩記載了古代甘青地區南下的羌族到達岷江上游,與早于羌族居住在岷江上游的戈基人發生沖突,羌族在天神的啟示下,用白石作武器戰勝了戈基人,戰敗的戈基人遷往常年落雪,更加高寒的地方居住[10]。

罕額依遺址中的房屋F7的用途非常明顯,是罕額依先民的民居。F7這類房屋成為他們遮風避雨,躲避野獸侵襲的安身之所。而對于手持長矛、弓箭、石刀、石斧的人群,這類房屋形同無設防之地,入侵者極有可能輕易地推開封門石,破門而入。在糧食、牲畜被掠奪,親人被擄走、殺害的慘痛事實面前,罕額依先民極需建造一種既能居住,更能提供安全的建筑。于是罕額依先民利用其高超的砌石技術,把F2、F4的石墻砌至2.5米以上的高度,底層不設門道,形成全封閉式,門開在2.5米以上的第二層,室外架設獨木梯上下。石碩、楊嘉銘、鄒立波先生等所著《青藏高原碉樓研究》一書記載了青藏高原碉樓的功能,云:“青藏高原上的許多碉樓都有明顯的軍事防御功能。現有的碉樓除極個別在底層開設碉門外,大都在2-4層設置碉門,碉門距地表往往高達5-10米以上。碉樓的中上部各層,則于不同方向的墻面上錯位開設通風、瞭望、射擊孔。”[1]由此可知,碉樓體現其防御功能的部分主要有兩大部分,其一為碉門的設置,底層的封閉式結構;其二為開設的通風、瞭望、射擊孔。中路罕額依遺址中的F2、F4已初步具有碉樓的防御功能的第一部分,即碉門高開,底層為封閉石墻。從F2、F4的結構、形態來看,這類建筑在其后的部落、族群之間的沖突中,起到了保護人群的作用。罕額依先民進一步意識到,門道高開,底層為封閉式的石墻結構的建筑能有效地保護人群的安全,這類建筑的高度與防御功能的強弱密切相關,建筑愈高,防御功能愈強。經過漫長的歲月,具有多層樓層的石碉建筑在罕額依人手中建成。人們為了更好的進行防衛,在碉樓中上部分設置了通風瞭望的窗口及殺傷敵人的射擊孔,這樣完整的碉樓得以產生。這種碉門高開,一層以下墻體為封閉石墻砌體的結構成為青藏高原碉樓建筑的最基本的結構。

四、源遠流長的石砌技術傳統

丹巴位于嘉絨藏區的核心地區,是嘉絨藏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嘉絨藏族就以善于砌石著稱于世。《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就有東漢時岷江上游的冉駹夷人“冬則避寒,入蜀為傭”的記載。所記的是2000年前岷江上游的冉駹夷人依靠高超的砌石技術,冬季到成都平原謀生的習俗。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馬長壽先生到嘉絨地區進行數月的社會調查,寫出《嘉絨民族社會史》一書。書中馬先生提出“漢之冉駹即隋唐之嘉良,亦即近代的嘉絨”。列出了嘉絨民族的歷史源流與演變序列,并描述了嘉絨人每年冬天到成都平原做傭工,承擔鑿深井、砌井壁的特殊工作的情形。在馬先生的筆下展現了嘉絨人“斫制契石、碾轉調度。故所砌壁,堅固整齊,如筆削然”[11]的精湛砌石絕技。

任乃強先生盛贊丹巴的嘉絨藏族工匠的砌石技藝,稱其為“疊石奇技”。在所著的《西康圖經·民俗篇》中描述嘉絨工匠砌成的高數丈、厚數尺的番寨子的碉墻,皆用亂石砌成,已達到“不引繩墨,能使圓如規,直如矢,垂直地表,不稍傾畸。”[12]的地步。

