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紹文
在青藏高原的東南緣,聚集生活著一個古老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甘孜藏族。這里地廣人稀,幅員遼闊,地勢險峻,地形復雜,是我國第二大藏區——康巴藏區的主體和核心地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由于受歷史、地域環境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等因素的制約,這里的中小學基礎教育顯得滯后和薄弱,而作為基礎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則表現出更明顯的薄弱和不均衡,這與有著“歌舞海洋”、“歌舞王國”、“歌舞之鄉”、“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等美譽稱謂極為不匹配,不協調。
帶著《藏區基礎音樂教育研究——以甘孜州為例》的課題任務,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電話問詢、文獻分析、個人研究等途徑,對巴塘縣、德格縣、道孚縣、丹巴縣、瀘定縣和康定縣等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進行了歷時兩年的調查了解,獲取了較為詳實和全面的調查材料。文章不體現具體的調查材料,而是通過對調查材料的分析、思考和粗淺研究之后對甘孜藏區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和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
2001年,國家啟動了新世紀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以印發的中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為音樂教育的基本依據。在十余年的實踐和探索中,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形式等得到了廣泛重視和推廣。各省市區、各學校還從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高度,因地制宜,結合本地音樂文化的實際,開發和編寫了具有各地方音樂文化特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從學生到教師,從家長到校長,從學校到主管部門、尤其是各地的教育科學研究所,音樂新課程標準及其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現代音樂教育教學設施、生動宜人的教學場地、靈活多變的教學設計、實用高效的教學策略、客觀合理的教學評價,均體現出新課程標準在音樂教學領域中關于“感受與鑒賞、表現和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的本質內涵要求。全國各地中小學的音樂課堂、課外課堂、才藝展示、中小學生藝術節、各類比賽等活動中不難看出:經過不斷探索實踐,音樂新課程標準得到廣泛而充分的驗證,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得到一致認可。
隨著全國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各省市區、各地各校也在不斷調整并優化著基礎音樂教育的課程標準。這直接催生了國家教育部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組織專家學者修訂完善的新的音樂課程標準,該標準于2011年向全國印發,各地各校于2012年秋季開始執行。可以說,全國各地各校的基礎音樂教育正朝著更加人文、更富時代特征、更符合素質教育要求、更具美育實效、更能實現文化傳承與弘揚的目標邁進。
綜合對巴塘、德格、瀘定、康定等6個縣中小學基礎音樂教育的調查,我們可以窺視到甘孜藏區基礎音樂教育所呈現出的幾大現狀:
新世紀基礎音樂教育的國家《課程標準》最為顯著的特征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強調面向學習者的心理邏輯、音樂經驗和實際需要為出發點,指導與規范學生學習哪些音樂內容、達到什么標準、如何學習、以及怎樣引導、促進和評價學生的學習等。在實地調查和訪談中我們發現:甘孜藏區的基礎音樂教育理念仍然沿襲著以“學科和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師講的多,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音樂活動時間和機會都很少。音樂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顯得較為滯后。
由于甘孜藏區絕大多數都處于偏遠和高海拔地區,交通十分不便,對從業者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從而導致各個學科的教學師資、尤其是音樂師資嚴重短缺和匱乏。加之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對基礎音樂教育的相對忽視,在引進教師時很少考慮、或基本不考慮引進音樂師資,個別學校還將已有的音樂教師作為非音樂教師安排和使用,因此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教師可謂是鳳毛麟角,顯現出音樂師資的短缺和匱乏。
調查中發現,除個別條件較好的城鎮學校外,很多學校的音樂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嚴重不足。能夠用于音樂教學的各類樂器品種少,數量少且質量差,也沒有可以用于音樂課堂教學的簡易樂器,更多的鄉鎮和村級學校根本就沒有任何設備。個別學校原有的設備因年久失修也不能使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與音樂課堂教學無緣。在鍋碗瓢盆、課桌書包和文具盒等都能作為教學輔助手段的新課程標準下,很少有能因地制宜組織開展自制簡易樂器的音樂教師。由于沒有相對固定的音樂教學場地,致使基礎音樂常規的教育教學、藝術訓練活動無法開展。
