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愛,周 磊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論發達國家的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
文同愛,周 磊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依據國際環境法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應當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率先的和主要的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但是,在實踐中,由于綜合國力等因素的影響,發達國家遲遲不與發展中國家就氣候環境保護的核心條款達成協議,甚至推行單邊主義和爭奪國際環境公共權力,導致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未能有效實現。制度上的完善設計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協作,是實現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必然選擇。
氣候變化;發達國家;保護責任;歷史責任
在氣候危機對人類影響越來越嚴峻的形勢下,國際社會通過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責任分配來應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治理與改善。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責任的完全履行對于國際氣候治理產生重要影響,并直接關系到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一)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概念
在法學領域,法律責任一詞有兩種含義,其一是本義,其二是引申義*許春清.略論一般法律責任概念的“新義務說”[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6).。本義的法律責任概念,主要是指“行為人由于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于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后果”。*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36.因此,其也叫第二性法律義務,是違反某種法律義務后發生的具有補償性或懲罰性的法律后果。引申意義的法律責任概念,往往是指從事某種行為或參與某種社會關系者應當承擔的義務,不以存在違法、違約行為為條件。因此,這種法律后果被稱為第一性的責任,即依法或依約法律關系主體應這樣行為或者不這樣行為的一種限制或約束,是社會成員分內應做的事。
國際環境法上,國家的國際環境責任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國際環境責任是指造成國際環境損害后所承擔的國際責任;廣義的國際環境責任是指國際法主體應當承擔的保護國際環境的義務。這里狹義的國際環境責任就是第二性的法律義務,廣義的法律責任指第一性的義務。
發達國家的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是指因發達國家自工業化以來使用國際大氣環境容量資源越來越多,在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風險方面所占的份額比發展中國家更大,而應當率先采取應對措施并承擔主要的治理責任的義務。在國際環境法上,發達國家消耗國際大氣容量資源的行為屬于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也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證明其損害了國際氣候環境,但是依據有關氣候環境保護的國際法律,仍然應當承擔這種義務,所以,其并非傳統環境法領域的第二性法律責任,而是廣義的法律責任,是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協議》等一系列國際氣候環境保護法律文件為發達國家締約方“量身定制”的法律責任,在內涵上,發達國家的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主要是指:基于當前人類受到氣候變暖的客觀威脅,發達國家依據國際環境法的規定而承擔溫室氣體治理的國際環境責任。從外延上講,發達國家所承擔的這種責任是指發達國家承擔強制性減排責任以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援助等義務。
(二)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主要內容
承擔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主體是集合的發達國家,即發達國家是一個獨立特殊的法律關系主體。《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已經將締約方分為附件一、附件二和其他締約方,附件一、附件二中的國家都稱為發達國家。理所當然,國家是發達國家集團的組成元素,在承擔具體的國際環境責任時單個發達國家承擔的責任存在一定的差別性。同時,在發達國家承擔環境責任的過程中,是由發達國家以國家整體對外承擔責任,而非要求發達國家國內公民個人,或者企、事業單位提供資金、技術,或者是履行相關的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適應和改善氣候變化能力的義務。在客體上,發達國家承擔的是一種保護和改善全球氣候“環境”的責任,并非軍事環境、經濟環境等責任。在具體的責任形式上,發達國家的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不僅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承擔著在本國領域內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同心協力共同維護今世后代利益的共同責任,而且表現為發達國家負擔歷史與現實的區別責任。主要體現為:第一,要求發達國家率先承擔強制性量化減排的主要任務,而發展中國家并非強制性減排的責任國。在《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附件一締約方應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8年至2012年承諾期間削減到1990年水平之下5%;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所有加入的發達國家在2013年至2020年期間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25%至40%。第二,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的資金,在2010年至2012年出資300億美元作為綠色氣候基金的快速啟動資金,并在2020年前達到每年出資1000億美元的目標。第三,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技術轉讓。此外,在2013年華沙氣候大會上初步達成建立損失損害補償機制的共識。
