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正衛
(中國水利經濟研究會副理事長)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態文明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實現“五位一體”同步發展。這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方略。
為了落實黨的十八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從水的屬性、作用和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責任出發,水利部黨組做出了建設水生態文明的決策,并提出了推進實施的意見。從此“水生態文明”不僅成為一個新的理念,也成為發展水利事業、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行動方向。為了使這一新的理念能夠被全社會進一步認識,并真正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本文僅作一點個人思考。
為什么提出“水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新理念,這是不少有識之士關注的一個問題,因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行業較多,門類較多,目前尚未有人提出“工業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業生態文明建設”等概念,不像21世紀前后國家倡導可持續發展觀那樣,多行多業都先后提出了自己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行動方案。其實,一個新概念或新理念的提出和存在,必須有它的合理性以及內涵的科學性和社會實踐的可行性。
眾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即,水是萬物生命的本源。沒有水,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難以生存。現在世界上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探索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現象,關鍵是看有沒有水。水也是經濟發展的命脈。沒有水,糧食等作物難以生長,工廠難以運轉,礦山難以開采。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首先要解決衣食住行,然后才能解決其他。經濟不發展,社會就會停滯,甚至倒退,亦根本談不上現代化。水更是生態的基本要素。所謂生態,是人與大自然相融相依的一種生存環境狀態。生態平衡,則大自然包容萬物,天下得安;生態失衡,則大自然報復萬物,天下災難。當然平衡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由于自然和社會的發展,一些原有的平衡會被打破,但又通過自然的、社會的運動形成新的平衡。人、水和其他的自然、社會的資源構成了人類社會生命共同體,如果水要素能夠滿足生態,人水和諧,則生態平衡;反之,如果水要素出了問題,生態失衡,則人類社會難以發展,甚至難以存續。歷史上的古巴比倫和中國的樓蘭古國都是因生態出了問題,特別是因為水源的干涸,最終從地球上消失。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沒有水就沒有生態。中國要美麗,生態要平衡;生態要平衡,水利要先行。因此,水利部黨組提出建設水生態文明的理念是一個創意,也是從實際出發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頂層設計。
何謂水生態文明?這要從生態和生態文明概念談起。
什么叫生態?如前所述,生態是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一種生存環境狀態。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自覺遵循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律,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采取生態化的生產、生活、生存方式,使人的行為順應自然,而不超越自然的承載能力,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平衡相依的一種友好環境狀態。這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最高境界,是相對于古代的農耕文明、近代的工業文明的一次新的文化啟蒙,也是使人類變蒙沌發展為科學發展、變非理性發展為理性發展、變“黑色發展”為“綠色發展”的正確選擇。生態文明本質內涵其實就是兩個側面、三個基本點。兩個側面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三個基本點是綠色引領、循環經濟、低碳發展。把握這一本質內涵,就可以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而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并使資源永續利用。
所謂水生態,也就是人與水相融相依的一種狀態。水生態文明,其實質是使水保障生命狀態永續生存發展的一種社會的、自然的文明。其本質內涵包括4個方面:①水的生態文明是通過水利工程設施和手段防治水旱災害的一種水安全文明;②水生態文明是使水滿足人類需求實現水資源永續利用的一種水資源文明;③水生態文明是提高人們的生產、生活、生存環境的一種水環境文明;④水生態文明是使人親水、近水、愛水、惜水、保護水的一種水文化文明。
