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山
電視法制節目誕生于80年代,伴隨全國普法進程的不斷發展,法制節目在各級電視臺遍地開花,形成了多種不同的類型。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觀眾的法制意識普遍提高,法律已經從先前的教條能動地進入人們的實踐活動,過去那種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宗旨的電視普法,作為一項歷史任務已經階段性完成。在觀眾不再滿足于從節目中單純地獲取法律知識的背景下,強化法制節目的故事性,可以在電視節目激烈的競爭中,有效引起觀眾的收視興趣,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更加廣泛地普及法律知識,達到提高民眾法律意識,推進社會法治進程的目的。
一、增強法制節目故事性的必要性
法制節目出現初期,直擊偵破現場、展現庭審交鋒、推理探案、以法斷案等各種形態的電視法制節目競相出現,令人目不暇接。然而,這些形態各異的節目有一個本質上的共同點,即以案普法。這種節目時間久了,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幾年前,再現偵破過程極為吸引觀眾,究其原因,是那時的觀眾對公安破案知之甚少,所以,競相一睹為快。而庭審類節目,更因為觀眾對法庭的好奇和陌生,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獵奇心理,因而,觀眾對這類節目情有獨鐘。當觀眾對偵破過程已經不再感到新奇,對庭審程序已經大致了解的情況下,對節目產生厭倦心理,是很正常的。對現在的觀眾而言,除了在不必集中精力的前提下獲取必要的新聞信息和娛樂需要之外,想讓他們長時間停留在法制節目前,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講故事。任何一個與案件有關的故事,都與法律脫不了干系,關鍵是要變過去的法律先行為故事先行,在故事中點擊法律,把說案件變為說人,將法律的傳播由直接變為間接,讓觀眾在聆聽人物故事中感受法治。
二、突出法制節目故事性的表現手法
首先,要巧妙設置懸念。好的懸念設置,能使節目的表述跌宕起伏,增強節目的故事性。設置懸念應根據欄目的時間長短和事件的復雜程度來確定,筆者認為,一般情況下,一期15分鐘的法制節目,平均5分鐘左右設置一個懸念就比較合適。首先要設置一個總懸念。總懸念在節目開始就要提出,并要隨著矛盾沖突的上升不斷加強,直到事件發展高潮得以釋疑。總懸念往往是節目的主要情緒支柱,最能吸引觀眾,也是節目的重要看點,其設置應符合現實生活發展規律及人物性格命運。
其次要設置兩個小懸念,并在節目中穿插進行,作為事件的副線或者次要方面不斷展現,以加強觀眾的期待心理,小懸念的設置應符合觀眾的收視心理,張弛有度。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節目全篇貫通,看起來精彩,也能較好地消除觀眾的收視疲勞。
再次,要追求現場的真實性。電視法制節目雖然沒有新聞的時效性那么強,但電視法制節目的案件都是真實的。一期好的電視法制節目,必須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通過畫面營造一種現場感,通過畫面的精心包裝,呈現出一種像是現場的狀態,讓觀眾有意無意地產生這就是現場的錯覺。中國法制類節目發展到今天,缺的不是評論,也不是探討,缺的就是真實的現場。現場的張力勝過一切有聲有色的描述和評論。
另外,要恰如其分地加入導視。導視是節目內容的外在簡化表述和最直觀的個性化表達,在節目編制中,只有把導視處理得非常得體,才能達到預期的節目效果。一般情況下,要根據事件的具體情況和節目的內容,加上需要的導視。通常情況下,15分鐘左右的節目加3個導視比較合適,一般為10秒到20秒,運用在節目各個小的段落之間,通過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解說以及音效的巧妙組合,配上提示內容信息的字幕,預告下一部分節目的內容。這樣就能起到吸引受眾、宣傳節目、推進內容、設置懸念的作用。導視的高密度使用,對法制節目的精品包裝能夠起到宣傳自身的良好效果,也能形成法制節目較強的親和力、感染力和沖擊力。巧用導視對提升節目質量、增加節目收視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 “故事說法”作為一種新的法制節目理念已經成為當下紀實性電視法制節目的現實選擇。我們應該從“法制節目必須說法”“案件調查必須說案”“舉案說法”“以案普法”等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將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呈現給觀眾,講述當事人的命運悲喜和情感糾葛,讓觀眾在喜怒哀樂中不經意地受到法律的熏陶。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在為主人翁而動容的同時,也為法制節目而動容。