(三)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性質
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性質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其一,發達國家承擔的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是一種法律責任、道德責任的綜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等一系列的國際環境法律文件中確定發達國家所承擔的強制性減排義務以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援助等,均具有法律強制性,因此,其是一種法律責任。但是,發達國家承擔的某些國際環境責任又具有道義性質。比如,歐盟表示,在其他發達國家提出有可比性的目標等條件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愿意把減排目標從原來的減少20%提高到30%。歐盟自愿提出10%的額外減排份額即是道義責任*新華網.英官員說正推動歐盟在氣候談判中無條件提高減排目標[EB/OL].[2013-03-1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09/c_111155965.htm.。
其二,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是國際環境法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氣候環境保護領域的制度化,相對于發展中國家所承擔的責任,是一種“有差別的責任”,即在與發展中國家一起共同承擔了氣候環境保護責任以外的一種責任。
為什么“有差別的責任”是合理的呢?因為,第一,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發達國家對溫室氣體總量上升“貢獻”最大。除了發達國家現在的溫室氣體人平排放量遠遠大于發展中國家的人平排放量以外,它們還有兩種額外的排放,即歷史排放和“轉移排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序言中申明:“注意到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這樣,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發達國家的人平排放量高于發展中國家的事實以及發達國家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排放。“轉移排放”主要是指處于分工產業鏈較高端的發達國家/地區,更傾向于把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產行業轉移到欠發達國家/地區的現象。此外,發達國家的排放,更多的屬于“奢侈排放”,而發展中國家的排放則是“生存排放”和“發展排放”。*所謂“奢侈排放”是指為了滿足奢侈生活的需要而排放溫室氣體,相應的,“生存排放”和“發展排放”是為了滿足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而排放,如2011年美國在主要工業制成品依賴進口的情況下,人平排放溫室氣體達到17.3噸,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人平排放只有7.3噸,美國的大部分排放就屬于“奢侈排放”。第二,發達國家由于率先消耗全球大氣容量資源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從而擁有先進的科技與充足的資金,因此它們有能力承擔這種法律責任。
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達國家承擔著強制性減排義務,并有責任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充足的資金與先進的技術。實踐中,實現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存在諸多困難。從現象上看,主要表現為:第一,發達國家不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公約的締結,甚至若干發達國家相繼退出京都機制;第二,發達國家選擇背離公約的目的,不落實已達成的協議。
(一)實現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困難
1.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關于應對氣候變化協議的締約困難
條約自古以來就存在,是應國際社會的實際需要而產生的,用以規定國家相互間行為規則的法律工具*邵津.國際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6.。在實踐中,兩大集團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存在締約困難。締約上的這種困難,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具有國際法律意義的三種行為。
(1)若干發達國家相繼退出京都機制,推行單邊主義
單邊主義常常被用來象征性地批評不同的實踐活動,它本身并沒有法律意義。這個概念既寬泛又雜亂,因而被作為萬能鑰匙去涵蓋具有國際影響的各種法律、措施和行為。其中,有些只具政治性,而另一些則有法律內容并能產生法律效力*[法]勞倫斯·布瓦松. 單邊主義與環境保護[J].環境法律評論,2002年冬季號.。一般而言,單邊主義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單個國家或者幾個國家共同主張或者采取措施,對其他國家或國際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從應對氣候變化體制內的單邊環境政策而言,主要表現為幾個主要的發達國家相繼退出京都機制。在2001年,美國以《京都議定書》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為由,退出京都機制。在后京都談判中,加拿大也于2011年宣布退出該議定書。在2012年多哈氣候峰會上,日本、新西蘭、俄羅斯等國接連退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加入美加行列。可以說,京都機制從未得到過發達國家締約方主要排放國的一致支持,這不僅損害了《京都議定書》的權威性,而且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的現實困難,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一直在增長,2012年達到創記錄的345億噸,比上年增長1.1%。
