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令伊
稅務人員對某一企業的欠稅進行清繳時,發現該企業已是按稅收征管制度規定轉入“非正常戶”管理的失蹤納稅人。對于這種情形,一些稅務機關的通常做法是,鑒于原來的納稅主體已不存在,欠稅已無法追征,只能按有關規定轉為“呆賬稅金”核算。
這種做法有不妥之處。假如此種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不法分子極有可能采取“打一槍就換一個地方”的手法,另行成立一個企業取得發票,欠繳稅款,然后采取長期不申報等手段,使其在稅務機關被列為“非正常戶”,如此反復,達到逃避稅務機關追繳稅款和行政處罰的目的,牟取暴利。筆者認為,對失蹤納稅人的欠稅進行追繳是可行的。
第一,無論失蹤的納稅人是何種經濟性質,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均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稅務機關可以通過與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部門的密切配合,找出企業經營者,要求其依法繳納應納稅款,否則,將對其依法采取稅收強制執行措施。
第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企業開辦的其它企業被撤銷或者歇業后民事責任承擔問題的批復》的相關規定,企業開辦的其它企業被撤銷、歇業或者視同歇業,其民事責任承擔問題應根據下列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1.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領取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并在實際上具備企業法人條件的,根據《民法通則》規定,應當以其經營管理或者所有的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2.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已經領取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其實際投入的自有資金雖與注冊資金不符,但達到了《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第十五條第(七)項或者其他有關法規規定的數額,并且具備了企業法人其他條件的,應當認定其具備法人資格,以其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但如果該企業被撤銷或者歇業后,其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開辦企業應當在該企業實際投入的自有資金與注冊資金差額范圍內承擔民事責任。
3.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雖然領取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但實際沒有投入自有資金,或者投入的自有資金達不到《實施細則》第十五條第(七)項或者其他有關法規規定的數額,或者不具備企業法人其他條件的,應當認定其不具備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開辦該企業的企業法人承擔。
第三,對于非法人的失蹤納稅人欠稅的追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企業法人的一個分支機構已無財產,法院能否執行該企業法人其他分支機構財產問題的復函》關于:“企業法人分支機構的財產,屬于該企業法人的財產。當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不能履行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時,可以用企業法人直接經營管理的財產清償債務;當企業法人直接經營管理的財產仍不能清償債務,但該企業法人尚有其他分支機構的,應當責令該企業法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可以首先執行的其他分支機構的財產;企業法人拒不提供的,人民法院在查實的基礎上可以執行其他分支機構的財產”的規定,稅務機關可以對這類失蹤納稅人的欠稅,向人民法院申請追繳,還可以向其主管單位或主管單位的其他分支機構追征。
第四,根據國稅發[1998]181號《稅務登記管理辦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規定:被認定為“非正常戶”的納稅人,稅務機關可以暫停其稅務登記證件、發票領購簿和發票的使用;納稅人被列為“非正常戶”超過一年的,稅務機關可以注銷其稅務登記。但是其應納稅款的追征,仍按《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執行。
綜上所述,鑒于當前稅收法律法規對失蹤納稅人的欠稅進行追征的規定還不夠完善,稅務機關只能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通過與公安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人民法院等的通力合作,達到追繳稅款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保障機制,如借鑒金融部門追收欠債的方法,在納稅人申報欠稅時,就要求其提供擔保人。這樣,在稅務機關追繳欠稅時,即使納稅人已失蹤,也可向擔保人追收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