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貴海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深水期、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期,勞動力市場的供需不平衡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就業總量和就業結構,致使我國勞動力供求總量和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從而對我國就業環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加入WTO后,就業的選擇余地不斷擴大,人才流動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活躍期。這不是一般意義上增加就業機會的問題,一方面,由于經濟活動的國際化需要,急需大量法律、金融、財會、涉外咨詢、環保服務、境外工程承包等專業人才,這為人才流動創造新的熱點;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的進一步對外開放,通曉多種語言、具有多種文化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必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好機會。
目前我國新增勞動年齡人口進入高峰期,達到每年1000萬人的水平。城鎮新增勞動力超過540萬人,實現就業比率十分低下。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每年新增人數在1000多萬,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任務十分艱巨。由于高校畢業生呈逐年遞增之勢,供求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大學生普遍沒有轉變就業觀念,不愿意到中西部落后地區、農村地區或基層單位就業,并且他們的自我創業意愿不強,因此大批就業者被企業拒之門外。我國的實際勞動力供給量愈來愈大,造成若干相互疊加、相互沖突的迅速增大的就業壓力。
近幾年,由于持續加大的城市就業壓力,城鎮登記失業、下崗失業和其他失業人員的數量越來越多,已達到幾千萬人,即使按再就業率30%計算,實際失業人員可能就業的也只有幾百萬人。同時,再就業服務中心的下崗職工將陸續出中心,大部分仍需要重新就業,下崗失業人員的年齡相對較大,再就業困難。1993年提出了"再就業工程",1994年初在30個城市試點,1995年4月在全國范圍內實施。1998年,也就是再就業工程的第二階段,國企職工下崗十分嚴重,中央決定在全國企業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
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雖然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與許多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就業結構相對落后,而且需要較高文化水平勞動力的第二、第三產業不夠發達。我國的第三產業勞動力就業比重相對較低,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占65%(美國多達75.6%),很多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勞動力就業比重已經達到60%以上,而我國僅在30%左右。此外,從業人員的結構也不盡合理,尤其是新興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很少。
首先,要完善競爭機制(即勞動力市場上供求雙方優勝劣汰的選擇機制),它對勞動力的組合與配置起著調節的作用。競爭和自主就業為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創造條件,并激勵勞動者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此外,要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消除阻礙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轉移的各種障礙。政府應痛下決心,為勞動力提供平等的平臺,以促進勞動力合理有序地流動。創造寬松的就業環境,提供就業信息平臺,為就業信息的公開透明提供保障制度。
塑造良好的勞動就業環境主要靠制度來保證。首先我們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其次要加強勞動用工制度、就業服務制度、就業培訓制度以及辭職退休制度等就業制度的建設。通過建設這些制度,建立起以契約性、自律性和法律性為主要特征的較為規范、理智的勞動關系體系。
首先,需要拓寬和暢通就業渠道。提高勞動用工的組織化程度,并鼓勵和規范各種職業介紹服務機構的發展。其次,抓好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指導體系建設。最后,要充分發揮工會的組織作用。勞動者可依法組成工會組織,提高談判地位,增強談判能力。
在投入同樣資金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相比,會雇傭更多的勞動力,這樣對就業的貢獻也更大。民營企業規模雖然不大,但對就業的貢獻卻不可小視。要大力扶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要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門檻相對較低,對就業的貢獻率卻較大。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城鎮化發展這個平臺,沒有城鎮化的發展,沒有城市規模的擴張,也就沒有第三產業的規模需求。而只有需求才能促進生產業的發展,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在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和社會應該給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我們需要建設一個鼓勵創業、積極、有活力的和諧社會。
[1]中國勞動社會保障部.加入WTO對我國就業影響的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2]谷書堂,高明華.勞動力經濟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3]廖泉文.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理論與實踐[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4]武中哲.單位體制變革中的良好社會就業環境塑造[J].求實.2004,(06).
[5]楊宜勇.加入WTO后的就業形勢、就業環境和就業對策[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03).
[6]王傳榮,錢乃余.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就業的規律性特征[J].世界經濟研究,2005,(08).
[7]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中國加人WTO后的就業問題[J].中國人口科學,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