(2)發達國家重視國際環境公共權力的爭奪
所謂國際環境公共權力,是指由國際社會通過建立國際組織,賦予國際組織某些成員國一定的權利、責任與義務*蔡拓,曹興.公共權力與全球治理——“公共權力的國際向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A].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42.。從性質上而言,公共權力被認為是社會公共領域中由公眾所賦予和認同,并用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共生活秩序的集體性權力*韓宏博.公共權力制約與憲政制度改革[J].社會科學論壇,2006,(7).。針對全球環境問題,國際社會成立了專門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的公權力組織,其宗旨是為了實現地球共同體的整體環境公益,為各國謀求公共福利。在國際環境事務上,發達國家重視國際環境公共權力的爭奪是影響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實現的最大障礙。
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共同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工作委員會,評價氣候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并針對這些潛在的影響制定氣候環境公約。本質上,該委員會是國際環境公共權力在應對氣候問題上的一種表現。但是,“由于公共權力在主體歸屬上具有私人性特征,而這一特征必然導致權力運作的私密化。”*董長春.權力的私人性及其法律控制[J].政治與法律,2005,(5).因此,由于政府間氣候變化工作委員會被幾個發達國家所控制,發達國家通過爭奪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國際環境公共權力謀求獲取氣候協議的制定權,大力推行本國“標準”。甚至,通過控制這種環境公權力組織來彰顯本國綜合國力和獲取更多的國際環境資源及利益。一份采訪發展中國家撰稿人的報告指出,大部分撰稿人認為,政府間氣候變化工作組評估報告最初的議程,如章節的標題、框架都由發達國家定奪,尤其是美國*M.Kandlikar and A.Sagar.“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 India: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a South-north Divide”.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9,(92):119-138.。同樣,國際氣候變化的締約方大會主要是由歐美幾個大國和國際組織牽頭,并制定氣候變化的主要方案,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一些小國失去程序參與權,在一定意義上也成為發達國家國際環境公共權力爭奪的平臺。例如,在2011年德班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成功分裂了發展中國家陣營,獲得小島嶼國際支持,在多個發達國家不參與《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情況下,達成基本結束“巴厘路線圖”的雙軌談判機制,建立新的“德班平臺”談判機制,意圖將所有國家納入一份全球性減排新協議,使發展中國家面臨極大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有動搖“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危險。
(3)發達國家不斷拖延談判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國際合作,加強國家之間的協議談判是確定、實施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前提。但是,在現實中,發達國家無限期推遲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環境協議談判。盡管在2012年多哈氣候峰會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談判來加以解決。比如,發達國家第二承諾期的減排力度透明度不夠;在資金機制上,發達國家借口經濟危機,拒絕給出提供資金的時間表,大會決定延遲到2013年再解決*郭兆暉.氣候大會難解“資金結”,構成中國碳市場成關鍵[N].中國石油報,2012-12-11(2).。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無限期推遲國際環境公約談判,導致發達國家國際環境具體責任出現了“真空”地帶,也導致了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實現的延遲。
2.發達國家輕視國際環境責任的履行
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國際社會形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京都議定書》為主體的國際氣候法律體系,構成了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基本內容。從現實效應來看,發達國家的責任實施并不理想。
首先,對于強制性減排的承諾沒有兌現。根據UNDP《2007/2008人類發展報告》的數據,從增長幅度來看,歐盟承諾平均減排為8%,實際卻減排2%左右;加拿大的排放量比在《京都議定書》中承諾的目標高出35%;日本的排放量比目標范圍高出14%左右。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遠遠沒有實現承諾目標,特別是西班牙的排放量幾乎增加了50%,完全與其在《京都議定書》下的減排任務背道而馳,都未能實現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的減排目標。其次,對于資金、技術援助的承諾沒有兌現。盡管締約方會議已經就技術轉讓問題做出過大量的決定,但由于發達國家擔心轉讓先進技術后影響其國內產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雖然在政治上作出了承諾,但是在行動上卻拖了十多年都不付諸實施,總是以各種借口(如知識產權保護、產權歸私人部門所有等)拖延這項義務的履行。在締約方會議上還沒有展示過真正實現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先進技術以減排溫室氣體的案例*莊貴陽,朱仙麗,趙行姝.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38-140.。在資金問題上,發達國家從整體上看還遠沒有兌現承諾。根據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決議所設立的“綠色氣候基金”目前仍然是空殼。發達國家在近3年前承諾,到2020年每年調撥至多1000億美元作為“綠色氣候基金”,到現在,僅英國、德國以及其他歐盟國家具體承諾在未來幾年總共拿出68.5億歐元。而目前發達國家承諾的資金總量僅為數十億美元,至2020年能否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的目標還是懸疑*楊元勇,李志暉,陳瑩.多哈氣候大會:收獲有遺憾的結果[N].新華每日電訊,2012-12-10(7).。在2012年多哈氣候峰會之后,資金問題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二)實現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存在困難的根源
