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穎
(綏化學院農業與水利工程學院,黑龍江綏化152061)
總降水量指的是在一年的時間內,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在一定區域內的總水量。從水循環角度來分析,降水是陸地淡水資源的最主要的補充手段。因此,在進行水資源的利用時,必須根據總降水中的可以用的總水量,來進行開發利用。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才能提高供水效率。具體來說,就是根據本區域的總降水和地表徑流水的總補充量以及地下水的可開采量,來制定水資源配合方案,并限制本地區的人口總量。
土壤水指的是以結合水形式蘊藏在土壤中的水資源。這部分水資源總儲量比較大,且能夠儲存大部分的地表降水。因此,充分利用土壤水,是節水型社會建設中的重要水資源利用方式。而一般的普遍做法是種植莊稼或者其他經濟作物,將土壤水轉變為實實在在的價值。而且,還可以采取合理密植的方法來提高土壤水的利用效率,減少蒸發。
水資源供需分析是在流域或地區水資源評價及對各種需水量作出預測的基礎上進行的。做好線管的分析工作,不僅可以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還可以改善水資源的循環。也就是說,若以降水總量為控制,重視非傳統水資源,并加以經濟、合理利用,就可以實現節約用水和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的基本要求。
中水回用技術應用中的中水指的并不是所有的中水,而是一些回收價值較高的中水。在日常生活中,符合這種條件的中水隨處可見,如洗澡后產生的大量熱水、煮過東西后產生的廢棄熱水以及其他類似中水等。如果將這部分中水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去,不僅會造成熱污染,還會造成極大的水源浪費。因此,很有必要對這部分水進行回收利用,即應用中水回用技術,將日常生活中產生的中水進行集中,并進行雜物過濾和消毒,使其具備再使用的價值,如可以作為供暖用水等。具體做法是:室內排水系統采用污廢合流,地下層污水及消防電梯井內排水集水坑,再由潛污泵拋升至室外污水管網,每一個集水坑設兩臺潛污泵,互為泵用。地上部分的污水經管道收集后,排至室外污水管網,地上一二層單獨排出。將這些污染不嚴重的中水進行初步簡單的處理,就可以再次利用了,如沖廁、澆灌草坪等。同樣,對于降水量比較豐富的地區,也可以建立起雨水回用系統。如在小區建設一些雨水收集設施,將降落在小區中和屋檐流下的雨水集中起來,進行簡單處理利用。總而言之,中水和雨水的有效利用,可以節約非常可觀的水資源,對節水型社會的建設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管材和閥門是生活、工業和工業給排水結構中的主要部分,要想實現給排水的節約性,首先就必須要對給排水管道施工的材料進行嚴格篩選。傳統的管材與閥門一般所應用的材質是鋼鐵或者鋁等金屬,其抗腐蝕性差、傳熱系數高,既不利于防滲漏,也不利于保溫。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這類普通管材很有可能被低溫凍裂,從而出現較大規模的滲漏現象,非常不易于節約用水。而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目前已經有一些比較新型的復合材料管材與閥門被開發出來,這類新管材普遍運用了先進的材料技術,如鋁塑復合管、鋼塑復合管、PP-R管、PE管、PVC-U管等。這些新型管道不僅質量輕、保密性好,滲漏系數也很低,非常有利于節水。此外,無論應用何種材料的管材,閥門處一直是滲漏問題的高發區。因此,水務部門應當制定相應的管道檢修制度,定期對供水排水設備進行巡查檢修(重點針對閥門部分),從而保證整個供水系統節水性能的發揮。
生活給水系統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給水系統,也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要部分。因此,科學地布置生活用水系統,能夠節約大量的水資源。一般來說,生活供水系統主要由儲水裝置、管道網絡和加壓裝置等3部分組成,在各設備的運作過程中,需要依照統籌兼顧、相互協調的原則。首先,泵房和水庫的設計建造。由于小區內的空間限制,不能建設容積過大的水儲存庫,因此采用流動型的設計方案,即“邊供水邊補充”的方式。其次,泵房應建立在水儲存庫的旁邊。為了節約空間,可以建設在地下車庫中。為了能夠產生足夠的水壓,應采用泵組串聯的布置方式。為了有效應對突發情況或者便于檢修,應設置兩組泵。最后,整個小區的給水管道均采用港塑復合管,管道井設在樓梯間內,水表后的管道埋地敷設在墊層內,管道為PP-R管,采用分區給水方式,整個小區給水豎向分為4個區,地下2層~地下1層由市政管網直接供水,1~8層為低區,9~17層為中區,18~26層為高區。由于每1個分區正常供水所需要的水壓不同,因此可以考慮分壓供水法,即調整泵的功率來調節供水壓力。從實際情況看,這種布置方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節水效果,是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的。
節水技術在給排水中仍然沒能實現普遍性應用。因此,除了加大對給排水中節水技術研究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投入外,還要做好相關宣傳工作,積極倡導在各個領域應用節水技術,使節約用水理念深入人心,從而利于節水型社會的早日建成。
[1]牛文全,高建恩,馮浩,等.雨水利用的全過程把握[N].中國水利報,2005-06-11(03).
[2]羅巖,李香云,由希堯.節水型社會建設中水資源的利用問題[J].干旱區研究,2010,(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