從水的屬性以及水生態與整個大生態關系來說,水生態文明是整個大生態文明的組成部分,水生態文明是大生態文明的子系統,這個子系統,是不可替代的,亦是不可或缺的,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和保障性的支撐作用。這一作用可以用經濟學的“生態價值體現”來說明。
價值“它是體現在商品里的必要勞動”。“價值量的大小決定于生產這一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不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東西即使有使用價值如空氣等,也不具有價值”。整個大生態文明包括水生態文明都不是純粹的商品,但是,它都是由自然和人類物化勞動形成的自然性的、社會性的特殊的物品。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人與自然界的完成了的統一”,“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以及改造自然和修復自然,都包含著人類的物化勞動,也可以叫作“生態勞動”。經過勞動的產品當然產生價值,“生態勞動”也必然產生“生態價值”。
生態價值體現了非常重要的三個意義:
第一,體現了保障生命存在的意義。因為地球上任何生命個體,在生存發展中不僅追求自身的生存條件和利益,而且同時也要創造其他物種和生命個體的生存發展條件。雖然人是最高級的動物,是萬物主宰,但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其他生物物種和生命個體的存在。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講話中針對自然資源管理體制上的問題所指出的那樣:“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這充分地說明,地球上任何一個物種及其生命個體的存在,都是互相關聯和影響的,有了這種關聯和影響,才使地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物圈、生物鏈,也才使地球充滿了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一生態價值實則體現了“生命價值”。
第二,體現了保障資源永續利用的意義。地球之所以是有生命力的,根本在于它是一個由人和其他生物以及無窮的無機物組成的物質世界,多種多樣的資源也處于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相互轉化的狀態。當然也有博弈,也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河泥”的生存需求和競爭,但這一生物鏈或者叫資源鏈因相互制約和影響而始終保持相對平衡。只是當人的聰明才智高度發達并在人的生命群體不斷增多以后,對資源競爭才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產生了競爭不公平、不對稱。于是人為砍伐森林、人水相爭、人土相爭,過度開發利用資源,濫捕濫殺其他野生動物等現象不斷出現。到了十八世紀西方工業革命后,地下的靜態物質變成了地上的動態資源,地下的冷固物質變成了地上的熱用資源,從此地球不平靜了。雖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物質的轉化,提高了人們的物質文明,但由于人類的一些“異化”行為,又造成了生態系統的破壞和失衡。如果人類再不審視自己的行為,不注重資源節約和保護,地球上的資源被掏空耗盡,那么地球的生命力將萎縮。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生態價值則體現了“資源價值”。
第三,體現了保障生存環境的意義。地球上的任何生物物種和生命個體,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環境才能生存發展。“有了陽光雨露,禾苗才能成長”,這是最淺顯不過的道理。特別是人,不僅要有好的生存環境,也要有好的生活、生產環境。環境的惡化特別是水環境的污染,已經給人類帶來了眾多的災難。在中國已經普遍出現了這樣的一些情況:經濟發展了,但水體污染了;工業化推進了,環境惡化了;城市樓房多了,老百姓們生存空間小了;碳排放量大了,霧霾天氣多了;汽車多了,尾氣重了,空氣不清新了。老百姓非常盼望有一個青山綠水,空氣清新的生活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所產生的生態價值則體現了“環境價值”。
從水生態文明對整個大生態文明的功能來說,水生態文明在整個大生態文明中的價值體現則更直觀和具體:
一是具有形成水生態產品的功能。水利行業一個重要的、基本的職能和任務,就是通過對工程的興建和管理,防治水旱災害,實現水安全,以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治水興水的過程,實質是生產的過程,所創造的各級各類水利工程都可以稱之為水生態產品。比如堤防大壩,其作用是防止洪水漫溢。不可想象,一個滄海橫流的社會怎么能成為文明的社會?又比如興建的大中小水庫,其作用就是調蓄水勢,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大生態上水源不平衡的問題。再比如建設農田水利設施,也是從根本上為了水旱從人,提高糧食等作物生產能力。沒有這些水利設施即水生態產品,就沒有水環境的安定和社會的穩定,更談不上大生態文明。即使一些小的水生態產品,如水電,如有水而產的糧食、水果、蔬菜、魚類乃至鮮花都是人類必需的,像飲用水,須臾不可缺失。