1.國家利益因素的影響
不論是在締約階段,還是在履約階段,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未能得到有效實現與國家利益行為息息相關。
從締約階段來說,發達國家重視國際環境公共權力爭奪,推行單邊主義,最終的因素在于追求國家利益,是圍繞國家利益為核心的規則導向下追求權力異化。從國際方面而言,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爭奪國際環境公共權力,是發達國家“為了利用環境保護問題實現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其他戰略意圖”。*解振華.努力推進新時期環境外交工作[J].環境保護,2000,(7):12-14.從國內而言,“特別是在國家產生以后,國家作為公共權利的被授予代表,公共權力的依法行使主體便成了政府。政府的終極目標是‘殫精竭慮謀求公眾幸福’,而政府實現其目標的基本手段是擁有公共權力。”*周海華.政府環境公共權利初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26-30.2001年美國的小布什政府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公開的理由有三:其一,執行該議定書中所規定的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份額,會給美國工業帶來沉重負擔,特別是在美國經濟減速以及能源部門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更會影響整個美國經濟的發展;其二,《京都議定書》對發展中國家排放溫室氣體的限制太過寬松;其三,溫室氣體是否必然會導致全球變暖,在科學研究中并無定論*王炎.布什政府拒不執行《京都議定書》遭到國際社會批評[N].解放軍報,2001-04-16(12).。其中暗含一個理由:在任何一個領域必須確保美國的領導權。
從履約方面來說,發達國家違約同樣是基于國家利益作出的選擇。因為,現代國際社會是一個主權林立的社會,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決定了世界各國處于競爭狀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決定了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主動犧牲本國的國家利益來謀求其他國家或者國際社會整體公益的發展。
2.發展中國家在締約上的手段不足以平衡發達國家
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進行談判的過程中,要擺脫各成員國利益、實力和觀念上的阻礙以促使各成員國在國際行為層面上作出承諾,并最大限度避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陷入僵局及集體行動邏輯困難,發展中國家進行應對氣候變化締約手段的設計尤為重要。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京都議定書》的規制中,是嚴格適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在一定意義上,也就從法律上確定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優先權以及獲得發達國家提供經濟、科技援助的權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環境保護過程中所獲得的這些權益,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利益,或者說,是一種權利。顯然,盡管確立了發展中國家集團擁有的權利,并沒有同時給與發展中國家集團相對的手段來平衡發達國家不參與締約的行為。從法律的角度分析,法律確定權利,需要實現對權利的保障,以權利與權利、權力之間的平衡才能保障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實現。在立法決策機制上,如果發展中國家并沒有一種集團形式的整體手段,以平衡發達國家不參與全球環境公約締結或者退出京都機制的行為,那么,發展中國家的權利形同虛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雖然都規定,締約國不得對任何條款提出保留,但是,卻允許締約國退出。1990年美國是世界溫室氣體總量第一排放大國(占全球25%),澳大利亞則是人均第一排放大國,這兩個國家先后退出《京都議定書》,盡管國際社會對此嚴厲譴責卻無法真正使美國承擔責任*姚天沖,于天英.“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芻議[J].社會科學輯刊,2011,(1):96-103.。2007年“巴厘路線圖”將美國重新納入談判,但美國至今沒有作出任何有實質意義的承諾,在國際氣候環境法治建設領域,其表現越來越像是“壞小孩”。怎樣促使不可或缺的發達國家排放大國參與減排協議,考驗著發展中國家的締約手段和能力。
3.發展中國家之間團結協作能力不夠
由于綜合國力弱化,并不斷受到發達國家的壓制,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環境事務中保持口徑與行動上的一致是必然的立場選擇。發展中國家采取一致的行動,能夠最大限度團結力量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法定的發展權益。通常意義上,發達國家主動給予發展中國家諸如“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原則所確立的權利的情況非常少見,而一般都是發展中國家主動爭取。因此,發展中國家的主動爭取行為往往會導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形成矛盾,這樣將促使各自自成一體,并形成兩大集團。“發達國家常常通過八國首腦會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會議等機制來協調立場,而中國也與77國集團加強磋商,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經常與77國集團聯合提出案文,形成了‘77+1’的國際環境談判模式。”*張海濱.環境與國際關系—全球環境問題的理性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2.
