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紅
電視傳播在時間上是線性傳播,對電視接收者而言,與所有的畫面和聲音內容一樣,電視新聞標題也是稍縱即逝,難以較長時間停留。這是電視自身的局限,也是電視新聞標題在表現能力上的弱點。傳統上,電視新聞標題只有一行文字,且在電視屏幕的下方出現一次,通常只有十秒左右時間。文字太少,時間太短,不利于觀眾收視時對內容的理解。那末,有沒有可能提高電視新聞標題的表現能力呢?筆者注意到,目前國內有些電視媒體已經開始了實踐中的改變和嘗試。
一、表現形式的改變
1.“分標題”的出現
“分標題”在報紙雜志內容中出現,常被看成小標題,以此在一個總標題下標示不同的內容重點。
如2013年11月25日央視《新聞直播間》,在小字標題“中石化黃濰輸油管線爆燃事故”貫穿下,先后出現了7個大字標題。其中,在第二條中,又以該標題“國務院事故調查組全體會議”做小字標題,在其下又出現了3個大字標題。不難分析,“中石化黃濰輸油管線爆燃事故”中的7個大字標題,提示的是該事故的各方面變化和進展;“國務院事故調查組全體會議”中的3個大字標題,提示的是該會議強調的重點內容。在此,大字標題即是“分標題”,是它標示的這段電視內容的重點,小字標題是“總標題”,是本篇新聞的中心。
2.“關鍵詞”的應用
“關鍵詞”是該條新聞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詞語。近年“關鍵詞”在電視新聞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它以非常醒目的字體,出現在非常醒目的地方——演播室主持人畫面的空檔處,以其特殊的形式,提示著該條新聞的“主題”,成為新聞標題在電視表現形式上的有力補充。
前例中,“中石化黃濰輸油管線爆燃事故”報道中顯示的關鍵詞是“保障救援 徹查原因”;“未成年人沉迷網游調查”報道中顯示的關鍵詞是“未成年人網游成癮”。
3.字幕提前介入
以往,電視新聞標題的字幕,是在演播室主持人畫面結束后,當正文畫面開始時出現在電視畫面中的,現在,這些字幕經常被“提前”了,提前到與主持人畫面重疊。這樣便達到了延長新聞標題字幕在電視屏幕上停留時間的效果,并將新聞主題盡早地映入觀眾的視野,使觀眾視覺與聽覺同時接收信息,明確收看重點。
其形式上分兩種情況。一是 “字幕”提前介入到主持人畫面,保持不變,繼而成為正文中的大字標題;二是“字幕”提前介入到主持人畫面,在主持人圖像被切換時馬上縮小,成為接下來新聞的“小字標題”。
二、“分標題”適用范圍
1.復雜新聞事件,不同視角解讀
通常其新聞內容變化較大爭議較多,各“分標題”集中在一起,類似組合式報道。如2013年11月25日央視《新聞直播間》用13分鐘的篇幅報道了伊核六國剛剛與伊朗達成的階段性協議。主持人右上方出現的關鍵詞是“關注伊核問題”。總標題“伊核六國與伊朗達成階段性協議”,以小字標題出現在以下各條“分標題”的上方。總標題下依次出現的12個“分標題”以大字顯示。央視采用“總標題”、“分標題”及“關鍵詞”的形式,將該新聞事件分解,從相關國家、人物及第三者各方的不同角度,對爭議頗多的伊核問題的“階段性協議”進行了深度解讀,實現了客觀、真實的報道。如若沒有這些“分標題”,觀眾在收看該條新聞時會很難理出頭緒,不免云里霧里。
2.篇幅較大的同篇新聞,層層剝筍深入剖析
應用于重要新聞或新聞調查與評論等。如上例“國務院事故調查組全體會議”和“未成年人沉迷網游調查”等,將每一部分提煉出一個分標題,突出內容重點,提醒觀眾注意。
值得指出的是,“分標題”可以只是本段新聞內容的重點詞語,是“不完整”的標題,如《嚴格執行事故責任追究制度》、《立即在全國開展安全專項整治》等。由于有“總標題”的存在和上下內容的銜接,并不影響其語義的表達。
“分標題”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新聞標題的電視表現形式,而且通過對內容的提煉,為觀眾在收看時理清了重點和思路,大大方便了觀眾。
在電視新聞傳播中,“分標題”和“關鍵詞”具有明顯的解讀功能和提示功能,起到了加深印象、強化主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