在新世紀音樂國家《課程標準》的框架下,音樂教材能充分地體現出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知識結構、內容結構、策略設計、學段銜接、教學評價和目標要求。目前的教材使用就四川而言,絕大多數學校以使用人音版和四川版教材為主,以少量的地方和校本教材使用為輔。在對上述6個縣中小學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教材使用極不規范,總體上是各自為政。只有個別學校在教材使用上相對規范合理,而多數鄉鎮和村級學校就沒有使用過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教材。
由于在很多學校基礎音樂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在教材使用上缺少規范,這就直接導致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凌亂散碎。一堂音樂課,其課堂教學內容完全由教師個人自行決定。普遍的現象是教師教學生唱一兩首歌,教與學雙方根本達不到“感受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文化”和“創設情境,重視體驗,強調探究,關注合作,加強綜合”[1]的目標要求。更為不合理的現象是:一些學校的音樂課多數時候被其他文化課程的教師占用或借用,而偶爾開展的基礎音樂課的教學也十分的隨意。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實際上已名存實亡。
由于音樂教師主要以上世紀的中師畢業生為主體,沒有接受過音樂專業方面的訓練,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都很欠缺,加之現代音樂教育教學設施 (如錄音錄像、廣播電視、幻燈投影、音樂優質課的音像制品、電腦多媒體等)的缺乏,使音樂教師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使用上捉襟見肘,手段單一,直接導致“能夠帶給人們無限美好與快樂的音樂,在中小學里竟然成為不受學生歡迎的課程”![2]
作為一個在甘孜藏區工作生活了20余年的音樂工作者,常聽到這樣一句引人深思的話:藏歌藏舞極具特色,但就是缺少創新!那么,基礎音樂教育與藏歌藏舞的腔調和舞姿有關系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僅有關系,而且關系非常緊密。音樂新課程的國家《課程標準》關于音樂課程改革的理念中有幾個非常重要的詞,那就是“審美、興趣、個性、實踐、創造、多元”。人類一切的音樂活動都是以審美為核心目的,強烈的興趣愛好是實現和促進人的個性發展的強大動力,音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是獲取知識與能力的有效載體,強化對人類文明多元文化的吸收和借鑒是音樂創造的不竭源泉。沒有對基礎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舞蹈文化傳承創新的基本認知,沒有規范良好和優質高效的基礎音樂教育教學活動,沒有知識與能力循序漸進的長期積累,沒有多元文化的吸收借鑒,何來對音樂舞蹈藝術作品的推陳出新?
各級各類學校的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開展,與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校長對音樂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分不開的。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作為美育教育重要內容的基礎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高度重視音樂新課程理念的推廣和普及,對于推動學校基礎音樂教育的不斷優質高效,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校長不可推辭的重要責任。因此,努力形成主管本部門、學校校長、音樂教師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是十分必要的,這對于基礎音樂教育的從業者積極組織和開展所有的由于音樂活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音樂師資對于甘孜藏區基礎音樂教育的組織和開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各級各類學校應在政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主動作為,通過選拔引進來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專業技能,通過短期或中長期的進修培訓來提升現有師資的專業素養,通過參與州內外的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研討會、國內外音樂優質示范課的觀摩學習和比賽來提高教學藝術,通過廣泛的合作與交流來拓展基礎音樂教育的眼界和視野。
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還可以通過地方政府積極爭取國家招生政策的支持來實現。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通過與相關的高等院校協作,實行音樂師資的定向特招和定向培養。國家在制定和調整招生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到民族地區音樂專業類考生文化水平較低、專業能力較弱的現實,給予相關高等院特殊的招生自主權。這不僅有利于為民族地區培養“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本土民族音樂教師,更有利于民族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