進入新世紀、新時期,由于國際力量對比等因素的影響,發達國家希冀從各個方面壓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并以此分解發展中國家的陣容,這成為影響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實現的一大障礙因素。實踐中,發達國家一方面千方百計地試圖廢除對其不利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原則,另一方面,分化和瓦解發展中國家的陣容。在多次氣候峰會上,發達國家提出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快速發展中國家為“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并不斷籠絡處于低海平面受氣候影響最為嚴重的小島嶼國家,以此來分化發展中國家陣容。發展中國家不僅僅受到發達國家的瓦解與分化,其內部也并非時時一致,而常常觀點相左。“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團結的整體正在發生分化,南北陣容的劃分漸失實際意義。……在氣候變化談判中。自1990年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啟動以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分歧逐漸暴露。占發展中國家總數約28%的小島嶼國家聯盟與歐盟立場相似,主張采取最激進的減排措施。來自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發展中國家則反對量化減排措施,而中國和印度則堅持自己不量化減排的立場。1998年阿根廷和哈薩克斯坦等發展中國家不顧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反對,率先提出自愿減排承諾,使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裂痕進一步加深。”*張海濱.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外交面臨重大挑戰[J].綠葉,2007,(8):40-41.已如前述,2011年,小島嶼國家倒向了發達國家一邊。
4.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履行機制不完善
為了確保發達國家承諾的實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規定的一系列遵約機制,對于促進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履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履行機制的不完善,導致了發達國家不完全履行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比如,在減排義務履約機制上,對不履行減排義務的法律責任,《京都議定書》還缺乏相應的懲罰措施規定,而這正是保證《京都議定書》得以實現的前提*高瑜艷.論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在氣候變化國際立法中的分歧與發展[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0.15.。而靈活三機制盡管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履行國際環境責任的柔和性條件,但是“靈活三機制”作為條約的履行機制的最大缺陷就在于缺少具體的實施細則,在“量”和“性”上都沒有明確的規定,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的漏洞,使得締約方很容易借口法律含義不清而逃避本應該采取的削減行動*楊興.《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研究——國際法與比較法的視角[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76.。在資金機制上同樣存在諸多的模糊性,“例如,錢到底誰出,是不是額外的。這些細節還沒有得到非常明確的肯定。”*韓纓.氣候變化國際法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1.115.“時至今日,第一筆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的承諾期已過,許多發展中國家卻反映未獲得發達國家的資金支持,而不少發達國家則表示已履行了快速啟動資金承諾,雙方各執一詞,凸顯了資金管理上的不透明和信息的不對稱。”*馬昌盛.聚焦多哈聯合國氣候大會[J].節能與環境,2012,(12):36-37.在技術機制上,由于技術轉讓涉及到知識產權與技術私有化問題,所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以及后續一系列的談判中,都沒有實質性涉及到技術轉讓問題。“2009年的《哥本哈根協定》同意建立一個“技術機制”,以加強技術研發和轉讓。但是規定只用短短一句話進行描述,具體實施方案都未能確定。”*韓纓.氣候變化國際法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1.117.在技術援助之上,由于缺乏技術轉讓機制,發達國家并不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實惠。而且,發達國家還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轉讓機制談判推遲到2013年,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履行。
多哈氣候峰會通過了《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修正案,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但是,由于第二承諾期繼續沿用《京都議定書》的規定,所以,強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締約責任,完善國際氣候履約制度是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強有力措施。
