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江
非線性編輯是近年來在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中廣泛使用的編輯系統,它的高效性為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提供了可靠支撐。
一、用活功能是實現“非編”創新的“敲門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線性編輯系統作為廣播電視編輯中的一件利器,優點甚多,無須贅言。但對于操作者而言,運用自如,游刃有余,須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筆者認為,不僅要熟悉它的性能,如文件菜單、編輯菜單,除此之外,還要懂得一些相關的知識,還要了解一些“姊妹”藝術,如美術、書法、音樂知識,如美術字、色彩學、字體規范、音樂節奏、旋律等等。這些知識的儲備掌握,日后對于我們編輯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拓展和提升將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筆者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編出來一些有質量、有創新、有藝術感染力的新聞作品。例如:利用素材調用的隨機性,可以任意組合,方便靈活,對于一些記者在拍片子中白平衡掌握不好、時常出現偏色的問題,現在后期制作中只需稍做調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將偏色調整到理想狀態,對于圖像的亮度、色調和飽和度等參數都可以通過調整,實現圖像的還原和提升藝術效果。
二、釋放藝術靈感是實現創新的關鍵
筆者在編輯實踐中有這樣的感受,一條新聞或一部專題,過去,靈感苦于無展示平臺,現在,“非線”編輯使之變成了現實。所有素材上編輯線后,不管是視頻信號、音頻信號還是字幕、特技效果,很容易實現實時編輯,使編輯的片子更具真實性的同時,更具藝術性。過去,“對編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二度創作”的功能,但與今天的非線編輯的創作不能同日而語,這是因為,非線性編輯有著諸多的不同。一是編導的思維不同,功能齊全的“非編”系統為思維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編輯平臺。二是非線性編輯提供了更快的編輯路徑,剪切更快、更準。“毛刺”、“飛邊”等不利索的毛病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三是片子的可控性更加準確、靈活自如。如對于相同片長的新聞,長短鏡頭的調度、交替轉換變得更自如,而且實時可見,利于隨時調整、剪切。這樣,對于節奏的形成變得更加容易。“非編”系統功能的一體化,如特技功能同在一機上,特技的植入劃出,輕而易舉。四是字幕、圖表等的運用也進一步豐富了視頻語言,如字幕和時間標志的加入,變得容易、精準。同時,使圖文創作變得十分容易,在一條新聞中,根據內容需要將有關數據制成圖表、閃動的數字、運動的箭頭等都增加了信息量,起到了視頻強化的作用,增強了節目的感染力。
三、聲畫同步和諧是實現創新的要件
聲畫的有機結合是形成電視片的最終目的。這樣看來,聲音的處理與圖像的處理同樣的重要,這是由電視的特性決定的,要實現電視圖像與聲音的和諧統一,技術處理是首要的條件,其次,藝術的處理同樣的重要。這里我著重談聲音的處理問題,如同期聲、現場聲等的“非編”處理。 “非編”系統的運用在很大的程度上為聲畫的統一提供了保證。從標準要求來說無可挑剔,但是要使新聞作品真正達到編導的意圖,賦予藝術化的處理,這里就有一些說道,編輯的實踐告訴我,要把握好兩點;一是處理好聲畫關系。要研究聲畫之間的關系,懂得取舍、懂得側重,運用藝術的思維來操作“非線”編輯,讓編出的節目不僅體現新聞的真實,也要有藝術的表現。二是處理好同期聲與解說的關系。現在,利用“非編”處理,很容易實現聲像同步,同期聲與解說與圖像對位變得十分方便、準確。在編輯實踐中,我運用“非編”的“拖動”、“換位”功能,得心應手地處理了諸多聲音問題,做到了絲毫不差,從藝術的角度解決了前期音頻錄制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電視臺編輯系統“純性編輯”被“非線編輯”所取代,軟件的更新換代不斷加快,我們的編導要跟上步伐,不斷給自己“充電”,開拓新思維,研究新問題,編輯出更優美的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