嘉絨人的石砌技術傳統由來已久,考古發現證實,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川西高原的丹巴縣中路鄉罕額依遺址中,已經出現了石砌房屋,產生了石砌房屋建筑技術。中路鄉罕額依遺址的12層地層中除第1層耕土層外,幾乎每層都揭露出石砌房屋,數量達17座。[5]房屋均為長方形或近方的“回”字形石、木結構,以石塊為主要建筑材料。墻體有單層和雙層。[6]從石墻房屋的整體面貌看,罕額依人已經掌握了片石砌墻技術,墻體砌筑過程中,注意墻體平面的平整度和內外、上下左右石塊之間錯縫疊壓關系,石塊之間的空隙處用小石塊填充,①筆者1990年在中路罕額依遺址發掘現場考察時所見到的房屋基址石墻砌筑的基本情況。用拌有草桿的泥漿作石墻砌筑的粘接劑和敷內墻壁。其間還發現多處含料礓石的黃土硬面,結構緊密,推測應為經過處理的房屋居住面。[13]保存下來的房屋多不甚高,一般在0.7-1.5米左右,僅第2號房屋F2高約2.5米。[13]石墻墻面平整,墻角端直,與現代砌筑的石墻大同小異。②同上。筆者推測,罕額依遺址中最早的房屋可能是石墻與木柱承重的單層平頂房屋,第二期的房屋可能已經出現兩層平頂房屋。③筆者1990年在中路鄉罕額依遺址發掘現場考察時,在較早的地層觀察到柱洞。另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聯合考古隊組長陳祖軍在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后,執筆所寫的《丹巴縣中路鄉罕額依村古代遺址調查、發掘工作情況匯報》中記載罕額依遺址的房屋“以石塊為主要建筑材料,木頭立柱和搭樓板”,據此筆者推測罕額依遺址中第一期的房屋為石墻與木柱承重的單層平頂房屋。在第二期、第三期的房屋內外有不少的石塊,推測殘存的石墻高度不是原始高度。雙層石墻厚度達50厘米左右,砌筑技術精湛,石墻能承受較大荷載,筆者推測出現二層平頂房屋。

據碳十四測定的年代,罕額依遺址第一期的年代大致距今5000-4500年之間;第二期的年代大致距今4500-4100年之間;第三期的年代大致距今3800-2000年之間。[5]根據《丹巴縣中路鄉罕額依遺址發掘簡報》對地層堆積的描述,“第11層……此層下見F17,其疊壓并打破第12層及生土”。說明房屋F17建于第12層,第12層又是中路罕額依遺址最早的地層。中路罕額依遺址第一期的年代是從房屋F15、F17中采集的碳素標本測定的,[5]即是說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渡河上游已經出現了石砌房屋,丹巴中路罕額依的先民已經掌握了成熟、精湛的砌石建筑技術。

在建造石砌房屋時,“越是高大的石砌房屋建筑,越要求有十分精湛、成熟的石砌建筑技術。而精湛、成熟的石砌建筑技術,又是建造高聳的石砌碉樓所必需的前提”。[2]罕額依先民掌握的高超砌石絕技,是碉樓這一獨特的建筑形式產生、發展的重要前提與基礎。3000年以來,丹巴人在碉樓砌筑中大展身手,無數高大的碉樓在丹巴的山頭、河谷兩岸、村寨、關隘間聳立。丹巴成為大渡河上游碉樓的發源地之一,成為青藏高原碉樓文化最發達的地區。至今丹巴境內古代遺留下來的碉樓遺存仍有562座,為迄今整個青藏高原乃至全國碉樓數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其根本原因正是有賴于丹巴罕額依先民形成和延續下來的源遠流長的砌石技術傳統。

[1]石碩、楊嘉銘、鄒立波等.青藏高原碉樓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p24、p26、p34、p143、p235、p236、p238、p54

[2]石碩.青藏高原東緣的古代文明·青藏高原碉樓分布所對應的若干因素探討[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p387、p392、p393

[3]楊嘉銘、楊藝.千碉之國——丹巴[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p81、p79、p73

[4]徐學書.川西北的石碉建筑[J].康藏研究通訊,2001年第3期,p8

[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丹巴縣中路鄉罕額依遺址發掘簡報[A].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四川考古報告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p60、p61、p68、p74、p76、p75、p68、p74

[6]羅二虎.文化與生態、社會、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p182、p183、p177

[7]何永斌、鄒吉輝、李生軍、蔣秀碧.民族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p216

[8]童恩正.試論我國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 [A].王仁湘主編.中國考古人類學百年文選[C].北京: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p201

[9]魏征、令狐德棻等.隋書·附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p1858

[10]林向.巴蜀考古論集《羌戈大戰的歷史分析——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屬》[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馬長壽.嘉絨民族社會史[A].民族學研究集刊[C].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4年第4輯

[12]任乃強.西康圖徑·民俗篇 [M].拉薩: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p253、p254

[13]丹巴縣志編篡委員會.丹巴縣志 [Z].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年,p592

猜你喜歡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現代裝飾(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山居中的石建筑
現代裝飾(2020年4期)2020-05-20 08:55:08
廢棄建筑
高一帆
藝術家(2017年3期)2018-01-26 08:54:49
《老建筑》
文學自由談(2016年3期)2016-06-15 13:01:16
聽,建筑在訴說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超高層建筑可以休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99re经典视频在线|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青青网在线国产|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国产第四页|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产黑丝一区| 伊人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主播|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国产www网站|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在线无码私拍|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欧美一级片在线| 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激情影院| 另类欧美日韩| 日韩毛片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a亚洲视频|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 国产精品制服| 亚洲啪啪网|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五月天天天色|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亚洲无码电影|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精品国产91爱| 日韩欧美中文|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一本色道久久88|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