(一)堅決捍衛“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目前在國際氣候環境法治建設中取得的所有成果都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制度化,可以說,這一原則是國際氣候環境法治的基石。發達國家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千方百計攻擊這一原則,在每年舉行的氣候大會上都會拋出各種各樣破壞該原則的談判案文,這樣一來,每年的會議都必須花費不少時間來維護該項原則。例如,2013年的華沙氣候大會,比預定的兩周會議時間延時18小時,終于達成三項成果,第一項就是“德班平臺”基本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事實上,隨著“德班平臺”談判機制的啟動,發展中國家發現,要維護該項原則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
(二)努力豐富發展中國家氣候環境保護的締約手段
豐富發展中國家在氣候環境保護締約上維護自身利益的手段是實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順利締約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必然要求。
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集團,必須努力追求權力對權力的有效制約,改造當前國際環境公共權力結構性失衡現象。發達國家在歷史上不受任何限制地享受了各種權利,到今天演變成了國際環境法治建設中壓倒性的話語權。有關國際環境法律確認,發展中國家擁有發展權和獲得發達國家提供援助的權利,是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集團擁有必要的國際環境公共權力的法理基礎,因此,發展中國家就要想方設法將自己的權利演化為公共權力,以制衡發達國家的權力。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獲取必要的國際環境公共權力,主要還有幾個方面的必然性。
首先,就公共權力的性質而言,是“以維護環境公益為基本目標,其終極目的是保障人類健康和社會的長遠發展(人類整體利益)。”*趙俊.環境公共權力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從發達國家的行為來看,發達國家在國際社會爭奪國際環境公共權力及推行單邊主義的行為,是為了獲取發達國家的私益,這種私益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企圖壟斷全球重要的資源,包括氣候資源,以滿足發達國家大多數人的奢侈消費需要,因此,不符合公共權力的性質。從發展中國家的行為來看,發展中國家所獲取的必要環境公共權力在于敦促發達國家參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締約以及履約,這種締約及履約的行為都是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全球公益為目標的。若發展中國家集團本身在維護和促進發達國家締約的手段上存在不足,那么發達國家獲取這種私益的行為將造成全球環境公益的損害。只有實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權力與權力之間的平衡,才能架構起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理想平臺。
其次,從公共權力的來源而言,一方面,權利是公共權力合法化后的表象。“當公共權力運行于法律事先預設的軌道時,它就轉化為權利,轉化為采取一定公共權力行為的合法性理由。”*錢大軍,武紅羽.公共權力的法學闡釋[J].求是學刊,2006,(5):65-70.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來分析,這些法律文件都確定了發展中國家有獲取發達國家提供援助及發達國家率先承擔責任的權益。從法律的角度分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所確定的發展中國家的權利,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信賴保護利益。如果發達國家因為爭奪國際環境公共權力或者推行單邊主義來逃避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那么發展中國家所應獲取的這些信賴保護利益將隨之消滅。另一方面,義務是公共權力合法化后的內核。“權力存在的目的只能是權利,而權利主體享有權利必須以一定的義務主體負擔相應義務為前提。”*陽東辰.公共性控制:政府環境責任的省察與實現路徑[J].現代法學,2011,(2):72-81.法律既然確定了發達國家負擔的相應義務,并生成了發展中國家的權利,則發展中國家公共權力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因此,若發展中國家無權力來制約發達國家爭奪國際環境公共權力或推行單邊主義的行為,并以此來保障自己的權利,則發展中國家的境況只會不斷惡化,對發達國家的制約能力越來越弱,全球氣候環境法律秩序被顛覆,致使全球氣候環境陷入風險之中。
再次,從公共權力的規制來看,防止公共權力的私人性是必然的選擇。“在法治社會,一切公共權力的行使都必須出自于法律,有法律的依據。一切公共權力都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法律為它們設定了界限。任何公共權力都要受制約和監督,沒有最高的、無上的、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蔡定劍.論法律支配權力[J].中外法學,1998,(2):3-8.發展中國家集團獲取必要的國際環境公共權力就是對發達國家進行合理限制,也是實現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責任的必然選擇。所以,由于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特殊地位以及氣候變化問題的綜合性、復雜性等特征,發展中國家獲取必要的國際環境公共權力不僅具有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還具有擴張的合理性,惟其如此,才能在國際氣候環境保護領域形成互相制約的國際環境公共權力格局,構建良好的國際氣候環境法律秩序。
獲取這種公共權力,就是豐富自己的締約手段,提升締約能力。發展中國家要開發更多的平臺,將自己的利益訴求表達得更加充分。在國際環境談判中,發展中國家要不斷促進其“抱團”行動,不斷擴大“77+1”的談判模式,促進更多如“基礎四國”*“基礎四國”指中國、巴西、印度、南非四個發展中國家建立的一個對話、協商平臺,在重大的國際事務中往往能夠采取協商一致的立場。之類的團結互助,增進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機制,擴大對話合作平臺,以求最大限度的實現發展中國家的政治互信,向發達國家更清楚有力地表明自己的合法利益訴求和立場,不給發達國家任何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機會,使得發達國家在氣候環境保護領域,無法利用自己的國家實力取得強勢地位,只能在法律的框架內行為,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代內和代際公平。