二是具有調節水生態及大生態環境的功能。大生態環境即自然生態環境,其內容包羅萬象,哪一個環節出問題,傷害的表象是一種或多種生物資源,但本質上是傷害人類自己。存續這些資源,平衡這種大環境,有許多問題的克服和解決必須依靠水利的發展和進步。比如,水體一旦突發嚴重污染,還需要通過調度潔凈水源稀釋沖洗,但根子上還是要從源頭上凈化處理,達標排放,截污減排。凈化處理最有效的方法有三種:物理措施,排除絮凝混合物;生物措施,吸附和消化混合物;化學措施,降低相關毒素。這些措施需要水行政主管部門履行職責,當然也需要有關職能部門和全社會配合。又比如,地面沉降,會引發諸多的生態災害,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禁采地下水,補充地下水,或通過自然的力量逐步修復回歸地下水。這些也是水利行業的本職所在,其他行業是無法替代的。
三是具有支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存續發展的功能。人的存續和其他生物物種的生存,必須以水源為生命的保障,有了水,就可以固碳、釋氧,為萬物提供生存環境。特別是水生生物,濕地則是他們的棲息地。“濕者,水藏而潤也”。濕地既是地球的腎臟,排毒的通道,也是人類朋友即其他生物物種生命的搖籃。沒有濕地的存在和發展,沙漠會離人們越來越近,人類的朋友會越來越少,“水至涸則無魚,人無朋則寡”。
四是具有綠色發展和引領的功能。前面已經提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即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水利長期發展積累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山水林田湖要綜合治理,橋涵閘站點要配套成龍,大中小工程設施要相互銜接。因此,在實施水利工程項目的同時,注重植被,使水林土一體化同生同進,不僅涵養了水源,擋沙固土,而且發展了大片綠洲,提供綠蔭,降碳減排。目前全國已形成了588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1 000多個省級水利風景區,這是水利人對水生態文明的創造,也是對建設美麗中國的貢獻。
五是具有文化服務功能。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源遠流長的民族,正因為這種豐厚的文化根基所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使中華民族永立于世界之林。而水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一支。在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與洪水等自然災害斗爭的歷史。古代的神話傳說,誕生了中華民族的最早文化,實則是誕生了中華民族最早的水文化,“女媧補天”、“羿射九日”、“嫦娥奔月”,都體現了中華民族與洪水和大旱的抗爭。到大禹治水疏九州而定天下,被后人記述入史,已印證了中華民族探索治水規律的艱難過程和堅定不移的治水精神。同時,豐富的治水實踐又使中華民族誕生了一系列璀璨的哲學光焰和美學思想。從老子到孔孟,從《詩經》到《離騷》,從漢賦到唐詩宋詞,水,始終成為哲學的借喻、文學的素材和美的話題。因而,又可以這樣講,水文化是一種歷史文化,是一種精神文化,是一種承前啟后、開啟未來的思想文化。多少年來,廣大水利職工始終以大禹為師弘揚先賢治水精神,注重對水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并認真挖掘水文化元素,使其在水利工程及其周圍不斷呈現和廣泛傳播,為廣大人民群眾普及水文化及其他文化科學知識,提升了人們的思想境界,這也是發展大生態特別是人文生態的一個重要力量。
怎樣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如前所述,既然水生態文明是一個包括水安全、水資源、水情勢、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的綜合體或共同體,那么水生態文明建設亦必須從這些方面整體推進,分項實施。應當說,加強水利發展,是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根本舉措。
中國是一個洪澇災害多發的國家,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有關史料表明,中國歷史上基本上是平均每2~3年就會發生一次洪澇災害,有的流域或者多個流域特別是江淮流域,有時甚至是連年大水,連年大災。根據全國600多條河流的歷史記載和現代的科學手段測定,中國的主要江河都曾發生過較大洪水和大洪水。由于受當時生產力水平所限和一些封建王朝統治者的無能,往往洪水發生時,人民群眾都遭受巨大的災難。“船行樹梢、人或魚鱉”,“瘟疫泛濫、餓殍遍野”都是歷史上多次出現的真實情景。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水利事業,領導人民群眾堅持不懈地開展水利建設,不斷進行流域性和區域性洪水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江大河普遍地提高了防洪標準,并有效地抵御了多次洪澇災害的襲擊。但是,我國的江河防洪標準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離水安全的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洪澇災害依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現象的多次出現,我國的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如1991年的江淮太大水,1996年、1997年、1998年的長江大水,1994年、1996年、1997年、1998年的珠江大水,松花江、嫩江也于1998年和2013年發生了大洪水。近幾年,由于氣候的異常變化,區域性的集中降水不斷發生,特別是在城市化推進發展后,城市的規模在擴大,人口在增加,而排澇設施跟不上,許多城市在集中降水時受洪澇威脅十分嚴重。因此,加強大江大河治理,特別是加強城市排澇設施建設,仍然是水利行業在未來一個時期非常緊迫的任務,哪一塊都淹不得,哪一塊都淹不起。
