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波
2010年8月《發現鞍山》日播欄目開播,時長10分鐘,每晚八點黃金時段播出,此檔欄目無論從選題、節目質量、后期制作水平以及節目審查都是鞍山電視臺要求最高的一檔欄目,這也要求我們節目編導的水平有一個全面的提高和升華,要從之前的人物專訪、法制劇、兒童、新聞專題等幾類專題節目的框架中完全走出來,作為這檔全新欄目的電視編導,收獲頗豐,筆者用了半年的時間制作出20分鐘節目《鞍山狙擊手》,通過這期節目,體會到七分采三分寫的三七法則在節目中的分量,感受更深的是作為一名編導,自身就是一支溫度計,仔細聆聽出被采訪對象立體的人生。
采訪是一項艱苦的勞動
電視編導完成節目,必須通過細微的采訪,去獲得寫稿以及后期拍攝時所需要的材料、語言等,“七分采訪,三分寫作”,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如果記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寫稿上,甚至編造情節上,拔高思想,不僅違反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寫出的稿子,也遠遠比不上真實的人物有血有肉、豐富多彩。這里所說的艱苦采訪,不僅僅是指體力和汗水,如果不付出腦力,不用心血來采訪,寫出來的人物,只能是平面的、單薄的。
1.準備判斷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么
筆者認為,電視編導的首要本領和職責是判斷。這種判斷并不僅僅在于在拍攝現場及時正確判斷某種新的“發生”。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和身邊的人已經習以為常,但事實上,對那些似乎太熟悉的事物卻有著太多的有所不知。這正像我們熟悉自己的軀體,但卻無法用科學的方法解釋自己手上的一道道掌紋里蘊藏的秘密一樣。在我們熟悉的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我們還未曾注意的存在和來不及看到的變化。因此,我們所要求的判斷,應該是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的。2012年5月,鞍山的一起解救人質案件將“狙擊手”這個角色推到了各家媒體的頭條,其中一名受傷的特警也以“狙擊手”的角色“火”了起來,一些報道我也看了,作為采訪的背景資料了解,部門當時討論的選題就是圍繞狙擊手這一主題,案件過去兩個月后,我和案件報道中的主人公聊了兩次之后,第一次聊當時的案件,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他解救人質是特警突擊隊配合分局完成的,并沒有帶狙擊步槍,也沒有狙擊手的身份出現在案發現場;第二次聊過之后,我發現報道中所謂的這名狙擊手特警居然沒有執行過任何狙擊任務,他只是配合過一次解救人質的狙擊任務,而狙擊手的主角并不是他,而是他的隊長劉崇,但是,從側面了解到這個隊長很冷很怪,幾乎不接受任何采訪,我的心開始打起了退堂鼓。如果做成案件式的專題節目,時效性過了,如果與其他媒體統一口徑,我又覺得失去了真實性,也偏離了自己要做的節目主題內容,經過衡量,決定采訪真正的狙擊手劉崇,而不是各類報道中的主人公。
“不要在生活中尋找你要的東西,而要努力判斷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么”,其實際的操作比道理的認同要具有一定的難度。
2.選擇了人物不等于選擇了主題
我在《發現鞍山》前期的節目中,都是選擇了人物就等于選擇了主題。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選擇人物順理成章地拍攝主人公的工作、生活以及想法,片子做出后平淡而毫無個性。而我接到《鞍山狙擊手》這期選題任務的時候也看了許多報道,大多數是說當時案發現場如何危急,特警當時的準備如何,還有一些個人事跡,即使是后續報道也是一些類似科教片那樣介紹一名狙擊手經歷的訓練。我又到網絡中看了有關狙擊手題材的片子,以科教類的居多,有介紹狙擊步槍的,有介紹狙擊手是怎樣煉成的等等,各有特點但都不是很精彩,沒有指向以狙擊手為角色的主人公。
要在短短的十來分鐘的節目里,不拍成一般性的報道,我們就必須走出選擇了人物,想當然也等于選擇了主題的誤區。事實上,在一名特警狙擊手的身上,隱含著許多值得關注的方面(不是主題)。比如,作為普通人的理想和生活?又比如,作為一名特警突擊隊隊長在職業大環境中是否還有著自己的抱負?又比如,作為特警中唯一一名狙擊手在與其他同事相處的過程,或者獨自承擔這個角色的時候內心是如何變化的?等等。這樣的思考和判斷應該是我們前期的工作,當我們選擇出關注哪一個方面的時候,它也就決定了前期的拍攝時機和對象。比如,在第一種選擇中,我們可以選擇他和他的家庭,他的家人可能就是片中的第一配角;在第二種選擇中,他作為突擊隊隊長帶領隊員們在日常完成維穩工作可能就是重場戲,關注他與上級領導、同事的相處,他的同事可能就是片中的第一配角;在第三種選擇中,我們可以把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用來表現他生存的文化背景,那么他的同事很可能就是片中的第一配角。這樣才有望主動而不被動地在前期捕捉到有價值的細節,避免讓一部短片最終成為一般性的報道。
采訪要一沉到底
有位前輩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潛水員探海,當他浮在海面時,所見到的不過是藍天、白運、浪濤、點點飛翔的海燕,可是當他一沉入海底,就會發現千姿百態的海國奇景、光怪陸離的水族生活、沉睡萬年的無盡寶藏,從而提示大海的奧秘。記者的采訪何嘗不是如此,如果記者滿足于浮在上面,寫出的新聞報道也只能是一些“似曾相識”不三不四的東西,從狙擊手的這次采訪中,我又一次深深體會到,采訪要取得成功,記者必須一沉到底。記者所采訪的對象,無論是熟悉還是陌生的,絕不僅僅是“你說我記”或“我問你答”,而是要先同被采訪對象交朋友,要用一顆火熱的心,和被采訪對象同呼吸、共命運。這樣才能打開被采訪對象的心靈寶庫,才能使他向你傾吐心里話。一個冷冰冰的記者,是不可能探測到被采訪對象的內心奧秘,寫出充滿激情的打動人的好稿子。
比如,我在采訪狙擊手的時候,他的話很少,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采訪都以失敗告終,那時,恰逢電視劇《我是特種兵2》熱播,其中電視劇中吳京用狙擊步槍射擊800米外的旗桿,我就與狙擊手談起了電視劇,這次狙擊手開始講真實中的狙擊步槍到底怎樣的,話匣子打開了,接下來的一系列采訪我都以借用的方式慢慢敲開狙擊手的心。這樣的采訪雖然節奏很慢,持續了三個月,但是卻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細節,特警狙擊手的內心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他作為一名特警堅守22年的過程。
采訪猶如“十月懷胎”的艱辛,稿件好像“一朝分娩”的陣喜。七分采訪三分寫作,采訪的過程就是寫作的過程,要在采訪中形成思想提煉主題,多側面挖掘材料,選擇、深化、完善細節是寫好《鞍山狙擊手》一稿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