各級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校長,要通過各種渠道將所在學校用于開展基礎音樂教育的設施設備不斷完善,要將經濟適用、經久耐用、常見常用的基礎設施配置齊全。如形體舞蹈房,鋼琴房、綜合樂器房、音樂活動室、音樂教室等,這些基礎設施能為學校開展基礎音樂教育教學提供保障,能為學校進一步發展特色音樂文化、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學校領導要準確理解和把握音樂新課程國家《課程標準》在音樂教學領域的理念和要求,鼓勵和要求音樂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層次的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學研討會,支持音樂教師自主參與各種音樂優質課競賽和觀摩學習。這些活動的參與可以拓展和開闊音樂教師的教學視野,提升教學藝術素養,更能為學校的基礎音樂教育教學活動的規范、高效和優化產生強有力的促進作用。
國家 (省市)統一音樂教材所編排的教學內容體系非常完備,是學生在義務學習階段必須完成的任務,具有普遍執行的意義。但相對于甘孜藏區這樣獨具民族音樂舞蹈特色的地區,統一教材對于藏族音樂教學知識的編排過于單薄。甘孜藏區的學生往往在沒學教材上的藏族音樂作品之前,其自身所了解的就已遠遠超過教材所給予的范圍。國家統一教材過于龐雜的內容體系,很可能使藏族音樂迷失其中,這極不利于藏族音樂的長遠發展。從調查的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已經完全沉浸于藏族音樂之外的流行音樂中。學生自身對藏族音樂的理解和認識,更多時候僅僅是一種民族象征意義的表演展示,缺少對藏族音樂的基本規范和根本理解。因此,甘孜藏區的中小學校應該率先打造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藏區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校本教材,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完備地學習和理解藏族音樂的特點和發展方向,以促使藏族音樂更長遠的傳承和創新發展。
基礎音樂教育教學活動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作用。在甘孜藏區各縣的個別城區學校和鄉鎮學校里,開展有關藏族音樂的娛樂活動比較常見,體現了學校在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但各學校似乎都在統一的范圍內實施,致使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不明確,沒能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特色。我們認為:校園文化發展方向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從地域分布、體裁形式、唱腔特點等方面實施橫向建設,推進校園文化的縱深發展。如巴塘縣可以重點突出弦子特色 (目前該縣已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巴塘弦子作為巴塘中學學生的課間操),德格縣宜突出格薩爾說唱特色,甘孜縣的重要特色是踢踏,石渠縣的主要特色是真達鍋莊,康定縣應重點打造溜溜調和漁通鍋莊等等。學校要將校園特色音樂文化作為一張名片,創設良好的校園音樂氛圍,逐漸形成“人人都是校園音樂文化特色的建設者”的良好局面,在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學校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
音樂新課程的理念反應在基礎音樂教育教學領域的要求就是重視交流和合作,缺乏交流與合作的音樂教學將會帶來固步自封的缺陷。可以是州內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可以是州外校際間的作交流與合;可以是同級學校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可以是與專業藝術團體、高等院校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以是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可以是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以是國內的交流與合作,更可以是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如由巴塘縣中小學生組成的“雪域童聲合唱團”等團隊全程參與的巴塘·雙流文化交流活動周,就取得了良好的交流學習效果。
甘孜藏區的各級各類中小學校應切實抓住四川省實施的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第二個十年行動計劃的契機,合理利用基礎音樂教育對口支援的有效資源,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借鑒和吸收省內各兄弟學校在基礎音樂教育教學上的成功經驗,在有效助推各學校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的同時,不斷提升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創新能力。
甘孜藏區是歌舞的海洋,這里有極具潛力的民族歌唱家和舞蹈家。但這里的基礎音樂教育教學仍處于起步和追趕階段,學生的民族歌舞活動基本上處于原生態的大眾娛樂活動階段。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不能總是依托原生態或固有的藝術作品,它必須在原生態的歌舞藝術作品和固有的歌舞藝術作品的基礎上實現高質量的創新,并以此為基礎獲得跨越式的傳承和發展。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必將以各級各類學校的音樂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為基礎。因此,甘孜藏區的基礎音樂教育必須走出傳統音樂教育教學模式的束縛,不斷重視和強化音樂新課程理念的推廣、普及和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為民族音樂舞蹈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
[1]金亞文.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逯萬春.如何在藏區學校音樂教育中傳承和發揚藏族音樂[EB/OL].香格里拉網:www.xgl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