解決防洪安全是實現水安全的關鍵而重要的內容,人的生命財產得不到保障,何談水生態文明?又更何談生態文明?為此,對大江大河要進一步完善流域治理規則,對重要節點要實施重點控制,要根據現代化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進一步提高防洪標準。對城市的防洪主要是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城市的外水威脅,如大江大河大湖大庫邊上的城市,要建立防洪屏障,加固堤防,提高擋排標準,以防御風暴潮的襲擊。二是城市內澇的威脅,這是大多城市都面臨的。解決的辦法是,地面徑流要實現河湖連通,形成水通水暢的水系,做到引得進、排得出;地下的管網要實現雨污分流,污水正常排放,澇水及時排出。從近30多年城市發展來看,許多城市地下管網不適應,地下管網與地面河湖連通不夠,出口少,口門小,出路不足,一旦遇上大水,必然形成城區內澇。如北京市2012年“7·21”大水,竟因內澇死亡79人。因此,城市水利建設不僅要加強地面內河治理,也要特別重視地下排澇管網建設,增容擴線,開大口門,聯結河湖,保證暢通。
中國既是洪澇災害多發的國家,又是一個干旱缺水十分嚴重的國家。如果說洪澇災害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那么干旱缺水則是中華民族的一塊“心病”。中國盡管水資源總量比較豐富,處于世界第6位,但因人口基數大,人均水資源量為2 200 m3,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21位。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水資源與人口、耕地分布不匹配,多個區域分別或同時發生旱災的概率較高。加上目前中國人口的增加,工業化的推進和城市化的發展,水污染的情勢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又加劇了水資源的緊缺。不僅經常會發生旱災,也會經常發生“水荒”,甚至會出現突發的水污染造成人飲困境。這種水資源缺失,就是水生態的不平衡,亦是大生態的失衡。解決這一大問題,必須發展水利事業,一方面通過工程設施解決時空分布不均。如興建水庫、建設南水北調工程和區域性的水資源調配工程等,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設,約束人的行為以保障水資源永續利用。2011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即統稱的“三條紅線”管理制度,包括總量控制,定額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嚴格污水達標排放,就是從人文生態側面的制度安排。“三條紅線”制度,實質上是為了解決用水三大矛盾:總量控制紅線主要是解決人的用水與生態用水的矛盾,保障生態發展;用水效率紅線主要是解決人的用水與用水效益的矛盾,保障用最適量的水辦最必需的事;納污紅線制度主要是解決人的用水水質和其他方面用水水質的標準,以保障人的飲水安全和其他方面供水水質的安全。總量控制,定額管理,提高效率,節約資源,保證安全,這是水勢平衡的內在要求,也是水生態文明的量和質的體現。為此,既要發展調水工程,以解決區域不均,平衡水勢,又要加強水污染的治理,提高水質,更要注重節水,使水資源永續利用。
毛澤東同志在1934年就講過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又精辟地提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因為人要吃飯,吃飯靠田,田靠水利。沒有農田水利的設施發展,只能“望天收”。糧食安全是人類生態文明發展的根本性安全,也是水生態文明必須保障的安全。從茹毛飲血到漁獵社會,然后到刀耕火種,人類經過了漫長的掙扎,才通過飲食的進步而使人真正變成了智慧的人。今天,不管是什么工業現代化的國家,沒有吃的,都將“無糧則亂”。中國是有13億人口的大國,誰來養活中國人?只能靠發展農業,興建灌溉農業水利工程,同時發展良種、化肥和其他科技配套措施。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是中國最基本的問題,也是中國人文生態的重大問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是歷史的教訓,也是未來的拷問。
所謂注重水生態建設,優化水環境,就是要轉變人的治水理念和傳統習慣,不是就工程建工程,就項目建項目,而是要把治水興水的過程變成順應自然、修復自然、完善自然的過程。使人與水達到共融共諧的一種新境界。既要考慮人的減災的需要,也要考慮其他生物物種個體生命存續的需要;既要考慮人的安身立命環境的需要,也要考慮生物物種棲息生存的需要;既要考慮水利工程主體價值的所在,也要考慮其能夠帶來的資源效應、環境效應、經濟效應所在。比如建一個防洪大壩,它的主體功能是防洪減災,但如果把它建成既是一個防洪屏障,又是一個交通通道,同時又成為一個水利風景區,其周邊成為產業開發的熱土,其效應倍增,當然應是生態型水利的發展取向。更多的水利工程興建和修復,都應選取低碳型發展和綠色發展。比如對灌溉區改造,普遍實施節水改造,就是生態型的治水;對城市河流的整治,不再采用“截彎取直”的傳統方法,而是依據固有的河勢或適當增加一些彎道,體現曲徑通幽,亦是生態型、環保型的好的治水措施;再比如對一些堤防不再搞整體板塊式的護坡,“叫醒堤坡”,給生物留下生命活動的空間,也是生態型的文明治水。
民族的內涵在文化,水利發展的內涵也在水文化的提升。中國5 000多年的治水文化沉淀豐厚。每一個古代的水利工程都附貼著綿綿的傳說和感人的故事,每一座現代化的水利工程都體現著科技進步的成果和新的文明。因此,在水利事業發展中,要精心保護歷史水文化遺產,維護水歷史文脈,挖掘水歷史文化,弘揚水特色文化。要通過水文化景觀的開發,建立水利宣傳教育示范基地,讓人民群眾增強近水、親水、惜水、節約水、保護水的感情并付諸實際行動,這樣,人水和諧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終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