(三)完善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具體制度
完善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國際環境保護責任的具體制度是實現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需要完善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履約的具體內容,另一方面,需要完善遵約機制,以加強履行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事后監督。
首先,要完善發達國家國際氣候環境保護責任的具體內容。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第一,對于參加《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要敦促它們繼續提高減排力度,通過國內立法,嚴格控制“奢侈排放”;在以后的談判中,促使各國的出資承諾得到落實,快速啟動資金在2015年到位,并將此后的出資安排明確化。第二,對于未參加《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退出或未批準議定書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必須促使它們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精神和可比性的要求,與參加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發達國家同步、同等提高2020 年前減排力度*國務院新聞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白皮書2013年度報告[R].43.。第三,針對當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中未設立獎懲機制的不足,在今后的談判中,應該考慮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對于應當參與減排協議卻為了一國私利不參加的國家,要設立經濟制裁措施,防止它們通過拖延戰術將責任轉移給發展中國家。第四,在技術援助上,加強技術轉讓機制的談判,建立多元化、多途徑技術轉讓機制建設,防止任何發達國家以種種借口拒絕提供技術援助。
其次,還要完善遵約監督體系。第一,強化已經設立的《京都議定書》遵約委員會的執行監督權力。目前遵約委員會不具有強制執行的合法權力,可以考慮制定一項專門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議定書,賦予遵約委員會這樣的執行權力。第二,要加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信任,構建合理的“履約溝通機制”,確保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履約知情權,及時反映對發達國家的履約要求。第三,發展中國家可以建立專門針對發達國家履約的評議平臺,根據評議結果,為促使發達國家充分履約向遵約委員會提出有關法律建議,或向締約方會議提交評議報告。
On International Clima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EN Tong-ai, ZHOU Lei
(LawSchoolof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hall bear the first and ma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However, in practice, because of the factors as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reluctant to conclude a key clima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reement with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ready to implement unilateralism and compete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ublic power. As a result,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an not be carried out effectively. our specific responsive measures, such as, the perfect design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unity and cooperation of the majority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the inevitable choices to carry out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limate change; developed countries;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2013-09-15
本文受湖南省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
文同愛,男,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資源法;周磊,男,湖南師范大學2010級環境法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環境法。
D996.9
:A
:1672-769X(2014)01-008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