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實
電視剪輯理論和實踐中,同景別剪輯一直以來不太受重視,使用者很少,原因就是它帶來的畫面跳躍感和信息量不足的弱點不易彌補。本文以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的同景別剪輯入手,分析同景別畫面剪輯的優缺點及合理運用。
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火爆異常,觀眾以不同視角和心態享受這場音樂盛宴。而作為電視媒體人,我將目光投射到這場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后期剪輯上。兩個小時的節目,除了歌手演唱環節,其余部分如歌手出發到電視臺的路上、賽前準備、彩排及賽后訪談、嘉賓訪談、宣布成績等環節都大量使用了同景別剪輯。
在電視剪輯理論及剪輯實踐中,同景別剪輯是經常被提到并盡量避免的。但在《我是歌手》這檔節目中,同景別剪輯的大量運用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景別是畫面中表現出來的視域范圍,不同視域的鏡頭形成不同的景別。電視剪輯就是編導依據想要表達的目的,通過不同景別畫面的組接,來解析被攝對象、傳遞內容和思想。
通常情況,畫面主體相同或相似并且主體在畫面中的“運動狀態”相似的同景別剪輯,容易產生視覺跳動和審美疲勞,敘事結構和節奏被“無情”地分割和打亂,這樣,畫面容易失去了連續性,難以形成完整的敘述段落,并且由于畫面主體變化甚少,所以依畫面傳遞的信息量自然就少。
近日偶讀清代書畫家方薰所著的《山靜居畫論》,其中提到的“畫無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動靜變化,機趣無方,出之于筆,乃臻神妙”給我很大的啟示。它道出了一個簡單的藝術辯證法:繪畫技巧的運用雖無固定的模式,但總會有一定的規律可遵循,雖然繪畫技巧受到一定規律的制約,但它的變化又是多種多樣的。因此,電視畫面的同景別剪輯似乎也可以做到“機趣無方”。
從后往前追溯,電視、電影、攝影都是緣起繪畫,所以方薰的繪畫理論依然可以為現今的電視媒體和電視畫面剪輯帶來啟示。具體到《我是歌手》這檔節目,單獨看同景別剪輯仍然沒有擺脫畫面不連續、畫面承載信息量小、視覺跳躍的問題,但從整期節目看,編導將多組(多個歌手)同景別剪輯、同期聲、音樂、音效及字幕等電視制作手段的有機整合,并設置各種懸念,利用觀眾對明星及競演結果的期待心理等手段,有效地彌補了同景別剪輯的原生不足,并呈現出另類的剪輯效果。
例如,在歌手前往電視臺的路上,由于車內空間狹小,同景別拍攝及剪輯即成必然。但編導以不同歌手表露心聲同景別剪輯作為小的單元相互串聯,組接成一大組畫面,而且在其中適當插入歌手之外的人物(經紀人)的畫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敘事段落,即“路上吐心聲”,看似凌亂無章的畫面在統一的主題下形成了連續性。并且,在畫面主體(歌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明星歌手的生活化語言傳遞了大量信息,諸如對比賽結果的期待、選歌時的心態、對候選歌手的猜測等,減弱了由于同景別跳鏡帶來的視覺不適。
在走進電視臺、候演區準備、抽簽選歌、彩排、競演下場等環節,編導不但用了以上相同或相似的剪輯手法,還加入了字幕、音效和畫面特效。最典型的剪輯手法就是,在關鍵剪輯點上,用靜幀、變色(黑白)、急推、變速并配合音效和字幕,來強調、放大在這個時間點上發生的事件,雖然下一幅畫面景別還是相同或相似,但這短短一到兩秒的特效畫面相當于一個轉場,其功用不僅僅是為了彌補同景別剪輯帶來的畫面跳躍感,還能展現真人秀節目最基本特點的——秀。對于此處的同景別剪輯,我只是簡單的描述,但實際在后期剪輯中,編導要下很多功夫來尋找多個剪輯點并逐一實現,這個并不是輕松的工作。
在電視新聞及專題節目中,最忌諱的就是在人物訪談中出現同景別剪輯,畫面的跳躍感會令觀眾感到不舒服。但在《我是歌手》這檔綜藝節目中,賽后對明星歌手的訪談環節同樣運用了大量的同景別剪輯,卻讓人感到別有情趣。我想,一個原因就是訪談環境的布置簡單而有意境。主色調為亮黃色背景設置一把吉他,很好地體現了音樂的主題,燈光柔和但又明快。
二是因為緊張激烈的競演后心聲的表露是觀眾最想聽到的。
三是雙機位的拍攝和剪輯。這些都分散了同景別剪輯帶來的視覺跳躍。輕松歡快的綜藝節目中可調控的電視手段很多,運用同景別剪輯就有了技術保障,但新聞節目和專題節目的性質卻并不適合同景別剪輯。
在兩個小時的《我是歌手》節目中,終極目標是揭曉當期競演歌手的排名及淘汰選手,這個懸念從節目開始的第一分鐘一直持續到最后一分鐘,而所有的剪輯工作都是為了這個終極目標服務。《我是歌手》的剪輯用同景別的積累和對比營造了一種緊張氛圍,在相似畫面、相似元素的不斷累加過程中,觀眾的情緒也在持續發酵,逐漸接近終極目標,最終達到情緒的釋放和爆發。
在《我是歌手》這檔節目中,景別的運用和組接不是為了描述事件,而是在潛移默化突出視覺效果的同時震撼觀眾的心靈,這也是該節目高收視率的原因之一。
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還提到:“有畫法而無畫理,非也。有畫理而無畫趣亦非也?!痹陔娨晞撟鲗嵺`中,不受待見的同景別剪輯就是一種“畫法”,畫面剪輯理論就是“畫理”,而將不受待見的同景別剪輯運用得得心應手,讓觀眾不覺得是負擔并能以此為整個節目添彩,這就是“畫趣”。當“畫理”、“畫法”和“畫趣”高度統一時,繪畫也好,電視節目也好,都會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
理論來自實踐,實踐檢驗理論。電視媒體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充實自身理論,無數電視工作者在常年的實踐中來印證電視理論。雙方在指導和檢驗的互動中不斷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為電視熒屏添光增彩。
電視剪輯終歸是一種創作行為,不能因為規則而扼殺了生動性和想像力。這大概是創作與制作的區別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